APP下载

高中文学作品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析

2019-03-18孙海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个性化阅读教学观念

孙海彪

内容摘要:为达到新课标下語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研究新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教学观念 问题设计 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第三条目标中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并对阅读教学有全新的界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目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传统的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观念,要充分呵护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独特的思考、感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特生命体验去感悟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审美体验。而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普遍以“考试大纲”为“教学大纲”,围绕“高考指挥棒”旋转,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新课标的规定以及在其基础上编写的教材某些内容就会熟视无睹,让新课标精神无法落到实处。甚至有些老师认为提倡个性化阅读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不能对接高考阅读题中的唯一答案,造成高考成绩的下滑,从而有意的沿袭传统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实高考为了适应新课标,也在积极改革。教师如果认真研究高考。会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再说,传统的文学作品的教学由于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忽视学生的独特的思考感悟及独特的审美体验,教学中眼中没有一个个学生个体,而只是为了应付高考以肢解文学作品为代价寻找标准答案,长期这样的教学已经使学生失去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效果当然不高。如果再继续下去,学生就会越来越不适应新高考,成绩反而会降低。

其次,为了实现新课标的目标,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好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研究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中某一形象、情感产生某种共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及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以此达到个性化阅读文学作品的目标。

第三,为了实现新课标的目标,要充分尊重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规律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个性化阅读,就要学会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成果。因为学生限于知识、经历及生命体验的贫乏,有时候他们的“哈姆雷特”会显得那么的贵异,甚至不可理喻,距离教学目标的设计很远,这时候教师不能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就忽视或者批评学生的这种理解。要试着与学生平等交流,看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并对症下药,把学生的不可理喻的理解引上正轨。

第四,要实现新课标教学目标,就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组织谈话研讨的方法,都有一些基本原则要遵守:

首先不能分割文学作品。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气韵贯通、充满生命张力的整体,一旦为了教学方便把它分割为一个个小块,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就会丧失殆尽。所有的方法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再说正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灌注着鲜活的生命气韵,所以才能感召学生的生命体验,所以文学作品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体验去感悟和体验作品中的生命气韵的,是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有温度的一种交流互动,如果分割作品,使作品失去生命,那怎能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呢。

其次,课堂问题的设计应力求科学合理。我们知道成功的教学设计关键在于高质量的课堂问题设计。而课堂问题设计中最容易出现的是“满堂问”,这样的问题设计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形成,杂乱无序,没有科学性。而好的问题应该即能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又能起到搭建学生与作品之间相互沟通的最短的桥梁作用。设计问题是首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心理水平、审美能力等,研究学生在理解欣赏作品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前补充相关的资料,为学生理解作品扫平障碍。再次好的问题设计应该少而精,最好是一个主要问题统摄着下面几个问题。除一个主要问题而外,其他的问题都是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服务的,而这一主要问题又是针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设计的。当然主要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作品的形象、主旨、情感、情节等各个角度设计,但不论从哪个角度设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会牵扯作品的各个方面。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很好的防止实际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割裂。有力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项链》这篇小说时,我们可以围绕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设置主要问题,即作者认为人生的奇妙的,偶然的一件事可以改变人生,你同意这句话吗?请说明理由。然后就小说的情节、主旨和人物形象方面再设置三个小问题。这样设置课堂结构就相当紧凑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不限制学生的探究思路,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同时学生在解决主要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整部小说,克服了传统教学分割文学作品的问题。而诗歌教学时一般可就诗歌的情感设置主要问题,然后围绕主要问题可就诗歌的语言、意象、形象等方面设置次要问题。这样设置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迅速的走进诗歌所创作的艺术意境中,通过感悟诗人情感,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第五、为了实现新课标的目的,教师就要明确新课标下语文的综合素养。就文学作品而言,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基础上,进而领会作品的形象及蕴含在形象中的情感,最终走进作品通过形象及情感所创造的意境。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感情,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就要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养成了,就会积极探究作品的意蕴,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体会感情,走进作品意境。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为了实现新课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目标,就要实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而达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种教学理念,值得每个教师研究。

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批号:BY【2018】G215号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个性化阅读教学观念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