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

2019-03-18潘银

甘肃教育 2019年2期

潘银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品读能力;文本字词;精妙处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2—0106—01

在语文教学中,品读能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备技能之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有认真去品读,才能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并且透过表面看到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愿意学习语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书香气息。

一、理解文本字词,打好良好的品读基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的品读是教学的基础。通过阅读文本,品读文章富有内涵的词语,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通常情况下,文章中的重点段落有的用词很准确,并且含义深刻,体现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相当重要的。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篇文章时,题目就值得学生深思,傣族每年都会过泼水节,为什么说这个泼水节是“难忘的”呢?通过阅读文章可知,难忘其实是有三个原因:第一,泼水节就是他们的新年,第二自然段中,泼水节前的准备场景让人难忘;第二,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的音容笑貌难忘;第三,总理的祝福令人难忘。通过抓住题目中“难忘”这一词,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此一来,在理解文本字词的基础上,学生逐渐学会分析文本,打好良好的品读基础。

二、品读文本精妙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读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少不了精妙处的品读,这些精妙之处大都是表现在某个优美词句的运用上,或是某个修辞手法,又或是某个精彩的段落。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然后品读这些精妙之处,不能一笔带过或者是简单的处理。如,在教学《风筝》这篇文章时,文章说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通过品读上下文,根据上下文就能够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比较温和的二月春,而北京却是肃杀的寒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因此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就放起风筝来。作者见风筝就悲哀,其实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那一幕,并且无法弥补。“惊异和悲哀”其实在结构上来说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此一来,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品读文章精妙之处的习惯,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读能力。

三、反复诵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已经明确了品读的基本特征:即需要反复的、多次的、比较性的读,读出情味与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懂文本,也是阅读能力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时又是语感形成和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扇窗,也是学生积累语感的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的灵魂,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初读、范读、细读等方法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文章的中心。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朗读,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去朗读,最后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意义,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四、仔细揣摩文本,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比较重要的阶段,并且阅读是属于学生个性化的一种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重视,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引导学生透过文字与作者进行对话并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文字的精妙。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過程中还要反复地理解、体味和推敲语言,深入地研究语言的底蕴,透过文字领会其思想与精髓,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连用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是为了突出什么?通过结合上下文可知,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思。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读能力又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结合教材特点科学地开展品读,帮助学生品读文章的内涵,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思想。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