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好病,先搞清几个不等式

2019-03-18李增烈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19年2期
关键词:健康检查癌症医生

李增烈

有了病就得去看,看病就希望看好。要想把病看好,患者、醫生两方面都需要努力,双方沟通更是不可或缺。在临床上多年,我深感患者如果能搞清楚看病的几个“不等式”,也许看病能比较顺利,结果也能让人满意。

症状≠病

得了病,任何人都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症状。例如食管癌,吞咽不利就是常见症状。但是,不少其他的疾病却没有相应的症状,例如食管癌症状是胸痛,却没有吞咽不利的症状。

症状是由患者来陈述的,其主观成分比较多。一种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病上,同一种病又常有许多不同的症状。因此,症状是病的重要线索,却不等于病。平时所说的发烧、头疼、腹泻等,都是症状。如果你排了半天的队去看病,到你问诊时,你却说只是咳嗽,那么,医生就会打发你走人。

检查结果≠病

这里说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和各种化验、仪器检查,这是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进行的,但其结果并不等于病。

有些检查结果异常不是病   例如,在做CT或X线中发现某人的个别或全部内脏和常人的位置是反的,心脏在右边、阑尾在左下腹部等,此现象称为“内脏转位”。这只是一种发育异常,不算病。

少数病查不出来   因病变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有时疾病的类别并不能确定,如早期阑尾炎最早大多是“胃痛”,血象不高,B超也无异常。有的疾病受检查方法限制,不能达到及早确诊的程度。

主观方面   包括患者陈述不准、医生判断或选择检查方法有误。例如,患者的胸痛是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医生却开出心电图检查,其结果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毫无意义,甚至造成误诊。此种情况在临床上并非罕见。

如能摒除上述因素,检查结果虽然并不等于病,但基于其客观性,对病的诊断价值不可低估。

症状轻、重≠疾病轻、重

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病了解有限,难免会从症状的轻重来判断病的轻重,其结果或延误病情,或人为引起恐慌。

患者张某,男,60岁,职工,3年来体重减轻15千克,每日稀便4~5次,极度消瘦,不能维持正常生活,近乎奄奄一息。本人及家属认为是癌症晚期,安排了各种后事。最终,张某被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半年后其体重恢复。

老年患者许多症状的严重性常常与中年人相反,如体温不升提示病重,该痛的疾病反而不痛等。小孩也有类似情况。

症状轻重虽然与疾病轻重有一定关系,但因为判断轻重不能只根据症状,还要结合患者病史、体能状态、检查结果来综合作出判断。此外,每种病的轻重各有公认、客观的诊断标准,例如高血压的危险分级、恶性肿瘤转移分级等。症状轻重只是参考因素之一。如大便带血,这个症状并不重,却可能已经是大肠癌晚期了。

症状好转、消失≠疾病痊愈

在临床工作中,将症状好转、消失和疾病痊愈“画等号”的患者太多了。

判断疾病是否痊愈,除了症状消失外,还应包括病变损害的修复、机体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去除病因这几方面。症状消失或减轻,可使患者轻松不少,却也会使“不明真相”的患者“功亏一篑”,甚至留下隐患。

比如,溃疡病患者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后数小时乃至半天,几年的胃痛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溃疡病变要修复、长好,至少需要4周以上,老年人需要的时间可能还要长些。

患者李某,男性,70岁,血压180/120毫米汞柱,确诊为高血压病。服用氨氯地平治疗1周后,他的血压恢复正常,自认为病已治愈,拒绝医生再三劝告继续服用药物。半年后,他因脑出血“瘫”在麻将桌上,至今未愈。类似的悲剧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也有不少,有些患者血糖检测正常了几次,就以为糖尿病好了,怎么劝告就是不再用药。

健康检查≠看病

当今各种健康检查机构,高、中、低档体检套餐比比皆是,但所能发现的病变都是高血压、贫血、气管炎等。健康检查很容易发现这些常见病,但要搞清楚病因,就应到相应的科室检查。

曾遇到几位患者,健康检查都没有问题,可是不到半年就发现他们患了癌症。对此,他们不但怨气大,而且困惑不解。其实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这个不等式。

如果你有点消化不良,一般健康检查不会安排胃镜,查个癌指标即可。然而,至今没有靠一种癌指标就能确诊的胃癌,有时胃镜确诊还要反复几次才能下结论。常有人问:“有没有能一步到位的检查方法,可以检查出体内任何部位的癌症?特别是早期癌症?”但事实上,这种检查方法是不存在的。

“杀手”肆虐≠人人必受害

癌症、心脑血管病被称为“世界性杀手”,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受其害,让人们大有“谈虎色变”“人人自危”之势。然而,世间事物都有其不均衡性。多年来,世界流行病学家们早已经盯住了这些杀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监测工作。例如,近期一个有关癌症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跨度几十年,涉及数十个国家与地区,观察人数达百万之众。这些研究成果把容易受害者从一般人群中区分出来,分别给予不同级别的危险警告。

以35个国家与地区男性恶性肿瘤之首的肺结癌为例,已经确定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尘肺(如石棉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结核、肺纤维化等,其中石棉肺患肺癌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100倍,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比常人高4倍,等等。

笔者历来不赞成“对号入座”看病,但对这些已经确定的致癌因素等,却建议各位认真地“对对号”,看看自己有没有?是不是进入了危险人群?针对自己的弱点,及早进行检查。

请记住:对于健康“杀手”,主动“出击”的效果远高于被动“挨打”。

猜你喜欢

健康检查癌症医生
成都市13468名育龄男性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分析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
最美医生
留意10种癌症的蛛丝马迹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陕西省旬阳县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结果分析及预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