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宜瑞论治小儿泄泻思路

2019-03-18周期许双虹郑敏韩新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苍术脾胃教授

周期, 许双虹, 郑敏, 韩新民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便为主症的小儿常见脾胃疾病。小儿泄泻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较多见;其病因多种多样,又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多见,病变主要在脾胃[1]。西医认为泄泻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疾病[2],严重者可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3]。而迁延性和慢性泄泻常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4]。据报道,在1~59月龄儿童中,因泄泻死亡的占10%,高居儿童死亡原因的第2位[5]。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援基金会(UNICEF)的数据显示,儿童泄泻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6]。目前西医多应用补充体液、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等方法治疗泄泻[7]。对于急性泄泻,特别是病毒性泄泻,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采用辨证治疗的方法,标本兼治,对各种泄泻均有较好的疗效。

李宜瑞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小儿泄泻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现将其治疗该病的思路整理如下。

1 湿和积为小儿泄泻的主要病因

李宜瑞教授认为,就小儿泄泻而言,其基本起因在于外感和内伤。正如《缪希雍医学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8]云:“外则风寒暑湿之交侵,内则饮食劳倦之不节,此泄泻之由也。”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热、积,李宜瑞教授认为湿和积是主要病因,湿泻多用胃苓汤加减,积泻多用枳术丸加减。《金匮钩玄》[9]有云:“泄泻者,水泻所为也。由湿本土,土乃脾胃之气也。得此证者,或因于内伤,或感于外邪,皆能动乎脾湿。”《幼科发挥》[10]非常重视积泻,认为:“泄泻有三,寒、热、积也。积泄者面黄,所下酸食臭也,宜丁香脾积丸下之,积不去泻不止也。”李宜瑞教授亦认为,小儿泄泻临床情况较复杂,相兼为病者多有之,辨证时不可不注意。

2 分清源流,重视兼症辨治小儿泄泻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小儿古称哑科,诊候之际,更应慎之又慎。李宜瑞教授认为要辨清病因,分清源流,抓住兼症尤其重要。因于食积者,多见腹胀腹痛,泄前哭闹,泄后痛减,大便腐臭,若臭鸡蛋样,伴呕吐,纳差,舌苔厚腻,脉滑,加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麦芽消积导滞;因于湿热者,多见发热或不热,大便如水,色绿或黄,伴黏液,肛门潮红,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芩、火炭母、绵茵陈、鱼腥草、布渣叶、茯苓、薏苡仁清热利湿;因于虚者,多见大便稀溏,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懒言,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细弱,加麸炒白术以健脾补虚;兼胃寒者,见冷痛,喜热饮,加白豆蔻、砂仁、炮姜以温中祛寒;病久脾虚下陷者,见头晕疲倦,精神不振,加黄芪、党参、升麻以补中益气;兼外感发热者,见恶寒,发热,鼻流清涕,项背不舒,加葛根、紫苏叶以解表散寒。若气阴两伤,见皮肤干瘪,眼球凹陷,小便量少,常投太子参补气养阴,炙甘草、乌梅、白芍酸甘化阴;若阴损及阳,脾肾阳虚,见四肢厥冷,完谷不化,多以附子理中汤化裁。此外,李宜瑞教授强调辨证还应分清主次,若证属湿热泄,当辨湿与热孰轻孰重。热重于湿者,多用葛根芩连汤加马齿苋、车前草、泽泻等清热利湿之品;湿重于热,则以平胃散运脾、醒脾为主,稍加火炭母、绵茵陈以祛除湿热。

3 三因制宜论治小儿泄泻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李宜瑞教授认为治病亦然,从源而治,虽愈有缺,结合天地人一体观论治,三因制宜才能发挥中医特色,以获得满意疗效。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天地之气变,人亦变,故治疗时不能一概而论。《孙思邈医学全书·千金要方》[11]云:“凡用药,皆随土地所宜,江南岭表,其地属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广东地处岭南,气候炎热多湿,加之本地居民有喜食海鲜的饮食习惯,所居是湿热之地,所食乃厚腻之品,均易致气机不行,脾失运化,故小儿泄泻往往以湿热泻为主,多可兼见食滞、痰浊、脾虚等证,临证多见本虚标实之证,此时治疗泄泻应采用化湿消积导滞、开胃消食之法,以升阳助运。

4 重视脾胃,肝脾肾同调

4.1 重视脾胃 李宜瑞教授强调治疗小儿泄泻要首重脾胃。《幼幼集成·泄泻证治》[12]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脾常不足,而脾胃受损是泄泻发生的基础。李宜瑞教授认同“脾胃虚弱,百病由生”的观点。脾属土,土爰稼穑,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荣养百骸,滋养五脏,所以成万物之母,为后天之本。脾旺则四季不受邪,脾胃功能正常,正气强盛,气血旺盛,则诸病不染,故李宜瑞教授治疗泄泻时健脾、运脾、醒脾贯穿始终,健脾常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炒薏苡仁、炒扁豆、怀山药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之品;运脾常用苍术、厚朴、陈皮、木香等,其中苍术尤其常用,如舌诊见苔白厚或腻,一般用苍术多于白术,《黄元御药解·玉楸药解》[13]云:“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尤长于泻水开郁。”待湿邪祛除则可改用白术补脾。醒脾多选用藿香、砂仁、白豆蔻等具有芳香醒脾之品。

4.2 肝脾肾同调 对于一些病程较久的顽固性泄泻,李宜瑞教授认为应肝脾肾同调。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之泄泻,病机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故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者皆有之。而肝脾同治之法,李宜瑞教授常从五行入手。按五行之理,木能侮土,亦能疏土。李宜瑞教授不赞同多用香附、青皮、枳壳等破气之品,盖小儿本脏腑柔弱,连连用之,疾病未除,元气已虚。李宜瑞教授临床用药多用甘草之甘以缓肝,芍药之润以柔肝;以麦芽、肉桂抑肝。其理在于肝为刚脏属木,木性条达,顺其性则补,麦芽、肉桂均禀生发之性,得春生发之功,故具平肝疏肝之功。至于治脾肾之法,李宜瑞教授多用白术、莲子、砂仁、山药、补骨脂等药性较为平和之品,尤擅长用山药。《医学衷中参西录》[14]云:“惟山药脾肾双补,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真良药也。”况且山药又是寻常食用之物,味道平和,稍加白糖,小儿多喜食之,为儿科用药之佳品。

5 谨守中焦,平和为期

李宜瑞教授临床用药以中和为本,临床诊治时非万不得已,禁用苦寒伤胃、毒性较大的药品。《吴鞠通医学全书·温病条辨》[15]有云:“小儿纯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世人以小儿为纯阳也,故重用苦寒。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万全《育婴秘决》[16]亦云:“小儿用药择其良,毒药毫厘不可尝,邪气未除真气损,可怜嫩草不耐霜。”故临床上李宜瑞教授用药份量轻,药味较少,药性多为平和不伤胃之品。临证多用扁豆利湿清宣脾胃,五爪龙益气健脾而不助热,薏苡仁性微寒益脾而不滋腻,茯苓味甘补渗兼施。又因小儿脏气轻灵,易趋康复,故李宜瑞教授还认为临床用药,病去八九,用药则当有所减量,不可一味滥用补益或过于峻攻。此外,小儿疾病病情变化迅速,李宜瑞教授认为要灵活辨证,根据小儿不同症状及病程不同阶段,重视随证而治。

6 瘥后防复

李宜瑞教授认为“症好不等于病好”。《伤寒论·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病复”包括食复、劳复、志复等,其中食复是关键。防食复需注意以下方面:(1)日常生活要注意调摄饮食,避免五味太过或不及。嗜食肥甘辛辣、生冷海鲜、滋腻厚味等均可导致泄泻或加重泄泻病情。(2)在泄泻恢复期或缓解期更要注意顾护脾胃和饮食护理。因在泄泻恢复期,时见家长操之过急或小孩自制力较差,致乳食过量或滋补厚腻。此时外有饮食不宜,内有脾胃之虚,诸因相合,易发生虚中夹实和食积等变证。正所谓:“凡小儿不周三岁……若感寒发热之后,胃气未清,尤宜择食节食,如不知戒,遽与肥甘,则食以邪留,急则复病,经所谓热病初已,食肉则复也”[17]。所以病后不宜立刻进补,不可过饱,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再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总之,李宜瑞教授强调治疗泄泻除辨证治疗外,还应重视饮食调理,方能顺利康复。

7 病案举例

苏某,男,1岁5个月,2017年8月7日因“腹泻、发热3 d”就诊。患儿家长代述:患儿3 d前始有流涕、轻咳,继而泄泻,排蛋花水样便,每日7~8次,曾呕吐胃内容物两次,伴有发热。经门诊常规中西药治疗,现体温38.5℃,呕吐止,大便减至每日4~5次,仍呈蛋花样,每次量少,纳呆微渴,小便黄短。既往史:平素胃纳欠佳,有反复感冒史。

望、闻、切诊结果如下:精神疲乏,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皮肤弹性稍差,前囟未闭、稍凹陷,双眼眶凹陷不明显,哭时少泪,腹软不胀,肠鸣亢进,肛周潮红,舌质淡舌尖红,苔薄黄略干,指纹紫滞达气关。大便常规检查:黏液少许,脂肪球(+),白细胞2~3个,其余正常,潜血试验阴性。中医诊断:泄泻(湿热泻)。治法:清热利湿止泻。处方如下:葛根10 g,黄芩3 g,甘草5 g,火炭母10 g,葫芦茶5 g,布渣叶5 g,绵茵陈10 g,扁豆10 g。每日1剂,共3剂。3 d后复诊,患儿家长代述:治疗2 d后,体温降至正常,食欲大增,大便每日2次,乃食肉粥2顿,各一大碗,次日大便每日3次,气味酸腐。患儿就诊时阵阵哭闹,腹胀,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舌苔白厚。仔细辨证,已属伤食泄,处方如下:神曲5 g,焦山楂5 g,麦芽10 g,陈皮3 g,砂仁3 g,木香3 g,甘草3 g,法半夏5 g,苍术5 g,茯苓10 g,连翘5 g。每日1剂,共3剂。3 d后电话随诊,泄泻已痊愈,未见反复。

按:李宜瑞教授认为初诊时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小便黄短等症状,辨证属湿热泻,故予黄芩、绵茵陈、火炭母清热祛湿,又因患儿平素胃纳欠佳,有反复感冒史,提示患儿素体脾虚,体质较差,故虽辨证以湿热为主,仍需注意顾护脾胃,不可过用寒凉攻伐之品,故予布渣叶消食,扁豆、茯苓健脾祛湿,甘草调药和中。二诊时患儿泄泻好转,本可稍加健脾之品,再以甘淡之味调养便可痊愈,但家长操之过急,连予肉粥等厚腻之品,遂致泄泻复作,故二诊时用焦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故用陈皮健脾化痰。砂仁温运中焦,木香理气醒脾,苍术、茯苓健脾祛湿,半夏降逆散结,再用少许连翘以防积久化热。

猜你喜欢

苍术脾胃教授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苍术行情疲软运行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GC法同时测定不同种类苍术中6种成分
关苍术根茎中苍术酮含量及变化规律研究
苍术产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