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传播理论视角下的新闻游戏研究
——以新闻调查游戏《#黑客》为例

2019-03-17陈雅琪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受众游戏

陈雅琪

(华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21)

一、新闻游戏的理念:新闻与娱乐相互沉浸[1]

新闻游戏是在当前信息过载和受众注意力稀缺背景下新闻业的自我革新行为,通过对沉浸式传播理念的运用和拓展,开启了全新的新闻叙事模式。由于 “沉浸”一词在中国语境下具有物理层面本意和意识层面引申义的双重概念,[2]在设计新闻游戏时沉浸式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取材于真实新闻事件,运用新兴媒介技术,辅以特殊叙事手法打造的、具有高仿真性的拟态传播环境,二是在游戏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因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忽视外部环境的媒介使用体验。笔者认为,无论是传播环境还是传播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新闻游戏都具有沉浸式传播特征,因而新闻游戏对于沉浸式传播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以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为前提

新闻游戏作为新闻和游戏结合的产物,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诞生的。无论是以游戏形态呈现新闻,还是以游戏为载体向大众传播新闻,[3]两类新闻游戏都依托逐渐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渐趋融合的各种形态的媒介。在以现实新闻为背景的新闻游戏中,设计者通过融合各媒介的形式和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作用于玩家的多重感官系统,从而打破传统媒介无法跨越的边界性,打造让玩家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玩家沉浸在技术构建的、能以假乱真的拟态传播环境当中,通过交互形式获取反馈,能有效地隔绝现实世界的干扰和影响。

半岛电视台开发的互动式调查新闻游戏《#黑客》在设计时参考了叙利亚网络战争的真实案例和系列报道,向新闻事件亲历者寻求建议,运用大量现实数据和资料,再现了叙利亚数字战争的场景。[4]在该游戏中,将移动设备作为传播场景和五天内完成调查报告的任务设置具有人为建构性,能为玩家带来游戏感知,而模拟聊天界面作为虚拟环境自带的仿真性能提供游戏幻觉,虚拟与现实的重叠带来的传播环境边界消融则有效形成游戏氛围。

(二)以新闻特性与游戏思维为基础

作为迎合受众日常阅读移动化、碎片化和浅层化习惯的产物,新闻游戏本质上仍属于新闻,因而要以新闻为本,综合运用游戏的沉浸式传播思维进行内容设计:打破传统新闻报道的线性叙事结构,以新闻发生的客观真实环境为依据,通过融合多媒体的信息技术还原新闻事件发生的原貌,构建非线性的场景叙事环境,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使其在趣味性的沉浸过程中增进对新闻事件的了解。

《#黑客》取材于现实的叙利亚网络战争,以新闻真实性为原则,结合真实案例和现实社交媒体形态打造游戏场景。游戏中的各类资料均与现实一致,非玩家角色也指向真实的黑客和其他人物。该游戏以扮演新闻调查记者的趣味游戏形式吸引玩家沉浸其中,让玩家以对话和“实地探访”的方式一步步了解叙利亚网络战争的前因后果,改变原本新闻旁观者的被动观看视角,让玩家以亲历者身份看待新闻事件,从而延长体验时间,激发分享欲望,吸引更多的玩家参与,以达到提高该社会新闻的话题度和讨论度的目的。

二、新闻游戏的特征:人性与个性相互沉浸[5]

在具体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方面,新闻游戏拥有区别于游戏和普通新闻信息的特殊属性。游戏是一种非目的导向的趣味性活动,相比之下新闻游戏的创新之处和设计难度在于要兼顾新闻的传播目标和游戏的趣味性。新闻游戏在内容选择上更倾向于具有时效性和重大意义的社会新闻,在架构编排上通过改变普通新闻的线性叙事方式,让受众不再是新闻传播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依据自身价值判断标准和认知结构水平进行新闻游戏的选择和体验,从而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者和新闻事件的“伪亲历者”,有效地提升受众对社会性新闻事件和议题的关注度。

(一)内容符合认知期待

与游戏迎合玩家普遍和共性的娱乐放松需求不同,新闻游戏的传播目的是以游戏的方式,帮助玩家更加全面和彻底理解社会性新闻事件的内涵。因而新闻游戏在制作上存在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信息调研完整性的多方面需求。在背景题材的选择上,新闻游戏更倾向于具有指导意义和较高讨论价值,但往往因为严肃性和复杂性容易被受众忽视的社会性新闻。为了以游戏形式降低理解新闻的难度门槛,在内容和具体叙事模式的设计上新闻游戏应契合玩家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框架,根据受众属性使用匹配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表述,使内容符合玩家的认知期待。

《#黑客》的设计目的不仅是帮助玩家理解叙利亚的网络战争,同时也让玩家注意到身边客观存在但却容易被忽视的网络安全问题,因而在设计时没有局限于对现实环境浅层表面化的照搬,而是结合社交媒体对话、新闻报道和纪录片等打造相对日常化和多媒体化的游戏界面,同时采用“游戏化”形式,以持续时间长、影响力较广但由于结构散乱和概念庞杂产生认知难度的叙利亚网络战争为背景,逐步向玩家讲述新闻事件和意义,充分发挥新闻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体验符合娱乐需求

在游戏中玩家以难度分级模式获得高度自主选择权,通过任务和奖励的互动反馈机制获取沉浸感。具体而言,沉浸式体验可分为具身性互动式体验和高峰性心流式体验,技术发展和媒介融合带来的真实感和临场感主要作用于前者,传播内容和叙事模式与玩家认知的匹配程度和娱乐放松需求的满足程度主要作用于后者。[6]在新闻游戏中,沉浸式体验主要体现在诉求玩家多重感官的游戏过程、话题严肃性和形式娱乐性的比重,以及平衡挑战和技巧的游戏方式,从而有效地占据玩家注意力,维持沉浸状态。

在《#黑客》游戏中,为了提升玩家在意识层面的沉浸程度,作者结合电子文献、新闻报道与真实体验,让玩家亲临叙利亚网络战争前线。通过让玩家亲身调查的形式,将2011年以来发生在虚拟空间的叙利亚内战分为四条调查路线,让事件层层抽丝剥茧展现在玩家面前,同时玩家要根据不同情况在安全和新闻报道中做出选择。[7]由于游戏具有时间的限制和任务完成进度的显示,有效地增加了沉浸感,游戏中语音和视频的互动形式也足以使玩家沉浸在游戏环境中,引发情感共鸣和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三、新闻游戏的弊端:虚拟与现实过于沉浸

新闻游戏过程中的沉浸式愉悦体验基于玩家主观层面的选择,配合融合媒介打造的仿真传播环境和交互设计带来的互动参与感能有效排除外部环境干扰,使玩家全身心沉浸在人为构建的拟态传播场景当中。然而新闻游戏的共情效果过强会导致玩家在游戏环境中的“真实”体验作用于现实环境,很可能将虚拟与现实混同;“沉浸”效果过强则容易导致玩家失去思辨能力,盲目接受新闻游戏的所有观点,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被游戏设计者的价值观念影响。

(一)虚拟体验作用于现实环境

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可穿戴设备尚未得到广泛运用的今天,虚拟环境与现实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隔阂。当下的新闻游戏虽然号称对真实场景进行客观性模拟,但在制作过程中始终不可能做到完全复刻现实、还原现场。因而设计者为了提高新闻游戏的沉浸性和可玩性,将较长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浓缩在短时间的游戏中,综合运用多种呈现方式和设计技巧为玩家打造高峰性心流式体验,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强化了新闻事件的严肃性和严重性。同时,短期信息量过大和情感刺激过强有可能引发玩家的过度反应,错误估计了问题的严重程度以至于过分担惊受怕。

《#黑客》的游戏设定本身就是将角色原本需要五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调查浓缩在大约三四个小时的游戏当中,而游戏设计者要将从2011年伴随着叙利亚内战爆发的叙利亚网络战争的过程在短短三四个小时中展示给屏幕前很可能对于叙利亚网络战争一无所知的玩家,可想而知游戏的信息量极大。玩家在了解新闻信息的同时还要防止自己被虚拟的网络黑客“袭击”,游戏趣味性和情感刺激同步增长,很有可能让游戏过后的玩家草木皆兵,甚至对互联网产生不信任感。

(二)传者意志隐藏于虚拟空间

在新闻游戏设计之初,一些制作者眼中的非必要元素就会被舍弃,该筛选过程具有非公开性,最终呈现的新闻游戏产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未得到、也难以得到第三方公证认可。新闻游戏的游戏属性使制作者对除新闻事实以外的部分获得一定隐瞒和改编的权力。与传统枯燥无味的线性叙事新闻报道不同,新闻游戏通过游戏外壳提升社会性新闻的吸引力,而游戏化的呈现形式更容易模糊新闻本身传递观点的属性,可能导致玩家对新闻游戏的一切内容照单全收,削弱玩家的思辨能力。不仅如此,在由制作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的、按照既定程序运转和呈现的新闻游戏中,制作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能以更为巧妙的形式“隐身”于游戏情景,潜移默化对玩家产生影响,达到性质不明的传播意图。

四、新闻游戏对沉浸式传播发展的启示

新闻游戏作为沉浸式传播理念和新闻业融合的产物,对沉浸式传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因而在未来的新闻游戏以及沉浸式传播产品中,在题材选择和内容设计方面,要强调社会性意义和可持续性,同时要考虑到与受众认知水平和媒介使用习惯匹配的体验感,避免其成为一次性消费产品;在原则方面各方要达成共识,在保持底线意识的基础上确立准入门槛,净化当前水平参差不齐新闻游戏市场。通过内外合力,打造良好沉浸式体验,最终构建以个人需求为导向的、使人完全专注的、也完全专注于个人的沉浸式定制化的动态传播过程。[8]

(一)注重体验,打破“叫好不叫座”局面

新闻游戏由最初的小众新颖的内容形态,正日益转变为传统新闻报道的创新补充形式。然而当前新闻游戏并没有满足受众所需,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业内人士大多将新闻游戏视为未来新闻实践发展的趋势,而受众对新闻游戏的投入是短时期或者一次性的,[9]甚至根本未曾知晓新闻游戏的存在。因而要以产品思维对新闻游戏这类沉浸式传播产品进行规划设计。

一是要选择恰当素材作为游戏背景。新闻游戏通过建构能直接体验和感知的沉浸式仿真环境,向玩家表达原本复杂难懂的概念或难以用文字诠释的事件,因而要选择真正适合通过游戏化形式报道的新闻,打造从“信息获取”到“知识体验”再到“理解接受”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游戏。[10]二是要根据玩家的知识水平和年龄层次进行游戏分级。对于一些需要相关知识背景才能理解的新闻,可以通过科普形式预先提供给玩家;对于含有血腥暴力元素或者话题过于严肃沉重的新闻游戏,要从源头切断与未成年人接触的渠道。三是让互动形式贯穿始终。在游戏中摒弃传统直白叙述,设置独特彩蛋吸引玩家与环境进行互动,并鼓励玩家提出建议并以此为依据对游戏进行修改升级,从而增加新闻游戏的可重复性,不再沦为一次性消费产品。

(二)达成共识,确定合理的准入门槛

新闻游戏是新闻和游戏融合的产物,但游戏只是增加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新闻内容的“外包装”,在新闻游戏中“新闻”应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新闻严肃性和客观真实性不能让位于娱乐性和虚构性。而当前新闻游戏处在蓬勃发展阶段,泥沙俱下,最终成品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要维护新闻游戏市场秩序,应从自律和他律两端下手。

一是要让新闻从业者和企业尽快完善行业自律。在新闻行业竞争尤为激烈的当下,各大新闻发布平台和媒体缺乏精品化意识,仅仅将新闻游戏当成一种提升浏览量和点击率的新潮报道方式。与国外相比,我国对于新闻游戏行业尚未制定带有较强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因而各大媒体平台应完善行业自律,提高新闻游戏行业整体的发展质量。二是要完善外部监督机制,设定新闻游戏行业的合理准入门槛。可通过设立第三方平台对新闻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审核,避免有害公序良俗的内容和千篇一律的形式,以免损害大众对新闻游戏的印象,最终有助于让新闻游戏回归新闻本源属性,作为非日常化的补充性报道存在。

五、结语

新闻游戏作为媒介技术发展和融合的产物,迎合了受众对于趣味性娱乐化传播体验的需求。通过仿真游戏环境的建构和新闻内容真实直观的场景化呈现,受众能够身临其境感受新闻现场,形成“虚拟记忆”,增进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游戏根据沉浸式传播理念设计,体现了沉浸式传播的体验目的性和时间失真感特征,同时,具备沉浸式传播目前存在的感知模糊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问题。在新闻游戏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依据产品思维进行选题设计,要把握娱乐和严肃元素的平衡,完善行业自律与他律,打造千人千面的专属定制的动态沉浸式传播过程,从而有效地指导未来的沉浸式传播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受众游戏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游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