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启发思考为目标贯彻落实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

2019-03-16陈兴杰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29期
关键词:工程伦理新工科教育

陈兴杰

摘   要:工程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工程实践引发了各种伦理问题,直接关系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寻找一种在贯彻落实工程伦理教育的同时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研究采用多种教育形式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探索工程伦理的教育创新,把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

关键词:工程伦理  教育  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b)-0213-03

Abstract: Engineering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have an increasingly wide impact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On the other h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has triggered various ethical issu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ogr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article aims to find a way to inspire students' thinking while implementing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The study uses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forms to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and lear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esearch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how to integrat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Key Words: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现代工程实践创造了生活世界中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工程活动的系统化展开,技术创新的迅速蔓延,工业文明的深化发展,触发了我们对人类前途命运、环境伦理准则的深度思考。而伴随着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养”计划,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工程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截止2016年,我国工科在校生已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其中本科在校生人数高达538万,毕业生超过120万人,专业布点17000余个,工程教育总规模已然跃居世界第一[1],但是当前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高校是进行系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工科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高校道德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启发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思考,将工程伦理教育进行普及、跟进和更新迫在眉睫。

1  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

工程伦理教育作为自然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工程学科相交叉的学科,其宗旨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在未来的工程职业活动中自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公众的福

祉为目的,具备按照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判断工程活动的能力和意识。由此可见,要在当下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具备工程伦理素养的卓越工程师,本文创新的提出,对当代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首先应该实现学科的交叉;其次在应对当下新工科背景下更高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现代工程技术,工程伦理教育涵盖的内容应当更加宽泛,处理的方式也当更加灵活。

首先,在工程伦理中实现学科的交叉,本文认为采用将思政教育引入工程伦理教育,不失为一种追根溯源的做法,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现代化、深入化,易于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工程伦理思辨的能力,使得工程伦理教育得到有效实施和保证。

其次,紧跟新工科建设步伐,需要更新创新工程伦理教育。国际上,一方面,工业4.0推动了工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了现代工程的国际化趋势; 另一方面,工业4.0加剧了现代工程的复杂性,提升了现代工业的竞争力,构筑了充满道德挑战的工程环境。而我国在2017年2月,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围绕新经济对工程教育的需求和挑战、综合性大学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共识中指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抓住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机遇, 积极进行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分析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构建新工科人才能力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就意味着进一步改善工程伦理教育的不仅是适应新工科的建设背景更是大势所趋。

2  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和挑战

工业化、现代化与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相伴而生,工程伦理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并制定了较正式的职业伦理规则,内容主要

涉及到工程师在面对客户利益的忠诚,较少涉及到与一般公众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2]。20世纪中后则越来越强调“公共善”,工程伦理规范发生变化,教育内容从内部伦理扩展到社会责任教育。1996年开始,美国注册工程师考试将工程伦理纳入“工程基础考试范围”,从而使工程伦理教育被纳入到教育认证、工程认证的制度体系中。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工程伦理教育引起了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1995年董小燕[3]等人开展了对工程伦理学的研究,并指出国内教育存在缺乏伦理教育的现象,继而又对工程技术及高校教育模式等问题做了详细研究,并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情况,之后曹南燕等相继发表文章探讨工程伦理的意义,并呼吁在国内开展工程伦理教育。这样进入21世纪之后工程伦理教育更是受到工程界教育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必须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也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相比于国外,国内的工程伦理教育尚存在四大挑战,即满足需求的挑战、发展滞后的挑战、追赶跨越的挑战、专业规范的挑战。

(1)满足需求的挑战。

在针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伦理规范认知现状的调查中[4],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是影响自身未来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学到的素养紧随其后,人脉关系排列第三,最后则是办事风格。由此可见工科专业学生在对自身专业能力严格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并对工程伦理教育存在普遍的需求。

(2)发展滞后的挑战和追赶跨越的挑战。

早在21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就已经相继发展出了自己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其中美国的工程伦理教育以案例教育为主要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一般工程精神,而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则以技术规范和评估为重点。而国内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晚,目前的在工程伦理上的深入学习尚处在翻译外文文献的阶段,而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也处在效仿和学习外国体系模式的进展中。随着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获得实质性提升,这意味着我国的工程“硬”实力正处在良好的上升阶段,因此,尽快的发展出一套适用于我国自己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使得我国在“硬”实力上升的同时,“软”实力的工程伦理教育也能跟进上,应当是当务之急,这也就是当前工程伦理教育发展面临的发展滞后的挑战和追赶跨越的挑战。

(3)专业规范的挑战。

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工科专业大学生对工程伦理规范有所认知,但认知层面较浅,未能实现真正的认同与内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高校教育的专业不规范,应当是自主要的原因,首先当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伦理课时量不足,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尽管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其他学习渠道进行学习,但也由此可见工程伦理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并且由于较小的课时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和了解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的学生很少,大部分的学生对工程伦理的规范还是模糊不清,其次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时深度与广度均不足,教学材料相对匮乏、教学方式单一这些不规范的教育方式必将导致工程伦理教育实效性的低下,这也就是当前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专业规范的挑战。

3  以启发思考为目标的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懂工程科学、懂工程技术、懂工程管理、懂工程文化的全面发展的能够自觉担负起维护人类共同利益这一伦理责任的工程专业人员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工程伦理教育的安排,就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将这一举措的任务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实践中,以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而完善的工程伦理教育,并能够由此启发自己对工程伦理的思辨从而达到升华自身工程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如何从宏观角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并进一步将宏观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教学目标[5];(2)研究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使考核丰富并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4)研究如何跟进时代步伐和更新教学内容以保持工程伦理教學的可持续性。

3.1 宏观定位到细化目标

工程伦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工程师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师和其他工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意识到工程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并能够做到将公众利益和长远利益摆在第一位,而非将经济利益和长官意志摆在突出位置。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由工程建设大国向工程建设强国的转型时期,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为引领面向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有着高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工程科技人才能够代表中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从宏观上研究工程伦理教育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工程伦理的教育并非专业性教育,正如每个工程伦理问题的出现,并不一定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更确切的说大部分伦理问题并没有正确答案,所以细化的教学目标是实现 “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所谓意识是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就是要提高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命甘心,增强理解、重视工程实践中各种伦理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所谓规范是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工程伦理规范是指工程师面对伦理问题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为工程师如何解决伦理问题提供依据。所谓能力是指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

3.2 丰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程教学都是由带有极强专业性的工科教师进行教学,课程中列举的案例也带有一定的专业方向性,但是上课的学生却是来自各个方向各种专业的学生,因而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案例的难以理解等问题的出现,最后导致学生无法判断案例的正确指向,因而本文提出课程的安排和实行由至少两位老师执行,一文科老师,一工科老师,并尽量安排所在院系的学生上所在院系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同时文科老师可由思政老师担当,首先这样不仅能使案例的列举更加贴近本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看清案例问题的正确指向性,其次一文科一工科[6]的谐调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提升教学的深度,最终增强教学的效果,而文科的自由和开放性也更能为之后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安排增加活力。

3.3 丰富课程考核启发学生思考

给工程伦理的课程安排考核项目能够加强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的动力,但是如果只是像寻常的其余工科课程一样进行纸面上的考核,又有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过于硬性的考试项目反而让学生觉得工程伦理是一门死板的课程,因而也就有必要研究工程伦理的考核方法,使得硬性的考核项目能够在给学生赋予学习动力的同时,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最终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故本文在课程的考核安排上是这样计划的,首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自由组队提前准备课程安排的工程伦理案例,并在课堂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其他渠道得来的资料进行演讲和分析,以打分的方式给学生以回馈,其次可以硬性的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工程伦理事件,至于事件的分析展示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课堂展现,比如小品,或者演讲等,同时也予以这部分学生相应的分数回馈。最后课程的结尾可以以开卷形式的主观案例分析进行考核,这部分则主要以上课内容的听讲度来给分,由此三部分完成整个工程伦理教学的考核。

3.4 紧跟时代步伐保持教学活力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国家相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而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可见新工科建设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新工科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这对工程教育而言也就势必是一次具有颠覆性的探索和革新。而为了跟紧工程发展的步伐工程伦理的教育,亟待完成发展滞后以及追赶跨越的挑战,这需要广大工程参与者对中国未来的工程伦理发展有新的思考,趁着这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产生出符合中国模式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而这就需要高校在工程伦理教育的課程上进行实时的更新,上一节中中提出的让学生搜集案例进行讲解的方法正好能够实现课程的案例更新,从而对课程的可持续性建设注入强大的正反馈活力。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索,构建了一种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标贯彻落实工程伦理教育的新方法,首先在教学目标上遵循“意识-规范-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其次在实现启发学生的思考上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考核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提出一种案例的更新方式,实现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紧跟“新工科”的步伐,为工程伦理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费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刍论[J].教育评论,2017(12):17-22.

[2] 王远旭.工程伦理教育的三个维度及其目标[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3):43-47.

[3] 牛润萍,庚立志.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工程伦理教育分析[J].智库时代,2019(17):237,240.

[4] 徐阳,戴彬.上海高校工科大学生伦理规范认知现状与对策分析研究[J].智库时代,2019(7):99,101.

[5] 李柏姝.以实践指向性为目标导向的《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00-101,104.

[6] 肖平,刘丽娜.关于工程伦理课程的几个问题[J].阴山学刊,2018,31(6):71-75.

猜你喜欢

工程伦理新工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工程伦理的多元化愿景
工科研究生学术责任养成的路径研究
国内工程伦理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