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方法初探*

2019-03-16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依法救助高中生

李 唯

(肥西县农兴中学 安徽合肥 231200)

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出现了小集团、暴力化的倾向。作为思想政治课老师,理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做出贡献。

一、法治意识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建设法治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民法治意识。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法治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同样是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二、部分高中生法治意识淡薄的原因

高中生并不缺乏法律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现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评价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现象。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也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良信息通过网络等途径更易于进行隐蔽的传播,使一些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受到暴力等信息的影响,形成没有法治而只有自我的生活态度。

2.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生的法治意识萌芽于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到了社会就比较随性。据调查,2017年笔者所管理的班级,50名学生中有一半其父母在外务工,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他们只能在寒暑假与父母短暂相聚。当孩子在校出现问题,只能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来处理。爷爷奶奶多关注孩子的健康,对孩子不做作业、玩手机、和别的同学的小冲突等,总觉得不是问题,想不到防微杜渐。

3.在学校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缺失

加强法治教育也是学校教育改革全新的课题。一直以来,许多学校法治教育存在诸多偏差,重法律条文宣讲而轻法治精神培养,重知识考核而轻法治实践,重解题能力养成而轻法治情感养成。

三、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方法

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学校,需要每个教师不断努力。经过多年的法治教育实践,笔者归纳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几点具体方法。

1.立足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

课堂是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直接引述法律条文。这些法律知识有利于提升高中生的法治意识,帮助他们分析、判断自身行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例如,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不愿扶起跌倒老人的不良现象,因为大家都害怕自己被当成责任方,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这时就需要法律“站出来”弘扬正气,帮助人们克服不敢扶、不能扶的心理。我们可以引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另外,《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强调,被救助人认为自己的损害是由他人的救助行为造成并要求赔偿的,被救助人必须自我举证,仅凭推测而没有确凿证据的,应依法让被救助人承担相应的后果。当自己的救助行为与被救助人产生了法律纠纷,救助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应及时给予援助。这首先从立法角度保护了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有法可依,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救助人的后顾之忧。

2.帮助学生依法维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学以致用是培养高中生法治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要使一个人认可、崇尚和遵守法律,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感到法治的力量。以法治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比如,在学习劳动者权利时,一位同学问,他的父亲在市里一家公司上班,公司一直不给他买社会保险,他的父亲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仅从法律上分析,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学生感受不到法治的力量;相反,如果真的把问题解决了,法治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于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怎样依法维权。首先,确定家长是否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关系。其次,选择维权方法,如和该公司协商解决、将问题反映给劳动部门、拨打市长热线反映情况、通过媒体反映情况等,了解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一个月后,该同学汇报,他父亲的问题通过拨打市长热线依法解决了。这件事,对于同学们触动很大,法治意识的培养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3.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依法施教

学校是法治社会的一部分,不是法外之地。班级里有许多涉及维护学生权利的案例。校政教部门、班主任与老师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是否有违法治精神,直接影响到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效果。比如,对高中生在课堂上玩手机问题的处理,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总有沉迷于手机的学生在上课时玩手机,严重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学校对学生带手机做了严格的规定,甚至直接搜查书包和寝室,以杜绝手机进校园;有的老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时直接将手机摔毁;有的老师发现学生玩手机时,就请家长将孩子和手机一起带回家,让学生反省一段时间再上学。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玩手机行为。可是,这些措施漠视了法律权威,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财产或受教育等权利,影响了学生对法治的信心。而且在学生与家长依法维权时,学校、班主任或老师又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我校政教部门依法对学生玩手机所做的规定和处理,既追求教书育人,又符合法律规定,是依法治校的典范。比如,学生在上课、自习时玩手机,一经发现,手机暂时收缴,由校政教部门保管,学期结束后由学生领回;再次发现同样的违纪行为,给予该生全校通报批评处分,取消该生本学期评优、评先的资格;以上处理均由班主任通知家长。这项规定的实施,有力地维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督促学生专心学习,又维护了学生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在班会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这些规定,也是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4.利用《法治意识校本教材》提升高中生法治意识

校本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反映学生生活,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知识重新建构,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校政治教研组编的《法治意识校本教材》,选择有关高中生权益的案例,以案说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比如,选编的《一言不合 拳脚相向》案例,讲述了我校某班两位学生因为在教室里发生言语纠纷,双方不是及时告诉老师来调解,而是发生激烈冲突,致使一位同学跌倒在地时牙齿跌断,最终一方给钱治疗,一方身体受到伤害,双方都受到了校纪处分。同学们在学习了身边的这些案例后,对尊重他人和维护自身的生命健康等人身权利有了直观的认识,对崇法、守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培养高中生的法治意识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怎样提升高中生的法治意识也有待每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探索。

猜你喜欢

依法救助高中生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水下救助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