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研学旅行成为新常态

2019-03-16杨明生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辅导员

杨明生

(霍邱县第一中学 安徽六安 237400)

研学旅行,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甚至也许会有人认为研学旅行,其实就是变相组织学生旅游。什么是研学旅行,为什么要开展研学旅行?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升中小学的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开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结伴而行、集体行动的方式,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高校,以及大自然,在与学校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尤其是加深与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团队意识、社会公德、集体主义精神的深刻体验,不断培养中小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爱国主义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简单地说,“研学旅行”就是利用双休日与假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接受在课堂上、课本内和学校里很难接受到的革命传统教育、民族情怀教育、历史文化教育、自然环境教育、科学实践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等等。

一、研学旅行的历史由来

研学旅行,又叫游学。我国历史上大力倡导游学的代表性人物有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顾炎武,近代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家思想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组成部分。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中提到,旅行为增长知识、扩大眼界的教育法,有意义、有组织、有计划的修学旅行应该特别提倡,在行设法,将车船价目简之最少,最后减免,以此鼓励。

进入21世纪,研学旅行逐步进入新常态,不仅有国民认识的不断提高,更有政府部门的各种政策的鼓励与支持。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发布的《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为研学旅行进入中小学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4年7月14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对境外研学旅行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2018年3月19日,安徽省教育厅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须将研学旅行纳入到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中加以实施。

研学旅行在很多国家都是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经历。起源于1946年的“修学旅行”,是日本学生最具特色的活动,涉及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参观自然资源、访问历史遗迹,涉及生涯教育、自然体验、生活实践、志愿服务,包括劳动教育。在韩国,所有的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其中最有特色的形式是很多毕业生向往的毕业旅行。作为现代旅游业的发祥地的英国,长期以来的研学旅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种风尚,人人皆知的“大陆游学”的The Grand Tour,其实就是研学旅行的一种形式。美国家长克服学校教育的一切功利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不同的夏令营、冬令营,有关机构提供科学实践、野外探险、自然考察、工厂实习、农场体验等一系列供学生选择的实践主题。

二、研学旅行与旅游的区别

关于研学旅行的官方定义,主要源于2014年4月19日原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的王定华在全国第12届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的《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研学旅行,是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他指出,研学旅行有着非常明显的四大特点,一是在校外活动,二是有组织的安排,三是学生的集体参加,四是学生的亲身体验。他特别强调了研学旅行的“两不算,两才算”:一些课后兴趣活动小组、学生社团的活动不算,如,体育与棋艺比赛、校园文化活动等;没有目标要求和实施方案组织的旅游不算,如,利用周末三五成群的学生结伴出去转一圈,只能算是旅游。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乃至以学校为单位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有实践作业的集体活动,才能算得上是研学旅行。研学旅行重在学生的感受,重在学生的体验,重在学生的实践,特别是重在收获校园与书本以外知识与能力、视野与观念。

不难看出,研学旅行,正如字面上所反映的那样,在旅行中研究,在旅行中学习,旅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而旅游则是一种以休闲、放松、娱乐等为主的游玩活动,目的性单一,功利性比较强。难怪民间对旅游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上车就睡觉,到景点忙拍照,回去什么都不知道”,但研学旅行则是带着学习目标而去,满载收获而归。

三、研学旅行的现实意义

从201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就可以看出研学旅行的现实意义。

2017年高考作文题: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

不难看出,没有研学旅行的大视野,死读书、读死书的考生除了在课本上、电视上“见”过“长城”“大熊猫”以外,对其他的关键词可能会一无所知,写出的作文能得多么分可想而知。通过调查发现,以旅行为线索写出的作文大都显得有血有肉,获得了高分。

当然,开展研学施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高考,更不是为了写作文。开展研学旅行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不断推动中小学生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二是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面建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素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三是有利于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丰富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服务于学生的生涯教育;四是有利于满足广大中小学学生及家长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的行为习惯。

四、研学旅行的基本保障

研学旅行组织得不好,极容易步入旅游的误区,引起家长的误解,引发社会的不满,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必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机制,把研学旅行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效果。

政策保障。研学旅行要有政策支持,离开政策保障,研学旅行会遭到一片反对声。好在国务院、教育部等政府部门都出台了相关文件,研学旅行在政策层面上有了保障,但还需要用好文件,宣传好文件。

宣传保障。研学旅行最为关键的是要取得家长的支持,还要取得学生的认同。所以,研究旅行要有一定的宣传保障。要向社会及家长宣传,让全社会都理解支持研学旅行,让家长消除顾虑,鼓励支持孩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要向学生宣传,让学生全面了解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学主题,做到有的放矢。

组织保障。学校不仅要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管理部门,还要建立一支专门的研学旅行辅导员队伍。管理机构可以挂靠在学校团委或少先大队,也可以安排在政教处旗下。研学辅导员队伍主要来自广大班主任及热心于研学旅行的青年志愿者。研学管理人员及志愿服务人员主要职责是宣传发动,线路或目的地的推介,全程服务与指导,学员的管理及研学日记的批阅等。研学辅导员必须具有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身体素质好、应急能力强等特点,还要具有最为基本的旅行常识,因此,作为研学的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常态的研学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机制。

制度保障。各中小学要制定研学旅行的相关制度,对研学目标、旅行线路、研学时间、课程主题、研学辅导员的待遇、研学旅行的组织与管理等提出规范性要求,确保研学旅行制度化、常态化。

课程保障。研学旅行不是一种活动,应该成为一门课程,而且是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是新兴的,各地各校也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学校课程目标各异。因此,研学旅行课程也是地方性或校本的。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是开展好研学旅行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开发以下相关主题的课程方案,并根据课程方案选择研学目的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非物质文化教育、科技文化教育、自然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海洋自然环境教育、古文化教育、农业科技教育、国际文化交流、台湾(香港、澳门)文化教育交流等。

基地保障。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应该具有研学的价值与内涵,可以说不是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可以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因此,各中小学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层次,以及研学旅行的课程纲要、课程方案与标准,自主开发一批适合本校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基地,并做出科学而有计划的安排。截至目前,安徽省教育厅经过考核评审,已经公布了3批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营地。

安全保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出游安全的警钟一直长鸣,这项非常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旅行活动不得不因为学生的出行安全问题被叫停或被学校自我废止。研学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何规避风险,让我们的研学旅行更安全,则是我们开展研学旅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在开展研学旅行过程中,必须做到四个“选择好”,即选择好旅行社,采取定点旅行社的方式,让放心的旅行社承担研学旅行服务;选择好出行车辆,不仅要保证车况良好,还要选择好驾驶员;选择好研学目的地,适合中小学生旅行,安全风险小的景点为首选;选择好旅行时间,要错开公共假期等旅游高峰期。

五、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

研学旅行不是说走就走的旅游。既然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一门课程,它的开展必须充分体现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必须按照课程方案来实施。根据有关文件要求,中小学的研学旅行课程必须做到“五有”。

有研学规划。中小学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及学段的实际制定中小学生研学课程的计划,比如,研学旅行在哪些年级开设,开设的时间,课时安排等,各中小学都要有详细的规划,力求避免研学旅行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有研学目标。学校不仅要制定与当前教育方针和教育形势相一致的总体研学目标,而且还要结合具体的研学旅行线路和研学旅行主题,制定每一次研学或每一条研学线路的研学目标,努力提高研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研学方案。所谓研学方案,实际上是研学旅行的课程方案,重在体现课程的实施,从研学的主题确定、研学旅行的宣传发动,到研学内容的安排、研学安全的保障、研学辅导员的选择、研学活动的评价都要以方案的形式加以明确,这研学旅行也是区别于旅游的最重要特征。

有研学师资。研学师资也是即研学辅导员。研学旅行既然已经成为一门实践课程,最能体现课程性质就是研学课程的师资安排。各中小学要精心选择研学辅导员,要有计划地建立起自己的研学辅导员队伍,绝不能以旅行社的导游来代替研学辅导员。有条件的中小学可以组织教师取得导游证,以节省研学开支,提高研学旅行的专业性。

有研学主题。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可以不同,研学路线也应体现多样化,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有更广泛的收获。对于每一次的研学旅行都要设计不同的研学旅行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不同的研学内容,选择最佳的研学线路,确定更有意义的研学旅行目的地,进一步提高研学旅行的课程效果。

有研学作业。研学旅行是一门课程,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作业。一方面,作业是提高研学旅行效果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作业又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参考。比较可行的研学作业就是研学日记,以研学日记的形式总结整个研学过程的得与失,收获与感悟,一举多得。

如果说孩子们在校园里读万卷书是学习,那么在大自然和社会上行万里路也是学习。我们就是要通过行万里路,去学到万卷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辅导员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夏日旅行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