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版《经济生活》教材第十课内容指瑕*

2019-03-16侯新旺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事例正文

侯新旺

(合肥市第一中学 安徽合肥 23060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进行了修订。《必修1·经济生活》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十课,课题改成了“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全部内容按十九大精神重新编写,坚定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紧跟国家发展大势。在为国家切实加强教材建设、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点赞的同时,笔者也发现新版教材内容存在不少瑕疵,分析如下:

一、“探究活动”部分的问题最集中、最突出

事例选用不精当。第85页“探究活动一:2012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教材选用“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的事例来说明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是失当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状况持续改善,体现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而不是反映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建议改用“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等事例。在印证“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时,教材选用了“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公里增加到2.5万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的事例,高铁运营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增加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条件改善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有利于各种资源在区域间自由地、便捷地流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其本身不能直接说明发展协调性增强,第92页“西成高铁助力西部发展”的图片恰巧说明这点。教材选用“出境旅游人次从8300万增加到1.3亿”的事例来说明“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不恰当。出镜游人次作为经济数据,其增加反映的是旅游业发展状况,国家统计局进行数据核算时,不把出境游人次当作民生指标。所谓获得感,是民众对改革成果的共享,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和分红。出境游人次不断增加主要源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增收才是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获得感,而这一事例教材中已经呈现。

第90页“探究活动三:某市三个‘看不见’”,从行文逻辑和文本关联看,教材选用该事例是为了说明协调发展,但从“站在江边看不见江——塔吊林立、货轮密布,辨不清水与岸”的描述中,只能解读出当地经济发达,协调发展无从体现。另外,该事例是对老版教材 “某市四个‘看不见’”的改编,新版教材将“走在街上看不见农村人——市民化管理、亲情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认不出主与客”删去不合适。其一,这一点内容恰巧能说明该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其二,四个“看不见”是该市(张家港市)人民对发展的全面理解,人为地删去一点,会曲解本意,误解原意。因此,新版教材选用“某市三个‘看不见’”的事例探究协调发展不合适、不精当。

文字表达有语病。第88页“探究活动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路”,教材用图示展示新时代“三步走”发展目标,这里两处表达有语病,其一,“2020—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2035年”是时间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结果,从时间进程无法直接导出结果,从语言逻辑上说,应是在“什么时间段”,通过“做了什么事”才能“达到什么结果”,因此,此处应改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二,基于相同原因,“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改成“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设问指向不明晰。第85页“探究活动一”的设问: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请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该设问存在两个问题,其一,如果是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展示的“5年发展成就”作答,则前一小问无实际价值,因为材料中已经将巨大成就概括出来,即“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其二,如果是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感悟来回答问题,则该设问指向不明确,应改成“结合身边实际(或根据自身感受),谈谈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第87页“探究活动三”的设问:结合材料,了解周围的人对美好生活有哪些需要,分析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如果是“结合材料”,了解的就不是“周围的人”,而是“小凡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要让学生说出“周围的人对美好生活有哪些需要”,就要删去“结合材料”,否则在理解上会出现逻辑冲突。

二、正文部分存在的问题

编写体例不统一。第十课第一框第一目“历史的变革”下辖三段正文内容,每段的总起句分别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显然这三句话在编写格式上体例不统一,要么后两句分别加上“我国”,要么第一句去掉“我国”,否则影响语言整体美感。

语句表达不通顺。第88页正文最后一段第一句“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前面所析原因,这样的表述存在语病,应改为“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内容涵盖不一致。第88页正文最后一段与第89页正文第一段分别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的宏伟蓝图,基于《经济生活》模块视角限制,前一段内容中只展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内容,将党的十九大报告原文中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删去,但后一段却展现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部场景,没有对内容做符合“经济”视角的适当取舍,因此,两段正文内容涵盖的角度范围不一致,没有达到统一性。可将后一段内容相应调整为“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三、框题存在名称不恰当的问题

新版教材第十课第一框的标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但下设的三目都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编写,仅从“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设置标题难以涵盖所辖全部内容。 “历史性的变革”一目说明为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第85页最后一段正文“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诠释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第86页第三段正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这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段内容可融置于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范畴中。而第86页第二段正文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则诠释了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是相对独立于经济发展之外的。基于此,将本框标题改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更为精准。

四、“相关链接”部分也存在语病

第89页“相关链接”第三段第一句“党的十九大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该句表达结构混乱,成分赘余,应改为“党的十九大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或者改成“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十九大上做出的庄严承诺。”

教材要具有高度权威性,必须科学、严谨、规范和美观,如果在编写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是可以让教材内容更真更美的。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事例正文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FGF和GAP-43的表达与神经再生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