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始末
——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及舆图资料为例

2019-03-16陈维新

历史地理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清廷威海事务

陈维新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台北 11143)

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后,李鸿章(1823—1901年)奉派担任特使,与日本签订《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随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此即近代史上著名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密约》。允许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可经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中俄密约》签订后,德国随即要求清廷准予租借胶州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清廷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条约》。同年三月,清廷又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大连两港口租予俄国,英国为阻止俄国势力扩张,即向清廷提出要求租借威海卫。依据档案史料记载,英国租借威海卫是经过分析与策划并与列强交涉协商后,即与清廷进行威海卫租借交涉,并逼迫清廷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将威海卫划入其势力范围(上述相关条约原件,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文拟以《租威海卫专条》原件以及相关舆图(1)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编号:910000025。、台湾“中央研究院”所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文件——英租威海卫案》(以下简称《英租威海卫案》)(2)《英租威海卫案》第一及第二专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第一专档编号:01-18-019-01、第二专档编号:01-18-019-02。等档案史料为基础,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交涉史实作简要的探讨。

一、 英国租借威海卫缘由

清廷于甲午战争失利,当时号称战力强大的清廷北洋舰队被痛击,几乎全军覆没,日军趁势占领威海卫,清廷被迫签下《中日讲和条约》(即《马关条约》)。此约签订后,俄国随即联合德、法两国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俄国并借款给清廷作为清廷赔偿日本之费用。俄国此举让清廷甚为感激,并有“联俄制日”的想法,李鸿章前往俄国签订《中俄密约》,两国声明联合抵制日本势力扩张,并允许俄国可建造铁路经过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

《中俄密约》的签订,掀起西方列强瓜分中国土地的浪潮,他们纷纷向清廷提出租借港湾,要求修筑铁路权,划分势力范围。首先德国要求租借胶州湾,与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随后俄国又要求租借旅顺、大连两港口,并与清廷签订《旅大租地条约》,自此东北地区沦为俄国势力范围。俄国此举引起英国的紧张,其实在俄国向清廷提出租借旅顺、大连要求时,英国政府即表达反对立场,当时英国内阁亦对此事进行会商,讨论如何因应,会后作出结论是若俄国租借旅顺、大连,则应迅速要求清廷准许英国租借威海卫,以与俄国抗衡。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Claude MacDolnad)向英国政府报告清廷与俄国即将签订条约,英国随即与俄国不断沟通,并宣称俄国若不占旅顺、大连,英国也不在直隶湾内占领任何港口,但双方意见歧异,无法达成协议。最后英国决定占领威海卫,避免中国北方海域的控制权落入俄国手中。

学者李思涵在《中英收交威海卫租借地交涉(1921—1930)》文章中引用档案资料提到,当时清廷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对此事也发表看法,他认为清廷应会准予英国租借威海卫,借以抵制俄国的压力。当时位于伦敦的“伦敦中国协会”也力促该国政府占领威海卫,以保卫英国在渤海湾的利权,并恢复英国在北京的威望。(3)李恩涵:《中英交收威海卫租借地交涉(1921—193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21期,1992年,第181页。香港历史博物馆曾出版《甲午战后:租借新界及威海卫》展览图录,书中文章提到英国在俄国向清廷租借旅顺、大连之前,已知悉俄国与清廷即将签订租约,英国认为此举会破坏渤海湾的均衡局势,曾考虑不惜动武阻止,后经内阁开会讨论后,决定租借威海卫予以抗衡。(4)香港历史博物馆编:《甲午战后:租借新界及威海卫》,香港历史博物馆2014年版,第10页。

由上述可知,英国租借威海卫最主要的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对抗俄国强租旅顺、大连两港,为抵制俄国势力在中国北部地区扩张,扩大英国在中国的利权,所以决定租借威海卫与俄国相抗衡。

二、 英国与日、德及清廷交涉

(一) 英国与日、德两国交涉

英国决定租借威海卫后,随即策划相关步骤,在向清廷提出交涉之前,英国先知会日本政府,希望日本支持英国租借威海卫。甲午战争时,日军在威海卫海域歼灭了清廷北洋舰队,随后也顺势占领了威海卫、刘公岛等地方。学者张秀蓉在《试析英国租借威海卫的背景与原因》一文里提到,甲午战争后日本为确保清廷对战债及赔偿均能够如期支付,因而占领威海卫。因此英国为避免日本产生怀疑及误会,通过英国驻日本大使萨道义(E.Satow)向日本政府查询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一事的态度与意见。日本政府表示,日本希望清廷能够保有威海卫,但日本也不反对它被一个有助于中国独立的国家所占有。所以日本原则上不反对英国租借威海卫,但觉得应等到清廷交付相关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后,英国再与清廷交接威海卫事项为宜。(5)张秀蓉:《试析英国租借威海卫的背景与原因》,《史耘》1995年第1期,第118页。在《甲午战后:租借新界及威海卫》展览图录一书中,有文章提及日本出于制衡俄国的地缘战略考虑,希望争夺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所以当英国打着抗衡俄国的旗号而租借威海卫时,日本与英国很快达成谅解,同意在清廷偿清赔款后,日本军队撤出威海卫。(6)香港历史博物馆编:《甲午战后:租借新界及威海卫》,第10页。日本收到清廷的赔款后,将原驻于威海卫的军队撤出,清廷即派员办理接收威海卫、刘公岛等地相关工作。

得到日本的同意后,英国转向寻求德国的支持,当时德国已占据胶州湾,并将山东视为其势力范围,所以英国要租借威海卫,亦须和德国协商。在英国提出无意侵犯或争夺德国在山东的利权,并作出英国在租借威海卫后不会从当地或附近的租借地修筑铁路联结至其他地方的书面声明后,德国也认可了英国向清廷租借威海卫的要求。

(二) 英国与清廷交涉

英国得到日本与德国的支持,随即电令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七日,发出照会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称英国政府将正式宣布租用威海卫,作为该国海军船舰停泊的港口,理由是英国得知清廷同意俄国租用旅顺、大连,所以不得不租用威海卫,避免俄国掌控中国北方海域之权。窦纳乐称若俄国要在中国拓展商务,英国并不反对,但俄国租用旅顺,系供军舰停靠,并无商务用途。若俄国不租借旅顺,则英国亦不会在中国北方海域任何地方租借港湾,但俄国坚持要租借旅顺,这使得英国不得不租用威海卫。英国此举是望“中国于所有广大华境之内,不徒存自主之名,而且能永有其实”(7)《议院已将租用威海之故明白宣示译出呈览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01。。

从窦纳乐此照会的内容可知,英国要租借威海卫的借口是:俄国势力在中国北方海域的扩张会影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与地位,所以要租借威海卫作为英国军舰停泊港口,并屯兵驻防以牵制俄国。至于窦纳乐称租借威海卫的目的是要让清廷“不徒存自主之名,而且能永有其实”,那只是虚幻无实的说辞而已。窦纳乐还说若清廷不同意租借,英国不惜动武,并随即派出了船舰至威海卫附近海面。

英国派军舰至威海卫海面的举动惊动了清廷,同年四月二十日,北洋大臣王文韶查明英国军舰动向后向朝廷禀报称,英国现有船只七艘停靠在威海卫及刘公岛附近海面,假若英国租借威海卫、刘公岛,将会发生该国“与中国师船同泊,两军均须实地为屯积操演之区”的情况。王文韶建议以刘公岛东半岛陆地作为英国租界区,西半岛陆地仍归中国管辖较为妥善;若英国坚持租用西半岛,则东半岛应划归中国界址,为将来画图添设预作准备;若与英国商议受阻,则于附近威海卫城一带划归中国管辖,作为水师训练用地。王文韶认为刘公岛西半岛地方划为中国管辖是上策,若英国不同意则设法将东半岛划归中国。(8)《威海停船屯兵须有定所请会商英使核复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03。

王文韶担任北洋大臣,他应深知甲午战争失利后,清廷已无力派出船舰再与英国舰队抗衡。若不希望再发生战事,则应与英国妥商处理,所以谏请朝廷将刘公岛东半部划给英国。

清廷收到王文韶的奏折后,即饬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出照会给窦纳乐。照会称北洋大臣王文韶建请以该岛东半岛陆地作为英国租界,西半岛陆地仍归中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认为威海卫之刘公岛中、英两国船舰同泊一处,自应各有相宜之地作为两国屯兵操演之地。刘公岛浪静水深,停泊船舰无虞,且此岛东、西面均有土地可供两军屯兵操练,王文韶建请该岛东半岛陆地作为英国租界,西半岛陆地仍归中国,此意见非常妥适,如此划分“系为两军同泊,各适其用起见”(9)《刘公岛两军同泊应划分岛东西地段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04。。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份照会内容可知,清廷深知无法与英国对抗,也希望借由同意英国租借后,能制衡俄国势力在北方的扩展。只是在此照会里,清廷只说同意依王文韶建议将刘公岛东半部租借英国,并未提到其他地方的租借。

对清廷所提将刘公岛划分两半的建议,窦纳乐回复称:英国政府在未租威海以前,即经该国海军部门派员仔细查明刘公岛港湾水道深浅情形,至于北洋大臣所言该岛东半岛陆地作为英国租界、西半岛陆地仍归中国之意见,因该国政府正在酌量改善该港湾水道,以及建筑码头、兵房等事,等相关工事办完后,会立即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提分岛意见报请该国政府查照。(10)《租威海卫等处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06。

清廷除了筹划威海卫租借事宜外,如本文前述,也派委办威海卫事宜山东候补道严道洪以及前北洋海军游击林颖启两人率队前往威海卫办理日本从威海卫、刘公岛撤出军队后的接收工作。两人到刘公岛,发现原清廷水师所建之办公房屋、营房等建筑几近全毁,而日本在“金线顶、竹岛、王家庄、寨子村以及威海卫城左右前绥军营基公地,并租用民地改建日本命明之司令部、仓库、营房、医院、马场等地,亦一律移交点收”(11)《验收威海并申送图册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05。。严、林两人依据日本司令部所造具之图册及相关交收文凭,逐细点检各处房屋、码头及炮台,分别缮册绘图送至直隶总督与山东巡抚备案。

有关当时清廷从日本司令部接收到的图册,依据档案记载计有:

1. 威海北帮各官地亩数图说

威海总图一张、金线顶地网口图一张、祭祀台炮台地基图一张、黄泥崖炮台地基图一张、柏顶陆路炮台地基图一张、九顶峰陆路炮台地基图一张、水雷营地基图一张、北山嘴炮台地基图一张、祭祀台子弹库地基图一张、韩纳根房屋马号地基图一张、绥军后营义地图一张,以上共图十一张。

2. 威海南帮各官地亩数图说

谢家所陆路炮台地基图一张、鹿角嘴炮台地基图一张、龙王庙嘴炮台地基图一张、杨峰岭炮台地基图一张、皂北嘴炮台地基图一张、水雷营地基图一张、水雷营棉药库地基图一张、水雷营直境房地基图一张、巩军义地图一张、沟北船坞地基图一张,以上共图十张。

3. 日兵原租民地各图

寨子村地亩原形图一张、寨子村西万家疃地亩原形图一张、王家庄地亩原形图一张、竹岛地亩原形图一张、东庙嘴地亩原形图一张、绥军正营旧基图一张、绥军副营旧基图一张、绥军左营旧基图一张,以上共图八张。

除上述地图外,还有:日兵原租民地亩数清册一本、日兵盖造营房现用租民地亩数、简明清折一扣、刘公岛官房间数清折一扣、禀明充公破铁三十九件重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五斤寄存码头天后宫内。(12)《验收威海并申送图册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05。

上述这些地图档册是日本占领威海卫期间所建设各项军事营区、炮台及驻军营区及相关地方形势所绘制成的地图,是研究威海卫历史、军事、地理环境非常重要的档案史料。这些从日本司令部接收来的地图档册,除交至直隶总督及山东巡抚两处外,按照程序该两处督抚也应将地图档册呈报,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备案,但这些地图档册已不复见,大概是因后来战乱遗失,甚为可惜。

现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关刘公岛设施所绘地图有“刘公岛海军水雷营、医院合图”“刘公岛煤厂、机器厂、演武厅、精练后营、水师学堂合图”“提督办公所、刘公岛工程局合图”三张图。此三张地图并不在从日本接收的图册里,应是后来清或是北洋政府时期绘制作为参考之用。

三、 《租威海卫专条》签订及租借地图简介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朝廷奏报称,因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两港口,英国以保护其“东方商务”为由,拟租借山东威海卫,可牵制俄国在中国北方海域的发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认为可借英国抵制俄国势力的扩张,所以与窦纳乐商议租借威海卫专条,并电令驻英国大臣罗丰禄与英国外交部磋商,最终将专条内容议妥。双方议定威海卫租期与《中俄旅大租约》相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认为此专条对清廷主权并无大损,而且清廷为重整海军向英、德订购船舰亦可停泊于威海卫,届时亦可请英国海军军官代为操练。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称他们和英方人员商议甚久,已将租借专条议妥,现进呈专条及划界原图供皇帝御览批定。(13)《具奏英租威海拟订专条请旨派员画押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07。

在光绪皇帝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奏折后,清廷派庆亲王奕劻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廖寿恒与窦纳乐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1898年7月1日)在北京签订中英《租威海卫专条》。

该条约内容如下:

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省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并为多能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以上所租之地,专归英国管辖。以外,在格林尼址东经一百二十一度四十分之东沿海暨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以上界内,所有中国管辖治理此地,英国并不干预,惟除中、英两国兵丁之外,不准他国兵丁擅入。又议定,现在威海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惟不得与保卫租地之武备有所妨碍。又议定,所租与英国之水面,中国兵船无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又议定,在以上所提地方内,不可将居民迫令迁移、产业入官,若应修建衙署、筑造炮台等,官工须用地段皆应从公给价。此约应自画押之日起开办施行。其批准文据,应在英国京城速行互换。为此,两国大臣将此专条画押盖印以昭信守。(14)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标号:910000025。

此约的订定双方对租界条约的文字曾出现争议僵局不下的情况,窦纳乐提出威海卫“以沿海十英里为界,格林尼址经度百二十二度之东或沿海或内地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认为应将内地删去,因若允英国在内地可筑炮台,可能会惊扰百姓,所以应将“内地”两字删去,改以“如遇有战事,可择要筑行炮台”,但窦纳乐仍坚持“内地”两字不能删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称,威海卫租英系顾全大局,若无事时在租界以外内地筑炮台、驻兵,名为防卫实似占据,这并非是中英商谈之本意。

双方对“内地”保留或删除有争议,清廷即请驻英国公使罗丰禄在伦敦与英国外相沙尔斯柏利(Salisbury) 商议,沙尔斯柏利原先态度坚决,不愿更改,并称威海卫租界重在防卫俄国势力扩张,如无形势以资自守,何从防卫,经罗丰禄几次说明后,沙尔斯柏利允将“在内地筑炮台及驻兵”一节删去。(15)《英租威海条约删去内地二字详陈与沙侯辨驳情形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21。

《租威海卫专条》共计有:“英国女皇签核本”“汉文签署本”“互换批准请租威海卫专条约本文凭汉文本”“互换批准请租威海卫专条约本文凭英文本”四份文件。(16)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标号:910000025。此专条英文本封面及封底印有金色代表维多利亚女王的徽号 (图1)。汉文签署本首页则盖有光绪皇帝“皇帝之宝”满汉文玉玺,代表光绪皇帝批准此条约(图2)。此约文最后有参与签署条约的庆亲王奕劻及廖寿恒的画押及窦纳乐的签字,并加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关防及窦纳乐的火漆印(图3)。其他两份是清廷与英国“互换批准租威海卫专条约本之汉文及英文文凭”,清廷派驻英国公使罗丰禄与当时英国外相沙尔斯柏利在伦敦交换经批准之专约,双方在文凭上画押签字并盖上关防(清廷)与火漆印(英国),而罗丰禄在英文本文凭上似乎是用英文签字,而非画押签上中文(图4)。

资料来源:“前清条约协定”资料库

依据本约规定,清廷被迫将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租期为二十五年。英国所租之地包括刘公岛以及威海湾之群岛、威海全湾沿岸以内十英里地方。另外,在东经121度40分以东沿海及附近沿海地方,英国可择地建筑炮台并驻扎军队。此专条签订后,代表英国谈判的驻北京公使窦纳乐甚为高兴,他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示,清廷曾请英国政府帮忙重新整顿中国水师,并派英国海军官员担任教官,在威海卫地方操练中国水师武官水手。此事他已向英国政府报告,英国政府称若无碍该国之利益,英国很乐意从优相助,在威海卫训练中国水师,并会派军官统筹相关训练事务,而且准中国兵船停泊于威海卫港湾内。(17)《准中国兵船停泊威海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10。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以及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存的外交条约及舆图,笔者就两张作简单介绍。

1. 山东威海卫租界图(18)《山东威海租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编号:910000352。绘制时间:清末民初 文献编号:910000352

该图依据清廷与英国所签《租威海卫专条》绘制。图上绘有黑色半圆弧的租界线,此条租界线内的威海卫港、刘公岛、日岛、楮岛等地方均归英国管辖。该图上方有文字说明:“按威海卫专条议定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专归英国管辖,如图圈线之内。此外自格林尼址东经121度40分起,即自宁海州养马岛起,迤东直至成山头沿海暨附近沿海地方,英国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及购地开井修道诸事,已按度数具绘于图。”宁海州位于该图西南方,宁海州正北方即为养马岛,成山头位于该图东方。英国选择建筑炮台地方如金山顶北、南边绘有炮台的标志,刘公岛与日岛以及凤临集北方均有英国设置炮台标志。该图不是当时所绘正式的租界图,应是后来清廷或北洋政府绘制作为参考用图。

2. 威海卫刘公岛英租界界线图(19)《威海卫刘公岛英租界界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编号:910000364。绘制时间:清末民初 文献编号:910000364

该图亦是参考清廷与英国所签《租威海卫专条》绘制。该图和《山东威海租界图》一样,都不是正式的租界图,也是后来清廷或北洋政府绘制作为参考用图。清廷与英国订定《租威海卫专条》,应绘有双方代表定约大臣签字的正式租借地图,可能是因后来战乱遗失。该图亦绘有一条红色的租界线,从酒馆集东侧绘一条圆弧线至荣成县的左侧。该图亦绘有经纬度,原图上贴有“红曲线距中心点十英里即华三十里内为英租界”以及“格林尼址东经一百二十一度四十分之东为界外”的红色贴签,在图上龙门港、宁海州右侧有条代表东经一百二十一度四十分黑色虚线,所以龙门港、宁海州在英国租借区之外。该图未绘英国设立炮台标志,绘制内容与《山东威海租界图》相比较为简单。

四、 英国勘测租借地区

租借专条签订后,窦纳乐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威海卫一带贴出英国租借威海卫之告示,告知当地民众威海全湾沿岸十英里内及湾内群岛均归英国管辖,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但不得同保卫租地之武备有所妨碍,英国可在租地内建设炮台、驻兵、建设医院。此告示最后提到,所订租借专条是两国情愿议定,以便保护彼此利益,而敦睦谊。当地中国军、民等应一体知悉此事。英国方面保证“中国一切规矩决不予干预,亦断不至有迫令迁移产业入官之虞,倘有无故滋生事端或有哄闹情事,即按律究治”(20)《租威海卫等处代拟告示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11。。英国此告示称不干涉租借地内的中国内政及不妨害当地百姓产业,看似是一种善意的表示,其实不然,此告示最重要的是要宣示威海卫已归英国管理,不论是清廷或其他国家均不得干涉或侵犯该国在威海卫的利权。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告知北洋通商大臣荣禄,称窦纳乐已发出照会称奉该国政府之命,“中国兵船驶到威海如有能容之地,必在该湾内停泊,又中国大枝海军拟请由英国海部派员统带训练”(21)《中国兵船英允停泊威海并代练海军抄送照会密存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15。。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要荣禄勿透露此消息,可能因为当时请英方军官代训海军事宜尚未谈妥,避免风声走漏又引争端。而英国政府也派官员至威海卫勘测租界地面,并拟设立标记;英方并请山东巡抚告知当地民众勿阻挠测量进行并不得破坏或拔除所设标记。

对于英国派员至威海卫勘测一事,山东巡抚张汝梅上奏称,英国驻烟台领事官表示,当勘测工作开始时,请山东巡抚派一位熟悉英语的官员陪同,沿途指点即可,各地方官员勿须出动照料。而张汝梅认为英国派官员来勘测租界线,非一位翻译人员陪同即可妥善完事,所以如何办理,他上奏请示。(22)《威海勘界非译员所能办理请查照前电赐复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22。北洋大臣荣禄也向朝廷报告说,原奉派办理威海卫接收事宜的严道洪等人,曾以两国“交涉繁杂,素未熟谙,恐负委任”为由,建议朝廷改派干员接办。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表示英国官员认为严道洪等人办事清楚,甚为干练,请清廷加强其事权,并命威海当地官员均应听其调遣,不能让严道洪等人辞职求去。荣禄在奏折里说,除强化严道洪等人职权外,威海卫租借事务也应该新设局处及增设人员办理,由严道洪等人统带。(23)《严道洪等驻威设局办理交涉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23。

对上述官员的委任建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吏部商议后联名上奏,表示威海卫地方原属山东登州府文登县管辖,仅设威海巡检司一员,现因英国拟租界借威海卫屯泊兵船,中外交涉事务倍繁,所以拟将登州府海防水利同知移驻威海卫,办理中外交涉事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奏得到朝廷批可。(24)《会奏山东登州府同知请移驻威海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1-024。即派山东候补道严道洪等人在威海卫刘公岛租用民防设局办事,与英国官员办理勘测租借地事宜。

五、 租借专条签订后之余波

(一) 英国违约强购民房迁移坟地

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山东巡抚张汝梅奏报称,驻威海卫委员严道洪向他报告,指英国准备洽购刘公岛民房、坟地、庙宇,并要招募民众千名补充兵源。严道洪认为英国此举甚为不妥。张汝梅将严道洪所述情形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报告,他认为租借专条并无允许英国官员可招募华兵之规定,英方此举有违租借专条规定,他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法阻止以杜后患。(25)《抄送英租威海卫专条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03。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一月,张汝梅再向朝廷禀报,他说山东文登县知县王树人前往刘公岛查访当地居民,了解英国强购民房及迁移坟地之实情,依据当地绅民王汝兰等人禀称,现居刘公岛的户数有三百余家,这些百姓的田房、庙宇、祖坟尽在岛上,当英国驻威海卫官员向刘公岛住民表示要价购民房坟地庙宇土地时,当地民众即表反对。但英国驻威海卫及刘公岛官员随即发布告示称,在岛内公所以西各处百姓住家须在一个月内全行迁移,不仅房屋须出卖,庙宇坟地亦须迁移。此举引起刘公岛民众不满与愤恨,王汝兰等人还说他们皆系贫民,世居岛内,岛外并无可迁之地,如必迫令迁移,他们仅能席地幕天,坐以待毙。王树人得知详情,即向英国官员要求暂停施行,但英国官员置之不理。(26)《据威海刘公岛绅民王汝兰等禀称英员立逼迁移即庙宇坟墓亦须抉徙殊与条约不符请迅赐照会英使阻止仍希见复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04。

张汝梅说朝廷曾谕示“威海湾群岛租与英国,中国一切规矩英国决不干预,亦断不至有迫令迁移产业入官之虞”。但现在英国官员却“限期买房并欲抉徙庙宇坟墓,实属迫令迁移,产业入官”。这让当地民众惶恐不安。张汝梅说:“今英员买用岛内民房,勒限全行迁移,甚至庙宇坟墓亦须抉徙,不惟逼人太甚,使死者无地可容,且与条约不符,恐激生众怒。”(27)《据威海刘公岛绅民王汝兰等禀称英员立逼迁移即庙宇坟墓亦须抉徙殊与条约不符请迅赐照会英使阻止仍希见复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04。张汝梅请求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迅速与窦纳乐沟通,不要逼迫当地百姓挖坟迁徙,以顺应舆情。张汝梅为刘公岛民众请命,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英国驻京公使交涉,阻止英国官员这种强硬、不近人情的作法。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随即发照会给窦纳乐,照会里称依据租威海卫专条载明,威海湾群岛租与英国,中国一切规矩英国决不干预,亦断不至有强迫民迁徙产业入官之虞。所以英国官员逼令刘公岛居民迁移产业,强迁庙宇挖掘百姓祖坟等事,是违反条约规定,故请窦纳乐转知英驻威海官员停止违反条约的作法。(28)《转饬驻威海英员不得逼令岛内居民迁徙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06。当时窦纳乐离开北京,由代理公使艾伦赛(H.Bax-ironside)回复称刘公岛英国兴建官署,该处官署迤西之地,实为修建必需之地区,英国从公价买,必定体恤民情,不会迫令迁移。至于当地坟墓庙宇迁移,亦将秉公和平迁移,绝无逼勒情势发生。若民众不任意刁难,强索高价,则英国方面为表宽容,会给予厚酬,艾伦赛向庆亲王奕劻保证当地英国官员办理此事必以宽厚为主,不至有欺压百姓情事发生。(29)《威海卫修建必须之地该处英官办理此事必体恤民情并无迫令逼勒情势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07。

由上述可知,英国强收刘公岛百姓产业,迁移当地坟墓庙宇的作为,并不因清廷方面提出抗议而稍为缓办,虽说会体恤民情,公平价买百姓产业,不迫令迁移,对于坟地庙宇迁移也会以公平合理方式进行。但这也是英方回复清廷的一种较和善的说法而已。因为百姓产业、坟地庙宇是否迁移的决定权仍是在英国官员手上。

(二) 英国违约征收钱粮

英国作出违约的行径不只此件,据清廷驻威海委员严道洪向张汝梅报告称,英国官员要求当地清廷衙门将向租界内民众征收的六个月钱粮交予英国驻威海卫办公所,严道洪称条约并未规定英国得征收钱粮,而且日本占领威海卫时,当时清廷仍向当地民众征收赋税钱粮,并无归缴日本。所以张汝梅说:

今英国界内犹是日本原驻之地,事同一律则中国应征界内之钱粮等项目,自应由地方官循旧办理,英员何得以条约未载豁免之岛内钱粮催令缴出,致涉两歧。(30)《英员催缴威海岛内钱粮并募华人为兵已饬严道辩说请迅赐施行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05。

另外,张汝梅说英国在当地招募华民充当该国兵丁一事他认为非常不妥,若允英国募兵,影响重大,后患无穷,他亦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面交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于张汝梅所奏强购民房迁移坟地以及征收钱粮等相关情事,曾发出照会给英国驻北京公使,要求英国官员不得逼令民众迁徙,但对征收钱粮及招募华民为兵等情事,在照会里却未提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清廷又接获消息称,英国官员在文登及荣成两县地方张贴告示,要租借地内的百姓向英方纳粮缴税,并派员催收各粮款。针对此事清廷命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须详审情势,向英方据理力争,不可迁就了事。

六、 英国划界设立界石引发动乱

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窦纳乐从英国回北京后,即发照会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称该国政府派铎惟德担任该国驻威海卫办事大臣,以后威海卫租界及两国有关山东交涉问题,均由该大臣与山东巡抚商办,若双方有意见不一致情形,才由总理各国事衙门与窦纳乐在北京商办。(31)《英政府现派大员铎惟德作为威海办事大臣一切交涉案件拟由铎大臣径行照会东抚请咨行照办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18。另外英国也请清廷派员和铎惟德商议租界区设立界石之事。光绪二十六年一月,山东巡抚袁世凯对会勘设立界石一事上奏,他派严道洪以及林颖启等官员办理勘界设立界石事宜。英国方面也派两名官员负责勘界工作。但双方到现场勘验的过程进行得并不顺利,甚至英方人员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给窦纳乐的照会提到,双方在马山嘴至卧龙村一带设立界石时,有当地民众出面阻挠,李希杰等提议暂停会勘,但英方官员不听劝阻,仍自行率兵勘设界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闻讯即照会窦纳乐,称立石工作应双方会勘确认;并称此次威海卫勘界,因当地民情激愤,民众聚会抗议,现当地官员正设法劝解,英国驻威海卫官员不耐等候,即自行率队径行设立界石。除清廷不能允准外,英国官员此举又令当地民众更加不满,恐酿成事端,清廷请窦纳乐电饬该国驻威海卫官员暂停勘界。(32)《威海租界希速饬委员暂缓往勘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1。清廷除了发出照会外,也饬令袁世凯协调英国驻威海卫官员不要径自设立界石。

然而,英国驻威海卫官员并未听袁世凯的劝阻,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七号在文登县报信村附近,当地民众即与英方人员发生严重冲突,有当地民众在冲突中被英军射杀,次日民众聚集近万人,多持枪械,愤恨不平,拟攻击英国官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认为英国官员本应听劝阻,暂停勘设界石,但该国官员却执意不听,才导致此不幸事件发生,所以请窦纳乐迅即电令驻威海卫相关人员停止勘界活动,莫让事件扩大。(33)《威海勘界因民情不洽酿成衅端应速电英员暂缓勘界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3。

但窦纳乐强硬回复,称会发生冲突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勘界人员从中唆使当地民众,导致英方有五人受伤,英方逼不得已开枪击毙民众三十人。他又陆续接到电报称连清廷所派的勘界官员亦被民众围困,山东巡抚袁世凯已派兵前往救援。窦纳乐称据他调查会发生如此憾事,就是因为:

中国所派之员始终不但未设法劝导,转致怂恿挑唆,因勘界伊始立标之初,民情毫无不悦,迨华官一到,渐有滋闹之状,而华官又复声言,若民居(众)出为拦阻,则界址可以不勘,是以百姓被其所惑,致受斯亏。(34)《威海勘界一事华民被枪毙者三十名甚为可惜至来文请暂缓勘界已电咨铎大臣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4。

窦纳乐在照会里说清廷要暂缓勘界,他说他没有饬令驻威海卫官员依清廷要求暂停勘界之权,此事如何处理由驻威海卫办事大臣铎惟德权决定。同年四月十六日,窦纳乐再发出照会称“近日威海各事,应俟得知详细确情再行斟酌,责任果否视归中国,如视责归中国,则赔补之处自应中国国家任之”(35)《威海界事无论华官会同与否均再行续勘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5。。另外对于是否停止勘界,窦纳乐说该国政府已电令驻威海铎惟德,即使没有华官会同勘界,勘界事务应续行办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回应,现在当地仍民情激愤,若擅行勘界,恐怕会再引纷争,山东巡抚袁世凯也称他告诫英国勘界人员,不得再自行带兵安设界石。负责勘界的清廷官员严道洪与林颖启即向铎惟德表示,现朝廷并未发下饬令他们两人续行勘界的公文,另外山东巡抚也嘱咐暂停勘界事务,所以和英方官员会勘界址设立界石工作已作罢停止。对此,窦纳乐称该国政府已电令驻威海卫勘界官员,无论清廷是否派员会同勘界,勘界工作必须续行,窦纳乐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电饬勘界人员立即会同续勘。(36)《威海界事请电饬勘界之员立行会同勘续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6。

对窦纳乐要求续行勘界一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出照会表示,威海卫勘界事务由山东巡抚派员主理,现因该巡抚(袁世凯)电称在此次纠纷中有多位当地民众遭到枪杀,除了一面查办此事外,也要设法开导安抚民众恐惧不满的情绪,希望在民情稳定后,再一同会办勘界事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认为袁世凯所述合理,在民心未定前,不能急切催办勘界。对于发生纠纷导致英国官员受伤,当地百姓被杀情事责任归属问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认为都是铎惟德不听山东巡抚暂停勘界的建言仍自行带兵前往勘界设立界石,导致民情激愤,而惹出事端。此案英国官兵只有五人受伤,而中国人民遭英兵枪杀多达三十人,可见责任应归英国政府承担。(37)《威海勘界应俟该处民情安谧再行续勘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7。

窦纳乐收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照会后,即发出两份照会回复,在第一份照会里针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说责任应由英国承担之事并无回应,仅说对清廷所提暂停勘界的提议碍难同意,因该国政府命他向清廷声明,若清廷不派员勘界,不管清廷是否同意,英国方面将自行勘界确认界线。(38)《照复威海勘界一事接本国政府电复碍难允停特专文奉布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8。

在另一份照会里,对于清廷将勘界所引发的动乱导致百姓死伤的责任归咎于英国一事,窦纳乐大表不满。他说依据该国驻威海卫办事大臣铎惟德的报告,在两国勘界之前,当地中国官员即捏造不实言语,向当地民众说英国租借威海卫后,对办理赋税及民政两事必将苛求,会增加当地百姓负担。铎惟德认为当地中国官员用此虚构言论煽惑民心,甚为不妥。即向山东巡抚发出照会称英国不会增税苛求百姓,铎惟德要求山东巡抚饬责惩处乱造谣言者,但山东巡抚对此并未有任何举动。铎惟德在报告里也指出清廷勘界人员曾私下召集当地民众开会,但未邀英方人员参与,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当时所发生的诸多衅端,都由清廷勘界人员私下与民众会议后而造成的。不仅如此,铎惟德还指称清廷勘界官员不遵照租借专条所订“威海卫全湾沿岸以内三十里地方专归英国管辖”的约文向民众宣示,而是在会议中也捏造条文,竟谎称英国租界是“以威海城中点,四面皆仅以三十里为界,且英界之内不准英官收取地粮管理民政”,这些都是清廷勘界官员怂恿民情滋衅之实证。(39)《威海勘界一事迭据铎大臣文电译述情形并云勘界武员一员伤重已另派他员代勘应将华官失信民人无故聚攻伤及大臣之案专文照会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9。

铎惟德称他曾发函给清廷勘界官员表示,召集当地民众开会应该通知英方人员参加,不应隐瞒,而且此会议主题不应擅自商议粮政赋税及民政诸事。清廷勘界官员则回应会议所谈各事项与英国勘界毫无关系,所以不需邀请英国官员参加。铎惟德也抱怨清廷勘界官员对勘界事务态度消极,多次借故耽搁勘界时程,且对于如何划界常与英方勘界官员发生纠葛,铎惟德举例说:

铎惟德认为双方勘界应互相通融,斟酌俯顺当地舆情,如此勘界才能符合条约之本意。但铎惟德说清廷勘界人员非常固执,仅遵行山东巡抚的命令,他为顾全睦谊,避免争端,所以叮咛英方勘界人员“曲从勘办”。双方开始勘界经过数日原无任何波折,但勘至威海城三十余里地方,如前述铎惟德说清廷勘界官员捏造条约内容向民众宣称,租界范围为威海城四面仅三十里,让民众误认英国勘界官员越界占地,导致群众聚集抗议,清廷勘界官员虽在场却不向民众解释,反而要英国勘界官员停止勘界。

英国勘界官员则反对停勘界线,因“若停勘界,则长民人恃众抗违之心,其党聚必将益伙”(41)《威海勘界一事迭据铎大臣文电译述情形并云勘界武员一员伤重已另派他员代勘应将华官失信民人无故聚攻伤及大臣之案专文照会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39。。英国官员当时向清廷官员表示,若畏惧民众抗议,可到英国营区暂时躲避,英方可以提供保护。但仍有民众攻击英方营区,导致有勘界官员受伤。铎惟德认为会发生民众攻击事件,都是清廷勘界官员捏造文约背信、误导当地百姓导致发生攻击英方人员的不幸事件。

对于窦纳乐于照会里说是清廷勘界官员煽惑民众,是发生民众攻击事件的主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反驳称:

华员会勘界务,自愿照约持平商办,以图彼此相安,岂有转愿生事之理?且查此案乃由铎大臣所委之员操之太急,带兵自立界实,以致猝成事端,实属意料不及,岂可诿过于华官。(42)《威海勘界事铎大臣所称华官煽惑民心各节不足为据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40。

清廷极力撇清所派勘界人员与此事件的关系,并将责任推给英国驻威海卫官员,双方对此事的责任归属判定毫无交集,对于如何善后,也没有任何结果。当时因此事件而遭枪击死亡或受伤的民众是否有得到妥善赔偿,相关档案并无记载。

至于清廷对此事件的善后处理也极为低调,从《英租威海卫案》专文件记载也未见清廷与英国方面有任何商议,从此档案的载录也仅见江南道监察御史高熙喆写了一份名为《英人勘划威海租界与原约不符请饬东抚力与磋磨由》奏折陈述他的意见。高熙喆说依据租借条约,威海之租地系指刘公岛并在威海湾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之十英里地方。但该国办理交租界官员在履勘地界时,强索当地户口名册,包括孟家庄报信村、桥头集港西村、徐家疃等地,这些地方距离威海卫七八十里或五六十里不等,也就是说这些地方不在条约所订十英里范围内,英国官员到这些地方勘界是违反条约,肆意侵占中国土地。

高熙喆也指出依据条约规定,威海卫之中国官员仍可各司其事,但不能做妨碍英国为保卫租地所设军事武备之事。中国官员对该地方应管之事项,英国不得干预。但英国驻威海卫办事官员却在文登、荣成两县张贴告示,称威海卫码头及戚家疃等二十二村之钱粮税赋悉归英国官员管理,另外其余十英里以内租界地方钱粮税务等事皆归英国官员管理,中国官员不得过问。高熙喆在奏折提到:

钱粮税务乃我国地方官之专责,该国办事官何得擅行收管?且原定章程并未指明钱粮税务归英管理,今乃张贴告示显违条约,若不严行驳诘,据理力争,势必招外侮而贻口实。且该国办事官征收钱粮之告示贴至桥头集、孟家庄等村,并不在十英里之内,用心尤为叵测。(43)《御史高熙喆奏英人勘划威海租界与原约不符请饬东抚力与磋磨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41。

高熙喆认为英国官员用尽心机,侵占当地百姓土地,无所不用其极,朝廷得预先防范,避免滋生事端。高熙喆在此奏折中也指出当地民众攻击英国官员事件发生的原因:

该处居民,食毛践土,世受国恩,一旦沦为异域,心已不甘。又因办事官张贴告示逼索丁册,并在十英里之外,民心惶惑,无所适从,以致三月初七、初八日两次聚众与该办事官争论此事,该办事官施放火器,戕毙二十余人,中国官员不敢计较曲直,任其惨杀。(44)《御史高熙喆奏英人勘划威海租界与原约不符请饬东抚力与磋磨由》,《英租威海卫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文献编号:01-18-019-02-041。

高熙喆说他写此奏折就是要为文登、荣成两县百姓请命,清朝廷饬令山东巡抚尽速与英国驻威海卫官员会谈,请该国遵照合约规定,撤出桥头集、孟家庄等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收到军机处转来高熙喆的奏折后,即发文给山东巡抚袁世凯,对高熙喆所奏英人勘划租界远至孟家庄报信村各地等实与原约不符的情形,该处界务究竟如何,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尚未接准详细图说,不便预作判断,所以请山东巡抚袁世凯详细查明后,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报告。

不论如何,英国已租借威海卫,租借区内一切事务均由英国驻威海卫官员处理,统归英国海军部管辖,1899年归陆军部管辖,1901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为文官制,由该国殖民部统辖。当时英国仅将威海卫视为一个舰队的训练基地,无意扩大其规模成为一个作战用的军港。1930年英国与中国签订《交收威海卫专约》后,中国从英国人手中收回威海卫。

结 论

英国在租借威海卫的交涉过程当中,其实并未遇上较大的困扰,清廷与西欧列强并未加以抵制或阻挡租借事宜的进行,可以说英国租借威海卫进行得算是顺利的。英国提出租借威海卫,都说是为保持中国北部地区及中国北方海域区域的稳定,牵制俄国势力的扩张。这样的表面上理由似乎是冠冕堂皇,清廷也想利用英国来反制俄国所施的压力,所以将威海卫租予英国。其实当时清廷国力薄弱,积弱不振,无力反制西欧列强在中国争夺利权。甲午战争失利后,清廷想极力拉拢其他国家对抗日本,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清廷认为机会来了,即派李鸿章赴俄国,双方签订了《中俄密约》,清廷拟联合俄国抵御外侮,但攀结强权的后果仍然是遭俄国所弃,清廷仍得向德、英国低头,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中英《租威海卫专条》。此段史实证明当时清廷错误以为“以夷制夷”的政策能发挥功效,诸如李鸿章的亲俄政策,许景澄亲德的主张,都无法避免当时中国国土被侵占、利权丧失的事实,也证明当时列强之间,决不可能为维护弱小的清廷利权而开启衅端,“以夷制夷”没成功,仍然被夷所制。

中英《租威海卫专条》签订后,英国占领威海卫、刘公岛等地,如本文所述发生诸多纠纷与动乱事件,对英国而言都是小事情,不影响其占领租借区的事实,而清廷也不愿意因相关事件的发生而再与英国启争端。总而言之,清廷在中俄密约签订后,西欧列强纷纷效法,德国租界胶州湾、俄国再租借旅顺、大连,英国跟随租借威海卫,法国租借广州湾,掀起瓜分中国的浪潮,清廷利权遭受严重损失,清王朝危在旦夕。

至于本文所提到中英《租威海卫专条》原件、《山东威海租界图》、《威海卫刘公岛英租界界线图》、《英租威海卫案》专档等有关中国威海卫租借的条约及舆图档案,是研究清末清廷与英国在威海卫租借问题非常重要的源文件。两张地图对当时威海卫租界地形成的过程,对此段租界线的划定、租借区域范围绘制甚为清楚,让我们对清廷在光绪时期威海卫租借问题,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猜你喜欢

清廷威海事务
北京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云”彩纷呈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威海港口》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针对基于B/S架构软件系统的性能测试研究
一种Web服务组合一致性验证方法研究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Hibernate框架持久化应用及原理探析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近期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