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及对策*——以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为视角

2019-03-15王玉红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王玉红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政治理论部,安徽 合肥 230031)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人的精神力量至关重要,对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的教育是“极端重要”[1]153的工作。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职能中肩负重要作用,实效性是立德树人落实程度的关键指标。高校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人才,“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但由于新时代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面临敌对势力渗透的挑战,加上信息媒介的多元化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也更为凸显,另外,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出现了注重专业课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被边缘化等境况,这些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新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论述为理论视角解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任务,基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方法与实效性推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要求

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九大、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再到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事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这些讲话全面部署了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由来

从历史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一词经历了较长的演变过程,作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历史中起到了提升受教育者适应能力、树立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提出了“宣传工作”,表明无产阶级政党从革命一开始就重视对人民大众的思想宣传和教育。在前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先后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等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统一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一词。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中,对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先进的思想道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为学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的实践活动。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

党的十九大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新使命,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凝心聚力,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8]。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2]办好中国的大学首要问题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特征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党的坚强领导是办好我国教育的根本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的底色,新时代的高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前进的根本方向”[2]。二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2]。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培养人是高校的“初心”,社会主义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坚持“两条标准”:一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必须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一要坚持办学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二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水平的学科体系、高水平的教学体系、高水平的教材体系、高水平的管理体系、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而贯穿其中的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2]。习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2]思想政治教育在革命时期就被称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教育承担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校应义不容辞地承担时代新人的培养职责。习总书记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习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不仅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建设者,更需要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素质的人才。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高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充分认清自己承担的根本任务和肩负的重大责任。

二、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一书中从要素、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的有效性去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张耀灿、郑永廷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自教育方法的可操作性、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和教育结果的可靠性。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工作格局,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也存在着某些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部分高校为了保证就业率,重视专业课教学,强调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排名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错误的认为思想意识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立竿见影,更不用说形成实实在在的效用。固守“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思维,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落实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思想道德素质在大学生未来就业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服从于专业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压缩、课时减少,授课教师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资金投入和师资配备等方面也倾向专业课,无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正常发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革命理想大于天。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领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6]精神信仰的“总开关”不能疏忽大意,否则会发生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针,高校在意识形态的思想高地上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妥协,抖音和网络直播平台以猎奇、拜金和个性宣泄为号召力吸引了众多的青年大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中心进行信息和价值观的传播,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领地造成了侵袭和困扰。如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和矫治,很多大学生的“三观”和精神面貌会发生质的扭曲。

(二)队伍建设不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难以提升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扩招,原来的大专、师专等普遍升格为本科或大学,中专和技校也升为高职专科学院,而教师大多还是原班成员,他们并没有经过系统性培训和全面进修来提升专业素质,自身知识底蕴不足,思想观念又落后,专业水平与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不能适应,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近年来高校虽引进了部分高学历人才,但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并且这些高水平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受到排挤和打压,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在专业学科建设、培训进修和教科研等方面,高校更多倾向院系等专业学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和教师则无法和专业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提升发展。另外,一些人受传统观念束缚,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性不强,什么人都可以讲课,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人数不足,而兼职教师是“大杂烩”,辅导员队伍也是参差不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强,平时又忽视专业知识学习,缺乏政治敏感度,政治站位不够高,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对政治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切点反应冷淡,面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理能力薄弱经验不足。以上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更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首先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今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习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

(三)路径的狭窄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念要入脑入心,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当今信息化社会,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沿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低头族”呈常态化,传统的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与要求,让理论回归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获得价值观的正确指引。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忽视大学生群体意识和个性特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课程考核强调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没有注重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素养和行为习惯。作为主阵地的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单一,思想教育和主题实践班会形同虚设,缺乏效果,辅导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校园文化活动虽越来越多,但大都以娱乐形式为主,内容肤浅,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校外实践活动少且多以比赛、演讲等方式由极少数学生参与,教育面狭窄,丧失其应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际意义。

(四)主体单一性,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不够健全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各级部门也经常性开展相关文件学习和宣传工作,但总体而言形式大于实效,尤其是学校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之间缺少协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未形成合力相互促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包括学生、教师、党政管理队伍、后勤服务人员等在内都要共同参与,形成高校“大思政”氛围。另一方面,在育人体系构建中,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常被忽视的路径,加强在专业课程和科研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高校在投入专业学科建设时,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制约瓶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思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供制度性保障。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由两部分人员来承担:一是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理论课教学;二是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和思想教育。大多数高校的组织宣传、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部门却很少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没有真正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责任,这种单一的主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形成合力。由于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课堂内从事理论教育,大部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也变成了“真空”,学生处于思想“放任自流”的状态。辅导员更多倾向于日常纪律方面管理,很少真正坐下来和学生谈心,面对面进行思想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落在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系统工程,全社会尤其是理论宣传和教育部门要加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落细、落小、落实必须综合各部门力量,不留死角,形成从学校到社会、从现实到网络、从行为到思想的全覆盖。

三、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对策

(一)从国家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的问题”[2]。十九大报告的最后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用很大篇幅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6]。“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6]。一个国家的明天,取决于青年。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后辈。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之重要要素。我国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在这个立德树人的大问题上,绝不能有任何迷失,“立德树人”成效应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热心公益、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以德励才、以德成才、以德用才,以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我们应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高校党委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面临着不少难题和挑战,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素质教育尚需充分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现代化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等,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展要有政治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关系党的事业接班人培养和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的重大事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尚,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共同理想,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青年奋勇前行。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2],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6]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相统一”。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第二,在教育资金设备投入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学科建设放在同等位置,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优先发展条件;第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素质,重视思政工作者培训进修,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校访学交流,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第四,在教科研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政策倾斜,增强他们的教科研能力;第五,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组织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相关单位挂职锻炼,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锻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德育起着核心作用”[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和新办法,特别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情况,运用新技术占领思想传播的制高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是做好教育教学的前提。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接受新事物。教师要用好课堂主渠道,用青年喜欢的话语方式来传授理论知识,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丰富创新,同时坚持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健康成长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做到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学视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互动化的教学方法、实践化的教学环节和综合化的教学评价,有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主渠道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7], 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五)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改变理论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

目前,部分高校有种固式思维,只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就想当然认为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虽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放眼全局,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加强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思想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党委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负责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高校组织、宣传、招生就业、学管、团委等部门要协调推进和齐抓共管;专业课、基础课等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在教育教学每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面对的各种各样问题,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常态化、动态化、系统化的工作机制,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六)遵循“三大规律”,做好“六个下功夫”,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求知路径拓宽平台增多,与此同时,各种知识信息纷呈而致,鱼龙混杂,因此,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与时俱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4],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一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有“高”站位,突出思想性和政治性。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站在“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的高度,才能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要有“实”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要全面把握教育内容,突出“实”字。作为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发挥人格魅力,改革教学模式,由灌输到互动,由被动到主动,让学生学习更自主更有效,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要有“爱”艺术。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情感、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相互交融的过程,教育面对的是人,教师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恒心。大学生的成长具有过程性,不同时代不同阶段面对的问题和矛盾不同,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矛盾。既要面对群体也要重视个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每个大学生解疑释惑,从而有力引导他们争当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六个下功夫”的论述指明了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总方向。“六个下功夫”分别从“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增知广识”“担当奋斗”“综合素质”六种素养和能力提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培养重心,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了实践指南。

一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信仰体系教育,作为传道解惑授业的教育工作者,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要传授真善美,首先要自身德高身正,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意志坚定。

二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忧国爱民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继承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立志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

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更体现在细微处,个人品行和日常行为表现最能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合格公民。

四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知识视野决定了认知高度和人的发展境界,高校大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知识,更要有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给学生打开知识的窗,让其开拓视野,提升认知水平,激发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孕育时代新人,使其志存高远、担当未来使命。通过英雄事迹、先进人物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心灵激荡,不畏艰险,勇做时代弄潮儿。

六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德、智、体、美、劳的育人标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计、学生管理、课外实践等环节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鉴别美和树立劳动光荣的崇高理念,在学生心里撒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性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