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景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19-03-14褚雪冬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应景课文高职

褚雪冬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南京 210000)

“应景”教学顺应教学改革趋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积极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文、分析材料、组织教学、布置任务等方面以学生的认知、意愿、兴趣和情感为参考与志向,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形势展开与课文有关的讨论,引导学生将以往的题材的课文放到新形势下,加以分析与比较。这样,学生不仅能加强对课文学习的认识了解,还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 “应景”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时代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流、APP移动端的广泛运用,语文教学不能和时代发展割裂分割开来,语文教学要注重时代性,增强课程的时代性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应景教学中贯穿当下的元素、热点和时政,也是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一项。

1.2 生动性

语文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景”教学采取的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设计不同的“应景”教学方法。例如课上可以运用启发学生心智,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的正反方互辩、小组讨论预习问题、头脑风暴法等,课下可采取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搜集资料等方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倦怠的状况,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思维能力。

1.3 实效性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懂得尊重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的视角、处理事情的方法;学生具有主观的意志,他们对于新的知识会有一定的思考才做出判断,教师必须深刻意识到这点。精明的教师,不强加意志给学生,而是换位思考转换角色的思考充分理解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教养、智慧、德行来影响、陶冶、感染、感化学生。

2 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景”教学

2.1 结合社会当下热点

语文教学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一心只学课内的东西。要把社会的上出现的热点与焦点与课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可以活学活用,而且还会让学生学会思考,对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教师要对应社会大的形势和环境,在课程设计上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并应时应景地呈现出来。

例如我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一课时,当时电影电视《盗墓笔记》题材的比较多,我就适时的联系影视作品,再引导需学生在一些书中或影视中,可以了解到或看到很多豪华的、规模宏大的坟墓,如古埃及国王的金字塔、中国秦始皇的秦王陵等等,把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出来。随后自然而然的引入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俄国去拜谒“世间最美的坟墓”。

一天下午我走进课堂,看见学生在预习《世间最美的坟墓》,很多学生在看课后那一张图画,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看的这幅画有没有墓啊?”,“没有”学生答道。“没有墓,怎么是最美呢?”同学们被我问住了,课堂沉默了一会,接着我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看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接着我课件展示托尔斯泰墓的一些图片,学生看完后说就这个还称得上最美感觉不可思议,我说,暂且不讨论。把学生的求知胃口吊起来,带着解答疑惑的心态开始进入学习,课堂效果非常好,通过讲解同学们涣然冰解,原来世上最美的坟墓,这种“美”与托尔斯泰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作者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

2.2 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要想巧妙地运用“应景”教学法,创建出相应的情境,教师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视频、动画加入到教学中,并与微课、翻转课堂等网络课程相结合,实现“应景”教学成效。例如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笔者在课前预先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笔者通过导语引起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导出课文。秋天是多愁善感的季节,是深沉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落叶缤纷的季节,是适合郊游远足的季节。关于秋天的古诗很多,文人骚客总钟情于秋天,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如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其次,笔者通过播放流行歌曲周杰伦《枫》,学生们不由自主哼唱起来,脑海中想象了很多秋天的景色。这时,我又通过让学生与实际相相联系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天气、景物变化,并谈谈自身感受。学生们发言的热情高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了课堂讨论的热情。这时候笔者逐步将学生引导到课文中,通过幻灯片放映方式开展教学,指导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划分文章层次。最后,布置学生们一项作业,将课文中相关的情境写成一首小令或者现代诗。

2.3 鼓励学生自我创设“应景”

教育的本质就是相互推动、相互连接。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和才能,因材施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我创设应景内容,如利用课前自我分工、小组合作等形式。

例如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明了“读懂”标准后,我布置学生5分钟散读全文,做两件事:其一,把能打动自己的某个词、某句话勾画出来(读出自己);其二,把你不理解的地方,或觉得作者表述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读出问题)。学生边读边想边勾画,再交流、分享——

步骤一,可重点以课文第二段为例,让学生感悟(托翁墓最美在朴素,托翁人最美是人格,人们对他充满无穷敬意)、联想(秦始皇陵、臧克家《有的人》、王选等等)。

步骤二,以生问生答、生生互动为主要解困模式。教师预设:第一段写“老人突然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新的、更美好的”?教师觉得有两处可质疑深问:其一,既然说“保护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为什么人们还要“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呢?其二,本文最后将拿破仑墓、歌德灵寝、莎士比亚石棺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相比,会不会贬低他们?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可否在表述上略作修改?从“是否喜欢读”切入,培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意识。重点在启发提问,达成理解。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附和并说:托翁是伟人,伟人死了,却葬得如此朴素,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所以美。世界上有那么多比托尔斯泰的墓更朴素的坟墓,我们怎么感觉不到它们的美吗?

其他同学听了他们俩的发言,开始窃窃私语,后来发展到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大约持续了2分钟后讨论声渐小了,我估计讨论差不多了,扫视了下学生,同学们开始停止讨论并看着我,想知道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而此时我想正是解决主要问题的突破口,心中窃喜,我故意买了个关子,说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四个方面着手:1、 从人之伟大与墓之朴素角度分析2、 从伟人墓与伟人墓的角度分析3、 从写作的特殊时间与墓地的氛围角度分析4、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一边讲一边我在黑板上写上上面4条。并说:下面我们分4个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问题,不得重复,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从文本中找信息、从已知中找链接。为了便于大家讨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用课件提供了课文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斯蒂芬-茨威格简介,这时四个小组开始讨论了。

苏霍姆里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3 “应景”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思考

3.1 不要为应景而应景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时要站在高处,想到深处,做在实处。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唤起学生内在的潜力内驱力。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为了“应景”而“应景”,刻意、生硬地营造与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不相符的内容,导致课堂时间精力浪费严重,学生更加无精打采,课堂效率低下,教师也逐渐丧失了信心。

3.2 应景需要教学智慧,要求教师厚积薄发

应景教学考验教师的素养、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教师必须要用深厚的自身积累,有教育教学的智慧,才能及时捕捉可以创设情境的内容和着力点,并及时作出反应,既要有“抛砖引玉”的能力,又要学会及时回应学生的反响,作出反馈,从而鼓励和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基本功,积累、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应景”教学方法。

3.3 应景要接地气,注重总结、升华

应景教学不是空中楼阁,不应该浮在空中,而应该脚踏实地地按照教学任务、大纲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即“接地气”,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教学内容传递。同时,还要加强总结和提炼,“应景教学”不应该偏离主题,还要回来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中,按部就班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总结。

猜你喜欢

应景课文高职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两个“应景”之展
背课文
应时应景,深挖内涵——2015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与教学启示
应景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