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

2019-03-14吴奕昕

关键词:艺术类任课教师艺术

吴奕昕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教育部先后颁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学校艺术发展规划(2001—20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这些文件再次强调了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1]所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势在必行。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完善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其人生价值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活动的积极开展,促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促进校园名片的传承传播等。为充分实现其有利的价值,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重视其教育的普及性,积极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率。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选修公共艺术类课程人类较少。我国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保障和推动了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1]高校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艺术类课程,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艺术、了解艺术、感悟艺术。但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性质导致了学校的艺术教育仍缺乏关注和普及,选修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大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比例较小。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相对其他学科种类较为缓慢与滞后。主要表现为:观念上不够重视,公共艺术类教育教学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基础平台不够成熟。另外,高校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学校学院组织的学生文艺社团和利用节日活动开展的文艺演出或比赛等形式。能够参与到这些文艺活动中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不具有高校艺术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共性。

3.高校公共艺术实践能力亟待提升。随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们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掌握有关艺术门类的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将学习到艺术类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各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去的能力,即“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待提升。在学习艺术知识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认知存在误区。社会各界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见。产生误区和偏见的人群主要包括:社会人士、高校管理者、高校任课教师以及在校大学生。他们其中存在这样的认知误区和偏见:艺术是文化课的附属品,是可有可无的兴趣爱好,即对艺术类教育缺乏普及、缺乏关注、缺乏重视。

2.高校艺术类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类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都有待提高。艺术类教师毕业于专业艺术类院校,其所学知识较为专业,不利于在公共艺术类课程中给大学生作普及性教育。这需要高校艺术类教师寻找适合大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高校艺术类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3.高校学生缺乏艺术类实践锻炼平台。大学生缺乏艺术类实践、展示、锻炼的平台,仅仅少部分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会活跃在学校的各类文艺活动中。但是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而言,其教育应该是适用于每一位在校大学生,而并非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才能拥有实践的机会。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并拓展适合大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不单纯局限于舞台表演、文艺活动的形式。

三、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

1.提高社会大众的艺术修养。社会大众对艺术教育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才是根本,艺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不大。其根本是社会人士自身对艺术教育不够了解、不够重视甚至是存在偏见。可以利用当地的大剧院等演出场地举办“惠民音乐会”、社会公益讲座等活动,以此提高社会大众的艺术修养,减少其对艺术教育存在的观念误区。

2.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欧美国家对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比如德国最早在大学教育中开设艺术史课程。[2]由此说明,欧美国家的高校管理者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教育,并在大学教育中开设艺术类的相关课程。高校应该针对本校大学生开设相应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可以开设选修课程,再发展为开设必修课程,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开展校内艺术实践活动,甚至可以利用公共艺术教育打造本校校园文化艺术的名片。在不断激发在校大学生艺术兴趣的同时提升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校大学生是公共艺术类课堂中受教育的主体,任课教师则是其课堂中教学的主导。所以,任课教师这一角色是在校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均已成熟,多年知识、经验的积累,使得音乐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包括音乐审美中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判断力等。[3]作为高校的艺术类课程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艺术类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了解大学生学习艺术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关注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

4.激发在校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在校大学生作为公共艺术类课堂中受教育的主体,其自身应该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提高对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内、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

(二)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制度

1.建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课程体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取得与其它素质教育如思想政治课、军事理论课、公共英语课、计算机课、体育课等课程的同等普及力度和重视程度。将公共艺术类课程列为必修课,并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和计划进行实施。制定完整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应包括: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相衔接的公共艺术类学科的教学教材;加强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内容的改革。制定系统性的学科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任课教师的统一教学和在校大学生的系统学习。

2.加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力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课堂上的艺术类欣赏课为主。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积累的艺术类专业知识进行选择性的教授,或是选择性的欣赏艺术类影视、音频、绘画等形式的作品,并加以分析、讲解。应该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例如:艺术类专题讲座、艺术类辩论比赛以及各类型的文娱活动等。这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

3.健全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并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培养出更多综合型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包括:对学生上课出勤频率的考核;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考核;对学生期中期末专业知识的考核并以学分的方式呈现;对于在校内、外参与文艺类实践活动的同学予以特殊的加分政策;对任课教师进行严格的教学评价,加强任课教师教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等。

(三)加强与社会艺术团体、艺术家的联系合作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加强与社会艺术团体、机构以及艺术家的联系合作。让在校大学生有机会“走出去”了解社会中的艺术类活动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开展、存在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并将观摩学习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运用大学生与社会艺术团体、机构、艺术家联系合作的形式,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慰问军营、大学生走进社区等艺术类活动,使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四)提升高校校园文艺活动的质量水平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成立学校艺术教育中心,可以全面协调调动各方艺术教育资源,统筹策划各种形式、规模的校园艺术活动,使得丰富的艺术活动成为学校一道长久而亮丽的风景线。[4]虽然国内高校基本都开展过各种类型、规模的校园文艺活动,但是活动开展的质量水平有待提高。提升活动的质量水平需要各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包括:校园文艺活动总策划人的设计和编排、活动总负责人的监督和引导、活动分负责人的对接和预审、活动演出人员的表演能力和表演状态等。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打造出高校有特色、有个性的文化艺术名片。

猜你喜欢

艺术类任课教师艺术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纸的艺术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