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中介调节效应

2019-03-14苗晓燕胡巧飞

人类工效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消极情绪韧性主观

苗晓燕 ,胡巧飞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心理学系暨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211)

1 引言

生活事件(Life Events)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事件,又称为负性事件或压力生活事件[1]。初中生正处于个体发展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学习任务、人际关系和适应等各种生活事件,而初中生在生理上迅速发展,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这种发展冲突致使生活事件更易对初中生产生影响,以致诱发各种问题[2]。因此,生活事件对初中生的影响备受研究者关注。

研究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对抑郁、疾病、社会适应、自伤行为等皆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6]。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对象之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 being,SWB)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评价,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三个维度[7]。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但关于青少年的相关研究,尤其是针对初中生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8]。部分研究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9-11]。但是,初中生生活事件怎样影响主观幸福感,尤其是,影响的机制是什么,哪些特质的初中生更容易受到影响,这还有待探讨。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引导初中生有效应对生活事件,指导学校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初中生缓解生活事件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并预防相关行为问题。

从进化角度上,当人类受到威胁时,会受到内部动力的驱使进行自我保护,其中,心理韧性(Resilience)便是个体应对各种压力(包括严重压力、灾难和一般生活事件)以维持、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12]。众多研究开始关注心理韧性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保护作用[13]。心理韧性能够预测个体的幸福感,具体为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感知到的生活满意度更高[14]。一项关于初中生的追踪研究同样发现,心理韧性对初中生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5]。而对震后灾区遇难者家属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相比于家庭完好无损者,遇难者家属的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生活满意度也较低[16]。由此可推,生活事件能够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很可能是生活事件损害了其心理韧性,从而降低了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确实,心理韧性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环境中动态变化。研究者提出个体经历过多的生活事件,其心理韧性水平会下降[3],关于初中生的研究也证实了生活事件对心理韧性的负向预测[9]。虽然以往研究没有系统地探讨心理韧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影响主观幸福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但为我们的假设推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提出,初中生生活事件通过影响心理韧性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即心理韧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对初中生生活事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发生的“过程”,但因生活事件过多导致心理韧性下降的初中生可能仍然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即初中生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可能受到个体因素的调节。因此,对调节变量的探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分析初中生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以此为提升初中生幸福感的相关教育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新视角。经过文献的梳理,本研究提出消极情绪调节期待是一个重要的调节变量。其一,消极情绪调节期待(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NMRE)是个体对于自己通过一定的认知或行为缓解或终止消极心境的期待,具备和人格特质一样的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17]。其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当压力事件引发消极心境时,缓解消极心境的信念即消极情绪调节期待能够使个体通过行动应对消极心境,从而取良好的改善结果[18]。为了对该研究观点进行更加清晰的阐述,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中介调节概念模型图

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稳定的个人特质,高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认知或行为方式,从消极心境中较快地恢复[19]。由此可推,较多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心理韧性降低时,高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个体虽然处于很难应对压力的消极心境中,却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通过认知或行为终止消极心境,并积极采取行动,从而不会因生活事件积累而降低主观幸福感。综上,本研究假设初中生生活事件通过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对影响过程有调节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某市中学310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收回295份问卷,回收率为95.16%,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共290份,有效率为98.31%。其中,男生142人,女生148人,平均年龄为13.49岁(SD=0.62)。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20]。量表包括27个可能引起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生活事件,包括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学习压力、健康与适应及其他共6个因子。量表要求被试回答过去的3个月中,本人或其家庭是否发生过量表中的事件,若未发生,评分为0;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被试的心理感受进行评定: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得分越高表明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越大。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Cronbach α=0.92。

2.2.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在心理韧性概念的过程模型下编制,能有效测量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韧性[21]。该量表共有27个测项,由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维度组成,其中个人力维度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3个因子;支持力维度包括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Cronbach α=0.92。

2.2.3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张兴贵等修订的中文版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22],该量表由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情感量表两部分组成。其中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共37个测项,包括学校、学业、友谊、家庭、环境和自我满意度6个因子;情感量表共14个测项,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因子,其中积极情感题目正向计分,消极情感题目负向计分。量表采用Likert 7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Cronbach α=0.93。

2.2.4 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

采用王国芳(2014)修订的中文版消极情绪调节期待量表[23]。该量表为单维结构,共包括32 个测项。该量表要求被试评定自己处于不安的情绪状态时相信自己所能做的事情,而非实际或通常会做的事情,以此测量个体对调节消极心境的信念。量表采用Likert 6点计分,总分得分越高者其消极情绪调节期待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Cronbach α=0.87。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和PROCESS插件以及AMO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研究中的数据皆通过自我报告的问卷调查收集,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在施测过程中,对此采取了严格的程序控制,包括强调此次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匿名填写问卷,将不同问卷采用不同计分方法等。数据分析过程中,采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的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24]。结果表明,在未旋转的因素分析下,第一个主成分只解释了17.08%的变异,明显低于40%的临界值,因此可认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初中生主要受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M=1.50)与学习压力(M人际关系=1.50,M学习压力=1.01,M受罚=0.52,M丧失=0.76,M健康与适应=0.78,M其他=0.77)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在积极认知上有较高水平(M积极认知=3.85,M目标专注=3.46,M情绪控制=3.46,M家庭认知=3.48,M人际协助=3.50);初中生在学校和友谊维度上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M学校=5.29,M友谊=5.27),在学业上最低(M学业=4.00)。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心理韧性、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与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t(288)= 2.04,P= 0.04,之后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系数矩阵

注:*P<0.05,**P<0.01。

3.3 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首先,根据 Hayes(2013)、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对有调节模型检验的观点,采用SPSS中PROCESS程序的模型4检验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25-26]。5 000的样本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性别与年龄后,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不包括0,95%CL=[-0.01,-0.002],说明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发挥着中介作用,生活事件越多,初中生的心理韧性越差,a=-0.01,P<0.001,95%CL=[-0.01,-0.005],随着心理韧性水平的降低,其主观幸福感也降低,b=0.75,P<0.001,95%CL=[-0.01,-0.005]。

接着,采用模型14检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调节作用。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需要对3个回归方程进行参数估计并满足3个条件:其一,估计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效应,总体效应显著;其二,估计生活事件对心理韧性的预测效应,预测效应显著;其三,估计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在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需要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显著,且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与心理韧性交互项的效应显著[25-26]。此外,本研究中所有预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不高于1.7,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性别和年龄进行控制,按照以上要求对方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方程1显著,生活事件负向预测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满足条件一;方程2显著,生活事件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满足条件二;方程3显著,心理韧性正向预测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且心理韧性与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交互项显著,满足条件三。结果说明,心理韧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效应,而中介过程的后半部分受到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调节。

表2 初中生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中介调节效应检验

注:*P<0.05,**P<0.01。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消极情绪调节期待与心理韧性间交互效应的实质,我们将消极情绪调节期待按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并绘制简单效应分析图(见图2)。简单斜率检验的结果说明,对于高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初中生,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显著(Bsimple=0.69,t=7.60,P<0.001);对于低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初中生,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显著,但预测作用减弱(Bsimple=0.51,t=7.56,P<0.001;Bsimple=0.69减弱为Bsimple=0.51)。

图2 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对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调节图

4 讨论

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观幸福感不仅能整体评估个体的生活质量,还能反映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心理健康状况。初中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探索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和影响因素是个长久的发展性问题,对预防初中生心理问题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虽然有研究提出了初中生生活事件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8]。进一步探究生活事件怎样影响初中生生活事件,即影响机制及影响的边界条件,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提升初中生的幸福感。据此,本研究探讨了心理韧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学校和友谊两个维度上幸福感较高,而在学业上幸福感最低。此外,初中生面临着各种生活事件,在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上尤为明显,与以往研究一致[2,9]。一方面,这反映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能够在同伴关系中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又感受到较大的人际关系压力;另一方面,初中生在更重的学业任务下体验到了明显学业负担。进一步分析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负向预测心理韧性以及主观幸福感。结合描述统计结果可知,虽然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在整体上发展良好,但他们所面临的初中生活事件会对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加干预,日常压力事件作为压力刺激源会对个体持续产生影响,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聚合还会产生“多重效应”,比如引发自杀行为[4],预测多年后的暴力犯罪行为等[27]。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该对此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初中生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尤其可以从人际关系和学业压力着手。例如,为初中生构建和谐的家校环境,家长对子女学业合理期望,注重与子女的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学校科学设置课程,合理组织活动,保持学生的劳逸结合,并为学生间的友谊增进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因材施教,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等。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发现,初中生生活事件通过影响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进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在这个中介效应的后半部分起调节作用。首先,本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谢家树等人关于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9],而本研究加入情感维度构成主观幸福感进行更完整的分析,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同样通过心理韧性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该研究结果表明,不仅可以通过减少生活事件的发生来缓解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还可以从提升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入手,比如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授课或团体辅导等加强对初中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增强其对消极生活事件的“免疫能力”。其次,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在中介过程后半部分的调节作用,对于高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初中生,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正向预测显著,而对于低消极情绪期待的初中生,心理韧性也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但预测作用降低,也就是说如果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提升,高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个体会比低调节期待个体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感。更关键的是即使初中生生活事件会影响初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但高情绪调节期待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下降有缓冲作用。初中生处于心理素质的发展期[11],这是可以培养其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恰当时机,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设置相应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5 结论与展望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中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更多的挑战,青少年的发展也不例外,尤其是正处于发展过渡期的初中生面临着更复杂的生活事件。本研究发现初中生活事件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具体为生活事件负向预测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韧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初中生生活事件通过心理韧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受到消极情绪调节期待的影响。这表明控制初中生生活事件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培养心理韧性和消极情绪调节期待可以缓解生活事件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以此提升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以往研究多是探讨外部环境或个体因素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本研究不仅探讨了相关关系,而且进一步分析了内部影响机制和调节因素。不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完善,相关研究也得到更多重视,本研究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可以结合其他角度展开更全面的研究。另外,鉴于研究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性别作为分析的控制变量,后续研究可对初中生的成绩或其他性格特质加以控制。

猜你喜欢

消极情绪韧性主观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静心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测试
幸福: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