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逸·风壶”的创作构想及其悟得

2019-03-12钱人可

江苏陶瓷 2019年6期
关键词:宜兴紫砂苏东坡

周 逸 钱人可

(宜兴214221)

呱呱坠地,阳春三月,我可能生来就是“诗意的存在”。 有幸加之有望、有情,我来自丁蜀镇,即为原产地之紫砂,当今艺术勃兴之际,家庭熏陶、好友影响、科班学习,特别是一如紫砂烧制的气氛,我从业于紫砂,感恩于这方美山、美水和美人,上苍之予中国,多看了江南几眼而独留下了宜兴,五色土一脉相承的艳丽而厚重的故事,我没有理由不擎起传承、弘扬之旗,为宜兴区域文化之精髓传扬之重任。

放眼宜兴,五色紫砂土,珍贵莫名,为何独赐了我们的江南,我们的宜兴? 我在感恩、感动、感激历史的深重、 厚重的同时,跃动了以游历踪迹遍布海内外并独为宜兴而歌而颂的李白、苏东坡为主题,创制“逸·风壶”的冲动(见图1)。 乙酉年有感于山中之风,欢笑声中独见众人之“疯”、之“乐”,故记之:“拜岳搁笔高隐亭,叠翠天梯鹊桥忘。 走马弟山飞来峰, 试看古人炼丹忙。 牛马城里总关情,佛光寺旁仙桃望。 今朝振衣蓬莱石,豪饮甘露回音深。 ”这是一幅来自于江南,来自于每个人心中底处的“歌”,江南小调抑或京剧重唱,或者直接用锡剧吟唱出灵魂之歌,也是可以的。 “管他老子不归来”,这是一幅清淡、无为、空灵的江南水墨画,或者浓墨重彩、恣意妄为也无不可,我内心深处跃动之余更有悦动之创新冲动。

图1 逸·风壶

爱你是因为心中的山水, 孩提时期我们与家前屋后的山水留存了太多的感情与感悟, 之所以以传统圆器为本,是因为光素器是前提、是基础,底盘硕大扎实,这是文化之根;山水之灵动、流动一如筋纹一阴阳变化,又如盛开之艳丽夺目之花朵;细腻而攒动的把、梁,总要留下让人回味和惊诧的地方。 这些元素,配之自制的巧妙的工具,于是“逸·风壶”的雏形便摆在了我的三尺案头。 在不断的修整和完善中,将壶体夸张性地进行了变形、提炼,体态扁圆,点、线力求流畅,器型古韵盎然,气息与气度助力了整器的气韵生动。 我们有意识地将壶体下部分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参照传统宜兴地方文化元素,与大水塘周遭景致的形状巧妙地进行了取舍, 中间则附以传统元素玉带,有意进行了穿插和起伏,形成飘逸、飘动之感;上口渐进收紧,并用筋纹造型使力量集中于壶口,造成文化兴盛、举国欢乐的造型意向,紧扣了新时代风尚,彰显了这个时代的风貌和风致,观之别有一番思量和悟得在心头。 实用简便是整件作品深入思考的艺创点,牵引、聚向于盖的上方,用虬枝巧缠绕, 粗细有韵动的自然界老树的形态特征, 绘化画面、提炼整合、歌鸣时代、把玩家用,一应人文因子有机契合度,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乐此不疲见真章,尚文崇韵求练达。 来自民间、扎根自然、三径风骨,融合了儒、道、释等传统文化,更有诸多艺术元素的巧工妙作, 着力提升了整件作品的美观度、三维度以及艺化度。

逢此盛世,我们无理由也不应该远离紫砂艺术,习得技艺、工艺改良、工具改进,将传统和现代、过去与将来,充分考量、综合提升,这离不开我们的自主涅槃、化蛹为蝶。所谓艺无终点,永在其途。我们合作中的“逸·风壶”因为有着诸多“自己的想法”,方在多次的磨合和整饬中走向了“唯美”、“唯上”、“唯真”的艺术自我境界。 该作综合运用文学、戏剧、国画、陶艺等诸多艺术样式,陶艺中融合交接了筋纹器、花器等造型元素,以光素器为基本,以唐宋文化名人李白、苏东坡等人诗词高古意为创作因子和参考,有机、适时界糅了人文基因,观者、赏者、评者,试图让各家各派均能够在其中体悟到 “自我” 的存在和艺感的悟得,既我既你,当为创作初衷和触点。

艺术设计永无止境,人才辈出我之所盼。 “草色迷离水朦胧,铜峰叠翠鸟鸣空。 道是南山有真迹,不见蜀山与坡翁。 ”责任、初心、使命,我们能够自由地徜徉于紫砂之海,拥有自我的创新天地,耕耘有获,勇于实践,这是李白、苏东坡他们内心一直祈望和追逐的艺景、文道,我们的“逸·风壶”等一类的创制是不值得骄傲的。 薪火相传,赓续文脉,这也许就是创制“逸·风壶”留给我们的悟得。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苏东坡
无相
宜兴釉陶
刘少白
苏东坡突围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苏东坡与佛印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苏东坡·定风波》
邹蕴芳
苏东坡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