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词“依”与“据”的历时演变

2019-03-11孔畅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介词用法汉语

内容摘要:汉语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只有几十个,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汉语介词“依”“据”为研究对象,对介词“依”“据”的历时演变进行探究。“依”作为动词的用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后来随着其引申义的大量使用,发展出“依赖、依靠”义,到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依”作为介词的用法,南北朝之后更是广泛应用。“据”的本义也为“倚靠”,但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连动结构中,汉朝时的“据”在连动结构中已可以没有“而”或“以”的连接,可见,“据”的介词用法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据”的介词用法使用频率有所增加,至隋唐时期已开始广泛应用。

关键词:介词 “依” “据” 历时演变

一.单音介词“依”的历时演变

“依”最初用法为动词,表示倚靠的动作。在《说文》中,对“依”的解释也是“倚也”,其本意是“倚、靠”之意,表示“倚、靠”的行为动作,也可译为“紧挨着”。

(1)鱼在在藻,依于其蒲。(《诗经·鱼藻》)

(2)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国语·周语上》)

(3)(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4)张晏曰:“依河水以自环绕作垒。”(《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例(1)—(4)中的“依”皆为动词,表示“倚靠”。分别表示是鱼紧挨着蒲草、国家紧挨着山川、申包胥倚靠着庭墙、濮阳紧挨靠着环水。这些“依”都具有实际的动作意义。后来的“依”又由“倚、靠”这种实意引申出动作性相对较弱的“依赖、依靠”义。如:

(5)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尧典》)

(6)士依于德,游于艺;工依于法,游于说。(《礼记·少仪》)

(7)我图夷,兹殷,其惟依天,其有宪命,求兹无远。(《逸周书·度邑解》)

(8)辅依车,车亦依辅,虞、虢之势正是也。(《韩非子·十过》)

(9)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汉书·食货志下》)

例(5)—(9)中的“依”意义与动词“依”相比都较为削弱了,其动作性已经不那么强烈。例(5)中的“声依永”指“五声是依赖于所歌咏的诗”;例(6)中的“士依于德、工依于法”指“作为士要有可以依赖的德行,作为工匠要有可以依赖的法律”;例(7)中的“依天”指的是“依赖于天命”;例(8)中的“辅依车,车亦依辅”指护木和车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从例(9)的“依古得经文”可以看出,“依”所在的连动结构已经不再有“而”“于”等作为连接了。可以说,东汉代时期的“依”已有由动词向介词开始转变的迹象。

到魏晋南北朝时,“依”作为介词的属性进一步增强,其后的修饰成分不仅可以是谓词性词语,还可以独立成句,修饰后面小句。例如:

(10)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陈寿《三国志·魏书·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11)若便同之臣妾,亦情所未安。其皆依礼典处,当务尽其宜。(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12)佑移书所在,依科品没入之。(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13)帝尚幼小,可起陵于宪陵茔内,依康陵制度,其于役费三分减一。(范晔《后汉书·李杜列传》)

(14)六年春,以有司断法不平,诏诸疑狱皆付中书,依古经义论决之。(《魏书·刑罚志》)

除例(13)外,例(11)—(14)中的“依”都是位于连动结构中,且是第一个动词的位置,这就导致了“依”的动词性下降,句子的核心意义在后一个动词上,这时的“依”已基本具有介词的属性。在例(13)中,更是可以单独作为小句出现,可见其由动词向介词的转变已基本成型。自南北朝之后,“依”的介词用法开始大量出现,自隋唐以来,多次出现在文献典籍中。如:

(15)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晋书律历志》)

(16)伏望圣慈矜恤,特许依赦除放,庶使贫民均被圣泽。(《东坡文集》)

(17)至于官爵其下,亦依梁氏之旧,其勋级则兼用柱国等名。(司马光《资治通鉴》)

(18)众人相让,至殿行礼,依次序坐。(许仲林《封神演义》)

(19)紫鹃道:“姑娘身上不大好,依我说,还得自己开解着些。”(曹雪芹《红楼梦》)

例(15)—(19)中的“依”都是作为介词出现的,依次介引“古尺、赦、梁氏之旧、次序、我”,以达到引出施事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出“依”作为介词使用的广泛性。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依”由先秦时的动词“倚、靠”义,在连动结构中其动词意逐渐衰退,到东汉时期出现“依”介词化的萌芽,至南北朝时期已经常运用于文献典籍中,其由动词向介词的演变基本完成,隋唐之后更是被广泛运用。

二.单音介词“据”的历时演变

“据”的本意是“用拐杖支持身体”,在《说文》中的对“据”的解释为“杖持也”。后又由“杖持”引申出“倚、靠”义。例如:

(20)《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周易》)

(21)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山海经》)

例(20)和(21)中的“据”都有“倚、靠”之义。例(20)中的“蒺藜”本是一种带刺的植物,这里用来指“荆棘丛生的困难之地”,“据于蒺藜”意为“倚靠于荆棘丛生之地”;例(21)中“据树欧丝”则意为“倚靠著树吐丝”。这里的“据”虽是引申义,但其引申后的意义仍为动词词义。在春秋战国时期,“据”作为“倚靠”义时出现在典籍中的例子有很多,且已经出现了“据”位于连动结构中的用法。如:

(22)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商君书》)

(2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24)君臣上下各餍其私,以纵其回,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国语》)

(25)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焱氏。(《庄子·外篇·山木》)

例(22)中的“据”与后面的“治”形成连动结构,“据法”译为“依靠法律”,可以认为是“治”的条件,这就导致“据”在句子中作为第一个动词的词义没有第二个动词“治”的含义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大,使“据”的意义发生了虚化。例(23)—(25)中的“据”仍为动词含义,只是后面所接的宾语有实有虚,其中“据于德”“民各有心而无所据依”中的“据”所接宾语是抽象概念的,而“左据槁木”中的“据”所接成分是实物。

汉代时的“据”的连动结构使用较先秦时期有所增加,且有些句子中“据”作为连动结构第一个动词时与第二个动词间已没有“而”或“以”作为连接,但数量仍不多。这种情况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善。例如:

(26)据帝系及本纪皆言累祖黄帝妃,无为行神之由也。(司马迁《史记·五宗世家》)

(27)赵禹时据法守正。杜周从谀,以少言为重。(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28)君有违谬, 据理正谏。(葛洪《抱朴子外篇·良规》)

(29)荒远阙中正者,特许据军簿奏除。(萧子显《南齐书·高帝本纪(下)》)

(30)或有据令奏复者,与夺不同,未獲为通例。(《魏书·宋辛羊杨高列传》)

隋唐时期,“据”作为介词的发展逐渐成熟,介词“据”的使用频率大幅度增加,且可以作为独立小句修饰后面句子。例如:

(31)云:“据其书判,自合得官;缘嘱宁王,且放冬集。”(《大唐传载》)

(32)将军王去荣打杀本县令,据法处尽。(刘肃《大唐新语》)

(33)据杜预《左氏传》说,主婚是供其婚礼之币而已。(房玄龄等《晋书》)

(34)据齐、梁纪录,并云出自萧何,又编御史大夫望之以爲。(李延寿《南史卷四》)

综上所述,介词“据”在汉代时开始出现萌芽,但数量较少;至魏晋南北朝时,“据”在连动结构中的使用开始增加,且虚化程度加深;自隋唐以后,介词“据”的使用开始变得普遍,除数量增多以外,还可作为独立小句修饰后面的句子,其可修饰成分种类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隋唐时期的“据”作为介词已经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陈昌来,朱峰.“除”类介词及“除”类介词框架的产生和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

[4]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5]丁宇红.现代汉语方式、依据类介词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傅雨贤.现代汉语介词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9]郭浩瑜,杨荣祥.关于汉语处置介词语法化的几个问题[J].古汉语研究,2017.

[10]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1).

[11]江蓝生.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J].中国语文,2012(4).

[12]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13]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4]马贝加.方式介词“凭、据、随、论”的产生[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

[1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17]张成进.介词“关于”的词汇化——兼谈“关于”来源之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

[18]张旺熹.汉语介词衍生的语义机制[J].汉语学习,2004(1).

[19]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介绍:孔畅,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介词用法汉语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学汉语
介词不能这样用
追剧宅女教汉语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汉语与拼音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
介词填空专练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