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人物花语

2019-03-11仇映雪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花语红楼梦

仇映雪

内容摘要: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潘富俊教授的“文学植物学”启发,本文从《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原著中出现的相关诗词、判词以及经典的故事情节,探讨了与这些人物性格、命运相应的“植物图腾”和“花语”,是研究《红楼梦》人物的一个新颖的视角。

关键词:红楼梦 文学植物学 花语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潘富俊先生在《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红楼梦植物图鉴》一书中,专门研究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植物,视角独特,或可称之为“文学植物学”。潘先生将120回本的《红楼梦》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40回,在第一个40回中,平均每一回中出现植物11.2种;第二个40回中,平均每一回出现植物10.7种;第三个40回中,平均每一回中出现植物3.8种。[1]这似乎正为80回后的故事是否为曹雪芹原著提供了一个佐证。

潘先生的研究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红楼梦》中那么多可爱的女子,她们是否都有自己的“花语”呢?当然,研究红楼人物的花语,不能单凭主观臆想,需以原著为基础,研究红楼花语的主要依据有三:一是原著中的一些诗词及人物判词;二是小说原著第63回“占花名”的游戏;三是原著中一些经典的故事情节。

一.林黛玉花语

林黛玉的前世本就是植物,叫做绛珠仙草,人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植物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绛珠仙草就是人参,依据就是人参开花后的种子是红色的圆珠,而黛玉常服用的药物又是“人参养荣丸”。但若从性格上讲,绛珠草很可能是多种植物的综合。

首先是桃花。黛玉葬花,葬的是暮春时节纷纷飘落的桃花,“花自飘零水自流”,林黛玉有愁却不是闲愁。“花谢花飞飞满天,魂消香断有谁怜。”写得是她的身世,是一种寄人篱下的孤独感。桃花虽艳,然一旦离开枝头,失去根基,零落漂泊,最终的结果难免化为一抷尘土。黛玉在父母双亡之后的孤苦无依之感正如飘零的桃花花瓣,甚至还不如桃花,因为桃花落了,还有黛玉这样的人葬花,而黛玉心里苦的是“他日葬侬知是谁”。曾有一种推测:黛玉死于绝望后的自尽,投水自尽,依据的是黛玉与湘云在凹晶馆联诗时写下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句子。[2]还有一种可能:黛玉是死于自杀,但不是投水而是上吊,她的生命最终是一片桃林中结束的。因为黛玉反对宝玉将桃花花瓣抖落水中,她认为水中肮脏,一个有着如此洁癖的女子,自己又怎么可能“举身赴清池”呢?所以她可能选择“自挂东南枝”,这也应了判词中“玉带林中挂”之句。

在小说原著第62回中,宝玉过生日,在带有应酬性质的寿宴结束后,一帮年轻人还要再去庆祝一番,于是就有了第63回中“寿怡红裙芳开夜宴”一回。在这一回中,大家玩了一个叫做“占花名儿”的游戏,是红楼女儿们的植物图腾的最佳注脚。那一次,黛玉抽到的是“芙蓉”,注云:“莫愁东风当自嗟”。大家公认,“芙蓉”是仅次于“牡丹”的排名第二的。这个结果,黛玉自己心中也暗暗满意。因为“牡丹”已被宝钗抽到了,黛玉若输给别人,自是不甘心的,但是输给宝钗,倒是心安理得。

在中国古书中,“芙蓉”是分“水芙蓉”和“陆芙蓉”两种的,“水芙蓉”又称“菡萏”、“芙蕖”,也就是荷花、莲花。北宋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其比喻为“花中之君子”,倒也十分契合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一生和她天真纯洁的性格。

在大观园中,林黛玉住的潇湘馆中并不种花,而是栽满了斑竹,又叫湘妃竹,竹竿之上长满斑痕,传说为湘妃眼泪所化,暗指黛玉以泪还情。当然,黛玉住处不种花,因为她是集桃花、芙蓉于一身的“绛珠草”,如何还能看上那些妖艳货色。

二.薛宝钗花语

大观园中,薛宝钗是林黛玉之外又一个独特女子。她的住所蘅芜苑中也不种花,倒是种了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仙草。而她本人,也从不在头饰上戴花,这一点她与黛玉颇似。

第63回的寿宴上,薛宝钗第一个抽签,她抽到的是一支“艳压群芳”的牡丹,注云:“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号称“冰美人”,住在“雪洞” 中,“冰美人”从何谈起呢?表面上看,是因为宝钗怯热,而实际上“冰”是因“无情”,即便如此,她却依然动人。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代,这造就了唐人大器的审美观,唐人喜爱牡丹,因为这种花雍容华贵,符合唐朝人的审美情趣。不似宋人喜欢的总是梅花之类看起来枯瘦的植物。

薛宝钗在红楼群芳之中,无论是容貌还是丰腴体态,以及她宽厚大器的性格,都堪比牡丹。寿宴之上有一个细节,宝玉拿着宝钗抽到的这支签“口中颠来覆去的念”,他在思考什么呢?也许,他在思考:那么一个温柔敦厚的宝姐姐,怎么就是“无情”呢?“无情”又为什么还会“动人”呢?

那么雍容华贵的牡丹,足以“艳压群芳”,所以蘅芜苑中当然不需要再种其他的花木,宝钗当然也不会入眼其他的花朵。然而,这样的宝钗又有谁配得上呢?宝钗之艳,已然遗世独立,高高在上,然而“高处不胜寒”,所以宝钗的结局可想而知。

三.史湘云花语

在第63回的寿宴上,史湘云抽到的签是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签的另一面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是苏轼诗中的一句。黛玉便打趣说,应该把“夜深”改成“石凉”。这当然指的就是“史湘云醉眠芍药荫”一回,是《红楼梦》中仅次于“黛玉葬花”的经典情节,只不过一个人忧郁,另一个人开朗乐观。所以黛玉的玩笑,将史湘云的“花语”又指向了“芍药”。

据《本草》记载:“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在中国绚丽的花卉百花园中,“芍药”被推为“花相”,花中宰相。意思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芍药之上,也就只能是牡丹了,亦或是带着仙气的芙蓉。在红楼诸芳中,若论相貌,才气,能在史湘云之上的,恐怕只剩黛玉,宝钗二人,所以用“花相”芍药比湘云,倒也贴切。

《古今注》中又将芍药称为“将离”、“离草”,古人于别离之时,常赠以芍药花,以示惜别之情。这又暗示了湘云的结局:虽有才貌仙郎卫若兰,也曾度过美好但却短暂的時光,最终还是因为卫若兰的死而生离死别。这也符合“香梦沉酣”的批注,沉醉美梦之中,却不知厄运将至。

有趣的是,芍药的外形与牡丹相似,从植物学角度来看,牡丹还属于芍药属。不同的是,芍药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花,生命力极顽强,不像牡丹那般娇贵,从接地气的角度来看,芍药似更食人间烟火。

既如此,因何不写史湘云抽到芍药而写她抽到了海棠呢?可见曹雪芹另有用意。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将海棠比喻成了一个睡美人,在《红楼梦》中似“海棠春睡”般娇憨又动人的,除了湘云还有谁呢?

巧合的是,湘云自己还写了一首咏海棠的诗,诗中的两句“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这也正暗示她自己无论是侯门千金娇生惯养,还是后来的历尽艰辛,她都能随遇而安。

另外,在大观园中,何处植有海棠并入了回目呢?怡红院!宝玉院中有一株海棠,并有死而复生的情节,应为暗指湘云生命中有一劫数,而后“复生”则代表她的归宿有了着落,她很可能是宝玉身边那个红颜知己。[3]

四.探春花语

第63回的寿宴上,探春掣得一签,是杏花,诗云“日边红杏倚云载”,所以探春的花语首先是杏花。签上的批注说:得此签者必得贵婿。所以众人都说,探春将是贾家第二个王妃,这预示了探春后来的结局。

杏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一直是才华的象征。探春这个庶生的贾家三小姐,论才智胆识,皆不在熙凤之下,颇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志。她曾站在家族未来发展的高度之上,改革大观园管理体制,兴利除弊,开源节流,眼光之长远大大超过了王熙凤。

然而,探春却自号“蕉下客”,她曾直言:“我最喜芭蕉”,在她居住的秋爽斋中,屋宇之下种的也是芭蕉。“蕉叶覆鹿”,“蕉叶题诗”,与芭蕉有关的文人墨客风雅之事不胜枚举,古人认为蕉叶之清雅仅次于荷,将其视为圣洁之物,芭蕉更为“五清”之一,“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这不正与这位自尊自爱,有胆有识,文采精华,令人见之忘俗的贾府三姑娘相吻合吗?

五.李纨花语

李纨在第63回中的寿宴上抽到的是一支老梅,上书“霜晓寒姿”,诗云:“竹篱茅舍自甘心”。这首诗是宋代一个叫王淇的人写的: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梅花又称腊梅,因其在腊月天里开放得名。寒冬之时百花凋零,只有梅花“凌寒独自开”,象征高洁,坚贞。而李纨抽到的又是一支老梅,所以预示的是李纨青春丧偶,终身守寡孤寂形象。“霜晓寒姿”与十二只《红楼梦》曲中的“晚韶华”是同义语,都预示着李纨晚景将母以子贵,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兰的高中,可能是程、高续书中比较符合原著的部分了。从稻香村的寂寞寡居的生活,枯木死灰般地度过一生,到临死前凭子贵挣得判词中的“凤冠”“霞帔”李紈的一生就是一个严守封建礼教的女性悲惨的一生。

六.袭人花语

在第63回的寿宴之上,袭人抽到的签是桃花,题着“武陵别景”,诗云:“桃花又是一年春”,典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之于黛玉,是感伤身世之物,之于袭人又做何物呢?不如从《桃花源记》入手。“桃花源”是一个远离尘世的美好所在,但现实中存在吗?这好比一个人的美好愿望,终成泡影之时,难免心碎。《桃花源记》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向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源虽然好,真心去找,却又找不到,所以说,袭人虽有与宝玉长相厮守的愿望,却最终难以实现,这才是这支“桃花签”的真正内涵。

桃花本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花花世界”里,也许它实在太普通了,这就好比是在隐喻袭人,相貌并不出众,也无甚才学,出身低微,本来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是最平常不过的丫头了。她之所以得贾母,王夫人和宝玉三代人的喜欢自是有过人之处,这就是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之时,袭人的判词中所写:“似桂如兰”。袭人之长处,在品性,在忠诚。“兰花”是花中君子,也可以看作是袭人的植物图腾,“香远益清”、“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不仅有荷花,还有兰花。袭人虽无黛玉般的高洁,却有对宝玉的痴心与忠诚,特别是在贾家遭难的时候,这正是君子品行的表现。程、高续书中,袭人的结局,总让人感觉她是背叛了宝玉,实际上是有违小说原著的。袭人的结局我更倾向于刘心武先生的分析,袭人很可能因为救宝玉而屈身于忠顺王府,又被忠顺王府作为赏赐给了蒋玉涵,注意这是一种牺牲,而不是背叛。[4]

七.晴雯花语

在原著第63回的夜宴中,是有晴雯在场的,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袭人、麝月都抽了签,偏到了晴雯,改成猜拳行令了。为什么呢?因为黛玉已经抽到了芙蓉,如果让晴雯再抽她该抽什么呢?所以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

第76回晴雯死后,有小丫鬟骗宝玉说,晴雯是到天上做了花神的,做了什么花神呢?就是芙蓉。于是,宝玉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诔文还经过了黛玉的修改完善,这就是小说中“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一回。所以,晴雯的花语应为“芙蓉”,“其为质,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冰雪不足喻其洁”。“冰清玉洁”应是晴雯性格的最佳注脚。要知道,王夫人赶晴雯出园子,并没有抓住晴雯什么实质上的问题,那理由竟是晴雯长得太漂亮,与黛玉有几分相似,可见王夫人也不喜欢黛玉。宝玉与晴雯有什么越轨出格的事吗?没有,完全是“莫须有”,白白担了了个勾引宝玉的名声。黛玉是芙蓉,晴雯也是芙蓉。所以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是宝玉真正的两个红颜知己。

《红楼梦》中有几处偶然并不寻常:一是宝钗与袭人同岁;二是黛玉与袭人生辰相同;三是黛玉与晴雯相貌身材相似;四是黛玉与晴雯都与芙蓉有关联。可见,贾宝玉的生命中,这四个女人最重要。

八.麝月花语

第63回的寿宴之上,湘云之后是麝月,她抽到的是荼蘼,题着“韶华胜极”,诗云:“开到荼蘼花事了”。这是宋人王淇的《春暮游小园》中的一句: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荼蘼花属蔷薇科,开放在盛夏,一般人认为此时花季已过。麝月抽到荼蘼,暗指八十回后,贾家必盛极而衰。被抄家之后,陪在宝玉身边的也只有麝月。

“荼靡不争春”麝月为人低调,稳重厚道,颇似袭人,为人不争,正与荼蘼相仿。

九.香菱花语

香菱的出场实际上是早于红楼诸芳的,她的身世原著中交代的也比较清晰,本名甄英莲,谐音就是“真应怜”。第63回中,香菱抽到的签是并蒂花,花语:联春绕瑞。诗云:“连理枝头花正开”。在前回文中曾有香菱与小丫头一处斗草,说自己手中拿的是并蒂花,正好形成了呼应。

并蒂花又称孤挺花,百枝莲,朱顶红,民间俗名叫“对红”。因开花时成对儿,故得名并蒂花,暗指喜结连理之意。从这支签中我们能够看出香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她的身份是薛蟠买回来的侍妾,薛蟠并不是怜香惜玉之人,到手不过三天热乎,所以香菱的身份介乎于侍妾和丫头之间。她的年龄与宝钗、袭人、晴雯相仿,正是青春年纪,对爱情的渴望再正常不过。

另外,因并蒂花形似君子兰,故又有君子红之称,香菱眉间恰好有一颗朱砂痣,颜色正与并蒂花相似。这样一朵訾喻爱情美好,夫妻恩爱的花用在香菱身上恰当吗?我们还需结合香菱的判词加以分析:“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还故乡”,“两地”加“孤木”是一个“桂”字,暗指夏金桂,事实上,正是在薛蟠娶了夏金桂为妻后,喜新厌旧,香菱的地位一落千丈,又被夏金桂百般刁难。《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并无香菱的结局,但从判词看,她最终的死应与夏金桂有关。[5]所以,并蒂花用在香菱身上,更印证的是以乐写哀,因为引诗“连理枝头花正开”的后一句是“妒花风雨便相催”,有意思的是,作者有巧妙地将这一句隐去了。

参考文献

[1]潘富俊.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红楼梦植物图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2][3]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4][5]刘心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花语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花语宝贝
花语宝贝
花语宝贝
花语宝贝
花语宝贝
作家阅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