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晚清政治小说中的国家想象

2019-03-11黄濒瑶

文学教育 2019年2期

内容摘要:自十九世纪末起,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现代化”转型,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也随之诞生。在这期间,文学想象作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方面,对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构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晚清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表现了渴望驱除列强、振兴国家的愿望,《痴人说梦记》将这些愿望带入了亦真亦幻的描写中,将“梦”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追求和探索。

关键词:晚清政治小说 《痴人说梦记》 国家想象 梦

一.晚清“民族国家想象”的诞生

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看来,“民族”在本质上是其实是一种想象形式,它是源于人类意识在步入现代性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化。自鸦片战争起,中国一直饱受内忧外患的折磨,在自身面临着重大危机和遭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冲击的几重压力下,开始被迫走向“现代化”,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也随之产生。具体体现在人们面对别国时,终于开始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与此同时,在面对众多别国文学时,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到文学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学。先驱者们利用报刊和小说等媒介进行文学创作来构建未来的历史,想象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关国家想象的故事。这种通过“文化”的认同,借助文学的书写,就形成了一种“中国的国家想象”。

小说中的国家想象一般指的是创作主体对国家形态的具体描绘,在形象性描绘中寄寓着作家的价值立场、文化选择、政治理想等多重认知。[1]26众多晚清政治小说中几乎都会涉及到作者对国家的构想,这种构想大致上以这两种方式来呈现。旅生的《痴人说梦记》就是其中一本带着乌托邦式的国家设想的小说,字里行间都带着其对社会未来的美好想象。

二.古代“桃花源”向现代“乌托邦”的转变

《痴人说梦记》共有三十回,1904年2月至1905年3月连载于《绣像小说》半月刊,是完成速度最快的一部晚清长篇小说。书中既有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抨击,又有对时事的隐射,还有作者自身对国家的美好想象。

小说是由一个梦开始的,世代务农的农民贾守拙做了一个梦,在他与好友解梦的过程中,引出了仙人岛的典故。这个仙人岛是化用了古时秦始皇令徐福海上寻仙岛的传说,仙人岛上有无数珍宝和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草,徐福登岛后食仙药,成了岛主,而随他出海的童男童女做了他的部民,岛上的部民“耕田种地,不消納得租粮,亦不见有人犯法吃官司,拉进衙门受差人的欺负……”[2]3可以看出,这个梦中既融合了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又运用了道家的“小国寡民”设计,这样一个海上桃花源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贾守拙梦醒之后决定送自己的小儿子贾希仙去外国人开办的洋学堂上学。在学堂里,贾希仙结识了宁孙谋和魏淡然。在经过了西式的学习之后,贾希仙一行人憎恨洋人在中国作威作福,渴望能走到外面的世界,寻求救国之路。于是他们相约一起去上海求学,却在路上因故失散,至此小说开始了双线叙事。贾希仙独自一人踏上了旅途,一路上困难重重,被清政府追捕,与同伴被迫逃往海外。

在逃亡的过程中,贾希仙等人被困在了一个海岛上,此岛全然就是前文贾守拙梦中仙人岛的现代翻版。但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贾希仙等人,认为这是一个未开化的原始之地。在岛上,他们努力学习西洋人留下的书籍和医术,窥见了发展现代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希望能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改造,将仙人岛建成一个真正的“仙人岛”。这一转折也体现了进入现代化阶段的国人世界观的巨变。

自到过仙人岛以后,贾希仙一直对那里念念不忘。此后,他更是决心率众重回了仙人岛,在岛上,他掌握了政权,开始开垦荒地,大办实业,开设学堂,与外国通商,并设立了现代国家民主制度。这无疑就是旅生心中的国家想象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现代乌托邦的设置。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思想、事物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渗入,中国对西方固有的“外夷”、“蛮子”印象被颠覆,对西方形象的丑化、蔑视也逐渐转为美化、憧憬。小说中的国家想象因此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乌托邦式的新兴国家想象随之应运而生。

中国古典的仙源福地一直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渴望,但这种描写其实是通过对远古社会美化与追怀,从而营构出的一种理想境界,其社会理想观是停滞的、向后的,体现的是退化的历史观。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晚清知识分子也逐渐打破原有的历史循环的时间观而转向线形时间观,他们对未来的时间持乐观主义态度,这就使晚清仙境描写呈现出了与古典式仙源福地截然不同的形象描写。[3]46此时,与其说作者推崇的是古典的桃花源,不如说是想展现具有西方现代性的乌托邦。

如上文所述,旅生构建的是一个现代化的乌托邦社会,从中透露出的是他对国家现代性的渴望。小说的最后,贾希仙将父母以及父亲的好友稽老古接到了仙人岛,老一辈对现代的国家建设所持的态度是不以为然的。在这里,作者引出了稽老古的梦,这也是作者心中真正的中国梦,梦中这样说道:“如今大好了,各处设了专门学堂,造就出无数人才,轮船驾驶、铁路工程,都是中国人管理……”[2]19经此一梦,稽老古幡然醒悟。此梦与小说开头的梦相呼应,再次表现出了作者心中的所想:现代化的到来不可逆转。

作为晚清小说的一个支流,晚清政治小说中的部分作家“藉着一幻想国度的建立或消失,寄托他们逃避、改造或批判现实世界的块垒,实验各种科学及政教措施”。[4]51虽然科学与理性是启蒙时代的核心观念,也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基础,但晚清乌托邦描写也多停留在了世俗化的理性态度上,并没有进入深一层,因而并不具备扩展和变动的现代性。

三.未来国家想象的局限

在晚清社会,人们对于“国家”这一概念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他们丰富的想象是建立在一种“亏欠的话语”之上的,体现在小说上就是作者们对国家未来的想象在内容上是新的构想,但在意识深处却无法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及其所规约的想象力的空间。反映在《痴人说梦记》中,则体现为这个仙人岛虽具有一定的超现实性和想象性,但实际上作者还是将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社会的发展和海外殖民过程作为了参照标准。

晚清政治小说中多表达了对西方立宪制度的憧憬,但对于宪政的态度却是犹豫不决的。这种矛盾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环境与所移植的西方政体存在的排异性,在《痴人说梦记》中旅生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小说的另外两条线,一条是宁孙谋、魏淡然等人的改革之路,另一条是黎浪夫等人的革命之路。结合小说中的事件,不难看出这三人分别是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化身,两条线隐射的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勇于变革者,旅生都给予了同样的尊重,但他也十分清楚这几种变革的难度。在小说中,旅生正是因为看到了直接西化的不可能,所以希望能寻求另一条路,可是他最终还是陷入了片面的国家想象中。

此外,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也受到了传统思想和社会现状的双重影响,反映了作者们文化焦虑。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破灭、西方列强入侵的愤慨等都成为了创作主体的文化积淀和情感创伤。旅生在小说中构建了现代的社会,并使主人公成为能够号令一众外国臣民的一岛之主,又让该岛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后备之地。这种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畅想,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意识。

阿英曾在《晚清小说史》中评价到:“《痴人说梦记》最大的缺点,是作者不能完全写实,夹入了很多的理想成分,遂使这部作品既非写实,又非理想,而陷于失败。”[4]38旅生无法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当时的中国寻求出路,于是他只能在小说中建立起了海外乌托邦,妄图以现代的海岛来反衬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又因为对西方社会和制度认识的片面性,让他将贾希仙等人在仙人岛上进行的改革赋予了绝对的正义性。但事实却正好相反,旅生的这番描写与当时西方对待中国的态度如出一辙,岛民被看做落后愚昧的族群,而贾希仙等人则成了民主自由的化身,这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小说前半段揭示了专制的诸多黑暗面,渴望能消灭强权,建立平等富强的社会,而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却使用强权对仙人岛上的社会进行改造,这就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现了分歧,陷入了矛盾。而另一部分中国本土的写实部分更是戛然而止,于是小说中的写实和想象其实都只化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讨论。

与此同时,当时社会人民的思想觉悟也造成了想象无法照进现实,此时的大部分国人都如同贾守拙、稽老古等人一般,并没有多少人接触過西方现代思想,旅生正是清楚这一点,并且也不知如何提出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就造成了他的国家想象并不能对晚清的本土社会变革起到什么立即有效的作用。于是,他只能借梦来畅想中国的未来,小说也在现实与幻想中遗憾的结束了。

四.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受到晚清时期救亡图存、革故鼎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先驱者们纷纷在小说中勾勒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未来图景,尽管他们并未提出什么具体可行的实际措施,但还是对之后的救亡运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痴人说梦记》将国家想象投射到一片世外之地,尽管具有痴人说梦之疑,却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在特定时期思想的转变和内心对国家未来的复杂思考,其较为正面的憧憬了正在形成中的现代中国社会所可能的发生的多重可能和希望,也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侯运华.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为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9(03):26-39.

[2](清)旅生著;(清)徐述夔撰.痴人说梦记[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3]杨霞编.清末民初的“中国意识”与文学中的“国家想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阿英著.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作者介绍:黄濒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