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出好戏》的话语历险

2019-03-11汪曼曼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消费观

汪曼曼

摘要:黄渤这位泛五代下成长起来的导演,其幽默喜剧片《一出好戏》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话语历险。荒岛文化研究已经广受欢迎的今天,导演并没有迷失自己,他在剧中上帝视角、基本模式与人物设定等的运用是继承前人的。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加入一群女性、开头设疑、突破传统消费观、创设性展现社会发展状态与冲突。在继承之下有所创新,展现幽默喜剧片发展的新的可能。

关键词:《一出好戏》   泛五代   女性群像   消费观   冲突展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153-03

看完《一出好戏》,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导演黄渤在今天既定体系中的话语历险。荒岛文学最早流行于欧洲,这类小说有《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弗游记》《蝇王》《两个假期》等,电影有皮尔斯·布鲁斯南的《鲁滨逊漂流记》、彼得·布鲁克《蝇王》、赛·恩菲尔德的《神秘岛》等。这类作品在叙事上遵循“出游—遇险—流落荒岛—归来” [1]的基本叙事模式。荒岛文学之于学术界就像冯小刚导演之于中国大众,“已然融入大众的话语体系”[2]在这种情况下,导演的创作是否会流于俗套呢?如果我们联系导演的经历和剧作来说,不难发现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导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众所周知,黄渤是在第五代导演管虎、宁浩带领下进入电影并开始自己的演艺生涯的。可以说,黄渤是在管虎、宁浩等人影响之下崛起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新兴力量。而自从第五代之后,中国的导演进入了无代时代,也就是俗称的泛五代时期。泛五代是说“第五代的语言规范已被播散开来,渗透到其他代之中,从而形成各代竞相仿效‘第五代的局面”。[3]在这种环境下,他能否在这一代导演之中有立足之地?

从前面的论述来看,答案已经不言而喻。这部电影是在泛五代下制作而成的,这种话语体系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能占有强大的市场,这为导演在泛五代下拥有话语权提供了保障,让导演可以更自由地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荒岛题材作品已经成为中外文艺界的经典题材。就相同点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在故事的基本叙述模式、叙述视角、人物关系等方面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纳为己用。故事基本模式遵循“出游—遇险—流落荒岛—归来”的套路。在叙述视角上运用蜥蜴视角(上帝视角),它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工具,它的每一次的出现都带来剧情的急转。如蜥蜴第一次出现在众人刚来到荒岛的时候,它冷酷地看着这样一群人流落到荒岛,第二次出现则促成统治关系由张总向小王转变。

影片在人物间关系的体现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冒险。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可以被我们用来论述这部片中的人物关系(如下图)。现实生活中,马总作为财富占有者、征服者、可以说是权势者的符号。在现实社会中,马总作为领导,是权利、金钱的占有者,毋庸置疑成为权利者。当到了孤岛之后,找到船占有了物质,也就是拥有了经济基础,他又通过玩纸牌游戏成为“现代生活”群体的领导者。小王本是一个导游但在这由于丰富的经验使他成为一个王,他与马总代表群体是相对立的,我们不妨叫他“原始生活”群体的领导者。马进与小兴则相当于弱者,那只反复出现的蜥蜴自然就成了观众。但这种矩形人物关系早在《红高粱》当中就已经展现了出来,这也印证了上文所说的黄渤是泛五代的新兴力量。

上图只是最简洁的展现了人际关系,这些人在相互交流冲突中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冲突结构,如马进和姗姗之间情感的发展变化,马进、张总和小王三者权利关系的发展变化,马进和小兴的关系演变等。

导演在作品中既吸收了前人作品的精华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在人物类型上,导演创造性的加入一類女性群像,这在荒岛题材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欧洲荒岛小说中的人物众多,以男性形象为主,女性形象很少出现。”[1]而影视作品大多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以经典为蓝本的,情况也大体如此。荒岛文学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将人分成成年男人、男孩和其他人。把女性归为第三类人、附属品是“父系社会”的典型特征,也是社会病态发展的体现。同时这也“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的退化”[4]。但客观来说,正因为人的退化这才有了后来的孤岛社会中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女性成了叙事推进的助力。虽然作者在叙事时仅仅把这群女性表现成叙事的线索和动力,大篇幅表现的仍然是男性之间的斗争。但不可否认,这一举措客观上是此类题材的一个改进。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互动和文艺思潮的相互激荡,使得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具有全球意味和文化色彩”。[5]今天,在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的支持和推动下,大众文化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就意味着快节奏、视觉享乐、短期流行和速成的文化,“娱乐至死”是其审美观的一种外化。在这种文化成为一种消费的时代,应商人的要求,电影市场的那种低成本、短周期和高收益的影片比比皆是,低投入高收入成为电影制造商的一种追求。现实如此,但黄渤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更加精益求精的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导演筹备此剧就花了8年时间,后期剪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黄渤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电影人应该有的态度:就算是喜剧片只要好好做,也能在娱乐的同时体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问题。

传统荒岛片中展现的是人与自然,自身与异族等的争斗。导演在这部作品中突破性地展现的却是几种社会发展状态与冲突,可以说这部影片就是微缩的人类发展史。小王一群人代表奴隶封建社会形态,张总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最后经过粮食革命之后,这两拨人在马进和小兴的带领下走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4],也正因为人性的复苏让马进在进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告诉大家世界还在。为了配合社会形态的转变,镜头语言也做了相应的变化。刚开始时,人处在封闭不开化的世界,人的活动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生存,这时的镜头语言高度写实地聚焦在山洞里面的人身上,饥饿、担心、恐惧等负面情绪笼罩着人们,哭声、喊叫声、海浪声等充斥着屏幕。随着共产主义的建立,镜头语言逐渐变得梦幻,展现马进和姗姗关系转变的镜头就是最好的力证。随着自我的回归,人性也复苏了,在面临抉择时镜头主要展现的是马进的反思和自省。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三个阶段又暗合欧洲荒岛小说发展的注重写实、崇尚科学、反思人性三个阶段。 正如上文所说,这部影片展现利益集团、阶级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的斗争,在荒诞与娱乐之下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但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这方面的展现远大于传统荒岛片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冲突的表现,这也是导演在综艺节目影响下待突破的点,因此,这部剧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荒岛求生片。如上所述,在一般意义的荒岛片中主要展现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但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更像是一个荒岛求生类的真人秀节目。以司机小王为代表的团体和以张总为代表的团体他们的生活不同,只是因为在流落荒岛之前(现实社会)为优先占有后来的资源进行的比赛(教育)当中,以张总为代表的群体取得了胜利,所以上岛之后不久,张总一群人顺利成章地占有更好的生存资源。但是最起码的生活物资还是有的,火、野果、鱼、山洞、淡水资源,人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应有尽有,人们需要做的只是把这些资源找出来并且分配。

虽然影片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并且上面的论述已经证明:这部影片是对已有荒岛求生文学的文化体系中的继承与创新,是一种话语历险。导演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人们在效仿的外衣下能够看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东西,这也是它商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导演向我们展现了荒岛求生类幽默喜剧片发展的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薛圆媛.欧洲荒岛小说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周安华.当代电影新势力:亚洲新电影大师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王一川.第二重文本:中国电影文化修辞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范玉刚.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美学话语重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消费观
正确认识消费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寄宿制高中生财经素养调查与自我修炼
论高中生消费观念对学校周边经济的影响
电子商务对青少年消费观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浅谈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
我国高档商品消费市场进入结构性转型时期
关于独立学院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