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找到你》的女性视角与形象塑造分析

2019-03-11宗肖君胡凡刚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形象塑造女性意识现实主义

宗肖君 胡凡刚

摘要:电影《找到你》塑造了饱满立体而多元化的人物形象,导演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追踪一起儿童失踪案的真相把文本聚焦于李捷与孙芳两位现代母亲,并追寻情节发展中两位母亲心理行为变化。该片关注当下复杂的社会语境中现代女性的角色困境与情感空间,同时引发观众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性别视角   女性意识   形象塑造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149-03

电影《找到你》曾入围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提名,收获良好口碑。该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品格,围绕寻子线索展开故事,展现出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现代中国女性群像。影片开头以李捷(姚晨 饰)寻找女儿破题,结尾处孙芳(马伊琍 饰)跳海自杀仍合情理,这使得影片故事语义圆满同时结构合理。相较韩国同主题电影《消失的女人》而言,《找到你》的本土化改编有值得肯定之处。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影片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重点聚焦于影片中主要的两位女性角色,以期探究导演意图表达的主题内涵与暗含的社会现实问题。

一、父权制的弱化

西蒙波伏娃认为,男人是主体,是绝对的,而女人是他者,由男人决定。她认为女人的他者地位与她的总体处境息息相关,源于父权制度和父权意识,即男性处在权力的中心,女性则被抛弃在一种边缘处境之中,若想获得真正的自我,女人必须学会反抗并将男人从神坛拉下来。《找到你》从女性视角出发依靠塑造几乎不在场的父亲角色以及将男性角色丑恶化来完成影片对父权制的弱化与规避。

(一)父亲角色的不在场

影片由李捷寻找女儿的背影镜头引入,在警察局报案时,孩子的奶奶疯狂追问孩子下落,此时孩子的父亲都不曾出现过。镜头多给李捷以中景与特写,以此显示作为母亲的疯狂无措与歇斯底里,一句“白天上班”道出李捷的双重角色属性。这是导演有意识地将女性角色脱离开传统的父权制度,在影片开头即把女性塑造成为一个有着自主选择意识,不受男權控制的独立主体,使电影主旨脱离“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压制与欲望诉求。李捷力争孩子抚养权并在官司之前与孩子单独居住,即使请来保姆照顾也不许孩子父亲插手,奶奶在整个案件进展过程中出现多次,而爷爷角色的消失与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显示了对父权的规避。孙芳丈夫这一角色设置则体现着更为明显的传统父亲形象的缺席,孩子出生至离世父亲角色不曾出现过,为数不多的镜头则为叙事之用出现在旁人的回忆中。而后经历过一次爱情的孙芳最终依然选择自杀,这意味着她已经对以父权为中心的主流社会产生绝望,并意图与男性话语权所主宰的世界彻底绝别。

(二)男性形象的丑恶化

除了弱化父权中心与男性形象,电影还将男性角色进行丑恶化的处理。影片开头的警察面对失踪报案的李捷进行埋怨说教;小区男保安自觉事不关己,毫无悲悯之心;包括李捷丈夫借由妻子工作太忙的原因出轨,逃避家庭责任,对于女儿的抚养也是多由自己的母亲承担;朱敏丈夫道德败坏,不忠诚婚姻;孙芳丈夫则将男性丑化到极致,他嘴脸可憎,不学无术,不管妻女,时常家暴,在孙芳逃跑偶遇后意图玷污孙芳。纵观上述角色,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工作岗位,但导演一一将之丑恶化,这在女性视角观照的故事情节中并无不妥且在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循。哪怕是重情重义的张博,也时常显现出一种狂躁与不安,所行之事游走于法律边缘,男性中心的传统在影片中被抛掷,换作女性视角的冷静凝视。

二、女性角色的个体分析

导演塑造了多元、立体的人物形象,将镜头对准精英女律师李捷与社会底层保姆孙芳,尽管两位女性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千差万别,但同为人母的两者命运交集由孩子出发展开。导演塑造的两位女性人物也分别代表着现实社会的两种不同女性,从丰富人物群像的层面而言她们在电影中承担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一)李捷:独立坦率的现代女性

李捷作为一名现代女性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从她的职业定位以及为争夺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便可一窥其社会生活地位与家庭地位。不管从情感追求还是物质条件而言,这类女性群体不再作为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张两性关系的平等,大胆追求自我想要的生活,对待未来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再过独立乐观的女性也存在阿喀琉斯之踵,对母亲而言便是孩子。故事以李捷的女儿失踪切入引出种种前因与后果,如此一来电影便有了充足的理由设置与强化戏剧冲突,即以深入情感获得“共情”为立足点,一切不可思议的人物行为便理所当然。李捷在现实社会中担当有不同角色,此形象接受了完整的公民教育甚至是专业高等教育,她在生活与工作的自由选择过程中完成了社会化人格对女性的改造,因此对自身性别有着全面理性认知。李捷自孩子失踪至找回期间展现出一种作为女性的完全自主选择过程,几乎是案情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从寻找报案到交赎金、翻找垃圾桶,再到确定是孙芳所为,当双方在船上相遇时,她们的对峙是扣人心弦的。而经历过“磨难”和心理成长的李捷早已经意识到唯有多样化的主动行为才能改变女性在社会生存中的孤绝境地,她更能理解孙芳生命中孤立无援的状态,因此李捷不再选择以对立的态度去挑战同为女性的孙芳,因此伴随矛盾冲突的高潮,以双方和解的终结临近。

(二)孙芳:徘徊苏醒的进步女性

孙芳则代表着与李捷不同阶层的现代社会女性,她所置身的群体处于难以被主流人群关注到的社会底层,以农村妇女形象出场,工作与家庭情况扑朔迷离。随着案情进展孙芳的家世被翻开:包办婚姻,丈夫家暴,孩子患有先天重疾不治夭亡,“抢”病床一事加深了她对世界的恨意,也是多多失踪的导火线。珠珠重病刺激了孙芳自主意识的觉醒,尽管她试图独立面对生存困境,但依旧难以挣脱父权的沉重枷锁,从不忍家暴开始反抗试图离婚,到不得不为医疗费做皮肉生意,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是孙芳作为社会底层女性的勇敢发声,母爱的驱动力量亦显现出来。两位女性的母爱是相通的,因而孙芳的放手成全便合乎情理,她与李捷走向和解也是她同世界的言和,其妥协也昭示着她产生了对李捷的多重女性角色趋于完整理解的认知。尽管影片涉及到法律题材,但导演没有把“有罪”的孙芳交给法律去处理,而是以自我醒悟后跳海为其终结,于悬疑中增添一抹温情色彩,这符合影片整体的亲情基调,完成了情感叙事层面的闭合与完整性。

三、女性视角下的现实写照

通过上文论述不难看出《找到你》摒弃传统的电影人物塑造手法,它既不刻意为某人立传,也不单纯突出某一典型形象,而是在悬疑故事的外壳下,深入挖掘现实社会中女性群体的内部典型性,以此找寻她们所处的生存困境以及情感与心理诉求等。

(一)现代女性的生存观照

《找到你》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它把镜头聚焦于当代社会的母亲,将女性在事业、家庭以及孩子教养等问题上容易遇到困境如实呈现,它引发观众在参照自身体验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李捷、孙芳与朱敏,她们分别代表着现代社会的职场母亲、农村妇女和全职太太。李捷寻找女儿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与重新定位,重申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孙芳把对世界的仇恨化成对自我悲苦命运的屈服,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低头;而朱敏经由挣扎后获得了孩子的抚养权。同为母亲的身份使社会地位、生活背景相差甚大的她们联系在一起。这三位女性的所面临的不同困境都遵从现实且取材合理,因而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从女性视角出发为女性发声。

(二)女性的现实心理诉求

以孙芳为代表的底层农村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缺失话语权却依旧想为自己的生存争取一席之地。孙芳作为母亲为救孩子闯入红灯区,在程序化的现代医院,金钱缺失使她为孩子争不到一个床位。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她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无非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收获一份爱情,因此她“偷”走李捷之女,试图延续从珠珠那儿断裂开的现实母亲的身份,沉浮社会的日子里她对一位客人渐渐交付真心。李捷作为母亲身份的失职激发了孙芳的恨意萌芽。起初李捷认为夺回孩子抚养权足以证明母爱,当女儿连阿姨与妈妈都分不清时她仍不以为然,女儿失踪令她重新审视自我,连同自我与社会、家庭的关系。李捷作为现代职场女性的寻找自我之旅真正开始,她从冷漠走向悲悯,试图理解同为女性的孙芳与朱敏的现实困境,女儿获救之时她也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救赎以及交叉身份的矛盾和解。

猜你喜欢

形象塑造女性意识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