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之约 始于云端

2019-03-10肇晖

上海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徐汇远程医生

肇晖

2015年12月1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做主题演讲,他充分肯定了“网上医院”等互联网新生事物对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积极作用——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也是在这一天,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徐中心)正经历着医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上海市首家“云医院”正式上线。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一直是徐中心的优良传统。1934年,徐中心诞生于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从诞生之日起,医院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放慢过。从较早成为上海市干部保健定点医院,到国内领先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再到国内屈指可数的由二级医院组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这一项项令人惊艳的创新举动都曾在徐中心被成功实践。

这一次,在国家大力鼓励“互联网+”的浪潮下,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委派的周俭院长全力领导支持下,徐中心再次大胆创新成立了上海徐汇云医院(以下简称徐汇云医院)。经过3年的运营实践,截至2018年底,云医院已累计拥有注册用户13万人,为138万人次提供了健康医疗服务,用户覆盖全国12个省市,服务半径最远到达中越边境处的云南文山,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达 20 %。

云医院建设之“一把手工程”

2015年下半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均明确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这些文件明确地给出了“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方向,也让很多人开始真正认识并重视起互联网医疗。

政策出台不久,徐汇云医院便上线了。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徐汇云医院似乎是半年时间内腾空而出的政策“宠儿”。但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当朱福院长还是一名心内科医生的时候,他在一次偶然接触后,便开始对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医疗服务进行持续不断地探索。

2000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朱福见到了刘建一医生,看见他提着笔记本电脑,走村串户,把高血压病人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全部录入电脑,再针对每位病人,用简单且价廉的药物方案来治疗、管理和随访,并已累计服务3万多病人,不仅做好了高血压病人的管理,而且为病人节省了不少费用支出。

“在那个计算机还不是很普及的年代,刘医生的做法非常了不起,对我的触动很大”,朱福坦言。回到上海后,他便开始效仿着用计算机对高血压的诊治进行管理,并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合作,从设计高血压诊治的专家系统开始,开发了软件,并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资助下,让这个工作一直延续下去。2010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又尝试把诊治高血压的专家系统挂到了网上,建立起一种一端是医生、一端是病人,跨越时间空间,通过网络诊断、处理并管理高血压的诊疗模式。这也开创了上海做单病种互联网医疗的先河。

2014年,随着朱福到原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任副主任,他将这套系统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放大,不仅仅是高血压,很多慢性病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管理。并在吴阶平医学基金会重大项目的资助下,经过历时1年的升级改造,他们让平台功能模块更趋完善、更符合医疗需求与流程规范。

在此基础上,才有了随后正式上线的徐汇云医院。系统刚上线时,很多医生、病人还不太理解,也抱有很多质疑,系统运行时还常常出现一些差错。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动摇朱福的决心,作为医院的“一把手”,他亲力亲为,带领团队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地工作,不断开发新功能、融入新技术、寻找“BUG”、攻克技术壁垒,几乎每天都有进步、有惊喜。终于,通过医疗、管理、计算机通信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学科团队的不断磨合,到2016年平台运行已相对平稳,徐汇云医院患者端APP也正式上线。从PC端到移动端,患者在家中或途中,随时可以点击咨询专业医生,很多病人不由自主地感叹“真没想到,真方便!”

“虚”“实”一体 协同运营

自从“互联网+医疗”概念被提出,大批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这些企业或是以健康咨询的“轻问诊”模式提供服务,或是针对预约挂号、支付排队等就医流程提供便利,很少能够触及医疗业务的核心,也就很难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是制约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徐汇云医院从建立之初,便明確以医疗服务为切入点,“实体医院+虚拟医院”融为一体。徐汇云医院就设立于徐中心的门诊大厅,由徐中心的11位全职全科医生、5位健康管理师和2位技术客服为病患提供全日制服务;全院400余位医生、400余位护理人员,以及各医技科室组成强大的技术支撑力量,排班制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健康服务,1年365 d全天开诊,云急诊更是每天24 h无休息为老百姓服务。只要病人有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与医生视频对话。

徐汇云医院按功能区域划分为8个中心:远程医疗中心、远程慢性病管理中心、远程健康管理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远程心电监测监控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远程病理诊断中心、远程检验中心。8个中心不仅能满足各类患者的各种需求,而且医生之间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相互学习交流,教学相长,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为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级,2016年初徐汇区-中山医院医疗联合体正式签约启动,而且双方定下“紧密型结合”的合作基调。中山医院委派副院长周俭教授担任徐中心院长;徐中心所有职能科室,则由中山医院专家来担任顾问,临床科室由中山医院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全面“大输血”。并逐渐在此基础上,由“输血”变为“造血”,邀请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周平红教授、姚礼庆教授等大专家在徐中心设立工作站,领衔扎根二级医院,中山医院各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担任徐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每周固定时间前往徐中心教学查房,为医院带去新风。徐中心也会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前往中山医院进修,以保证两家医院趋于同质化管理。

通过徐中心与中山医院的通力紧密合作,在周俭院长的带领下,徐汇云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医疗实力充分释放。社区的病人在云医院上可方便找到医生“视频看病”,一二级医院解决不了的病例可在云首诊医生的帮助下转诊到云上级医生,病人通过“视频看专家”就可以获得医联体知名專家对其生化检验、心电、病理及影像报告的解读。各级医疗机构的检验报告在云端流转,实现“病人不动、信息流动”的便利效果。同时,基于线上的转诊,病人可以享受到线下看病的优惠政策,如优先住院、检查、手术,以及挂号费减免优惠等。数据显示,由云医院导入的大型检查、重症患者住院以及患者手术的数量逐月增加,同时二三级手术等疑难复杂手术比例更是明显提高,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使医护信心倍增,可谓数量、质量“双丰收”。

困惑伴随着机遇

自从“互联网+”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支持“互联网+医疗”,但在具体的执行上还缺少可操作的细则,甚至还与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有冲突。

比如,在“互联网+医疗”过程中,不论是慢性病的管理还是远程医疗,其终端必然连接一名医生,必然要涉及医生的执业行为。然而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这意味着我国医生不能在执业地点以外自由执业,不能在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向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再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订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注册成立互联网医疗机构或者移动医疗机构,显然不符合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因此,要推进“互联网+医疗”,必须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国家战略,从技术、标准、政策等诸多方面共同推进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全面对接,从准入资质、服务提供者、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信息安全、信息规范、支付体系等方面强化信息及医疗行业的协同监管,从而为“互联网+医疗”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采访最后,朱福向记者强调,互联网医疗的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如果不能保证安全,其它的工作都归于零。徐汇云医院在实践中也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医疗安全,关注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地控制风险。比如,云医院的座诊医生,都是要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优秀医生。“看病是一个人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简单看看报告就完成了,需要医生在向病人问诊的过程中,敏锐地捕捉到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这些能力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只有经历过临床上的摸盘滚打才能练就,”朱福解释,“而且相较于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上的视频交流往往信息传输效果还要打个折扣,所以没有较好鉴别能力的医生是不能胜任的。”

经过多年实践,徐汇云医院已经建立起细致的业务管理规范,而且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些规范与国家陆续出台的各种规范制度不谋而合,他们也为《上海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草案)的组织撰写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未来徐汇云医院会更多地考虑如何有助于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通过搭建网上医联体,让医疗服务走出医院围墙,让市民可通过云医院平台就近享受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诊疗服务。

猜你喜欢

徐汇远程医生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最美医生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下的高品质物业管理
——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管理特辑(一)
徐汇苑物业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实事特辑(二)
徐汇苑品质生活,至臻享受
社区—红 旗迎风扬,大梦同圆庆华诞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国庆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