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制创新研究

2019-03-08陈春蕙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30期
关键词:创新机制高职院校

陈春蕙

摘   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社会培训存在投入不足、机制落后、能力不强等问题。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应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树立引企入教的新理念,拓宽终身教育的路径,落实学历转换的政策性保障,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建立校企对接机制,稳步扩充招生人次计划;建立协同育人和评估诊改机制,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培训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c)-0203-02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迎来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从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职教方案。尤其是社会培训领域,作为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支柱,如何利用政策红利,突破现有瓶颈,促进产教融合,扩大社会需求,亟待广泛讨论与参与。

1  高职院校发展社会培训的瓶颈

长期以来,受高职界重教学科研轻社会服务的惯性影响及社会层面用人制度的限制,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面对社会不正视和院校不重视的双重处境,导致众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意愿不足、定位不准、发展滞后,也直接影响了社会层面职业技能培训的含金量。具体来说,主要问题有三方面:

(1)院校投入不足。受限于比普通高等院校低的生均拨款和越加严峻的招生形势,公办高职院校的收入普遍较普通高校低。在优先保障设备、师资、等教学条件投入的办学思路引导下,对于社会培训的投入相对偏少,体现在人员队伍不足,事业开展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等社会培训条件滞后,使高职院校发展社会培训面临较为薄弱的基础。

(2)培训机制落后。高职院校一方面无法与社会层面取得广泛结合,尤其无法找到校企合作、互相满足需要的结合点,另一方面在校内又将开展社会培训作为继续教育学院或社会培训中心一个部门的工作,在此影响下,本应承担社会培训主体责任的各二级院系不能有效发挥主观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凝聚全校力量共同发展社会培训的有效机制形成。

(3)项目能力不强。由社会培训部门牵头开展的各个项目,由于缺乏与企业需求的深度契合及与专业师资的深度配套,存在明显的项目等政府牵头、参与靠社会支持、进展要学校协调的情况,同时社会层面对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认可度不高、行为不规范、保障不健全的刻板印象,使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教育存在孤立与被动的状态,导致开展社会培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不明显。

2  产教融合对社会培训的新机遇

随着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日渐成为包括社会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主旋律。在此背景下,《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国家性政策相继为发展社会培训注入了“产教融合”的新特性:

(1)赋新理念:引企入教。面向企业的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主要面向。传统的该类培训由高职院校或其主管单位发起,企业作为参与方参与入内。在新形势新特性中,企业不仅是参与方,更是深度参与甚至主动牵动社会培训具体项目开展方向的新角色。这就要求,校企双方都须转变理念,利用好国家及省级的资金支持及税收减免等政策红利,共同合作开发有利于新产业、新岗位、新技能的社会培训教法、教材和教师队伍。

(2)拓宽路径:终身教育。传统的高职社会培训是以面向企业为主、面向社会为辅的两类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且社会层面主要面向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新形势新特性中,由政府牵头,职业院校为枢纽,行业、企业及社区组织等深度参与的社会培训,不仅是社会层面开展职业教育的主要窗口,还能面向企业在职在岗员工提供职业继续教育、面向大中小学学生提供社会教育、劳动教育,构成终身可接受职业教育的立体架构。

(3)提供保障:学历转换。在传统的社会培训模式中,制约高职院校开展终身职业教育的主要短板是,缺乏各阶段教育学历统一认证转换的保障体系。在新形势新特性中,通过实施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改革、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等改革,每位社会公民接受完成一阶段的职业(劳动)教育、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都可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认证,且这种认证可兑换为学分,为可持续地开展终身教育提供保障。

3  抓住新机遇,创新社会培训机制

在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培训背景下,高职院校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投入不足、机制落后、能力不强等问题配备了社会保障,但关键还需自主发力,通过机制创新牵引能力提升、持续发展。

(1)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应对社会层面的大趋势,高职院校需提高自身對开展社会培训的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方面加大经费的划拨力度,将开展社会培训作为学校社会服务的主要手段,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在根据院校办学实际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培训部门专项经费,并向各二级学院划拨专门的款项,为全员全程参与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建立以二级院系为主体全程参与培训工作、培训部门衔接服务的工作格局,利用专门划拨的经费,选拔教师建立兼职工作队伍,将培训工作考核纳入教学部门综合绩效考核,并定期配套开展学习调研培训,激励二级学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建立校企对接机制。利用产教融合赋予社会培训的新机遇,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组织的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社会组织的实际需要,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套餐”,如政府主要从稳就业的角度,着重需要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的社会培训,高职院校可利用“扩招100万”的政策契机,积极申报政府项目,配置“通识实践技能+基础职业素养”的培训套餐;对于企业培训在职在岗员工的需求,则可以针对企业所属产业特征,配置模块化技能+的培训套餐,向政府、企业进行广泛宣传,利用政府、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联合招生,实现稳定的社会培训招生人次计划。

(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一是成立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培训理事会,由学校,相关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工会、妇联、共青团、商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协商社会培训方向,共担责任风险,共享培训成果,形成教学的社会资源互通有无、共同推进社会培训的格局。二是与政府、企业等共同组建针对专项培养对象的订单培养班、校企合作班,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条件,政府、企业提供生源和经费,学校聘请政府、行业、企业的领导干部、高级经理人、技能大师作为兼职教师共同打造“金课”,通过协同课程管理、协同教学管理、共建师资团队,保障社会培训需求的高质量供给。

(4)建立评估诊改机制。一是建立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诊改平台,在一数一源、实时采集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提供人才培养预警预判和可视化诊断,为社会培训教学评估诊改提供重要依据;二是按照“五纵”(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横”(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的架构,着力构建纵横贯通、闭环运行的全要素网络化社会培训评估诊改机制;三是依托线上线下全时共进的教学诊改机制,进一步营造“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社会培训育人环境,营造现代质量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志奇,夏小霞.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8(44):9-11.

[2] 柯政彦.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现状与质量提升路径[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6):66-69.

[3] 胡小凤.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办学实践[J].江苏教育,2018(8):58-61.

猜你喜欢

创新机制高职院校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构建高校党管人才创新机制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区党建教育平台如何搭建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