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暑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3-08周梦园吴月花乐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周梦园 吴月 花乐

摘 要:暑期支教作为时间弹性较大的公益实践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随着“支教热”的升温,支教动机、支教时间、及课程设置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上海市高校的支教社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向支教团队、受支教地区家长与学生进行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一系列调研活动,总结出当下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暑期支教 支教夏令营

一、前言

2003年由国家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受到了众多高校学子的积极响应,随着支教活动在高校的开展,时间选择弹性较大的暑期支教更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和支持。本文所研究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是指经由大学社团组织选拔,非师范专业学生参与,于暑期到贫困偏远地区进行为期三周以内的公益教学活动。

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自开办以来,在受到广泛赞扬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广为流传的一篇文章《叔叔阿姨,请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批评了大学生支教动机的功利性,同时也指出了短期支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1];南方日报发文“不要让支教变味成扰民”[2]。为了提高支教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受支教地区,当下必须反思短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4个支教社团共11个分队为样本团队。面向支教团队学生、受教学生、受教学生家长、受教学校进行调查访谈。本次调查期间累计共获得有效问卷545份,其中大学生问卷181份,受教学生问卷281份,家长问卷83份。

二、大学生暑期支教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选拔标准不规范,培训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支教团队面试者的访谈发现,近几年来暑期支教从注重书本知识的文化课模式转变为偏重娱乐活动的夏令营模式。针对于夏令营的一些特色课程,多数团队在招新时更加注重热情、能吃苦等个人品质以及绘画、舞蹈等个人特长,反而忽略了志愿者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志愿者的个人品质不可能凭借几次面试能够定性,拥有个人特长也不意味着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夏令营模式目前的选拔标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无法进行规范,从而导致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

在对志愿者的调查中,大部分支教社团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培训。甚至有约33%的志愿者表示没有进行培训,只是简单介绍一些注意事项,支教课程都是一边学一边交。大部分社团都要求写教案,但部分志愿者表示由于时间紧教案都是上一天课写一天教案,后期团队也不会对教案进行检查和备份。以至于在支教过程中,有41.7%的志愿者表示感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47.2%的志愿者也表示自己课堂管理能力弱。通过选拔的志愿者本身就缺乏教育教学知识,而社团对此又缺乏指导和培训。团队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从教案准备情况就可见一斑,因此的短期支教课程呈现碎片化和随意化就不足为奇。

(二)支教时间短、经费不足

暑期短期支教的时间历来是其饱受诟病的最主要因素,调查的11个小队支教时间为7天、10天、2周、3周不等。58.3%的志愿者认为支教时间太短,致使他们无法给孩子们真正带来知识和学习经验,也无法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有92.59%的受支教者认为时间很短,对于志愿者的离去感到不舍。而部分家长则表示理解暑期短期支教,大学生利用放假时间来农村支教本就不易。不过,他们并不认为志愿者能给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提升,只是对于免费辅导表示欢迎。受支教学校的老师也认为短期支教对于教育现状不会带来太多改变,短期支教更大程度上是带孩子们进行课外活动。

支教時间短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本身有课业要完成,没有条件参加长期支教;另一方面是受制于经费,50%的志愿者表示经费不足是造成支教困难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暑期支教由高校主导,发放经费有限,志愿者需要自负路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其他的活动设备则由外联赞助,有些条件差的学校甚至还需要志愿者置办教学设备。因此,暑期支教单纯的时间延长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支教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暑期支教从最初的文化课模式转变为夏令营模式,支教的定位一直在变化之中。目前的夏令营模式很大程度上不是在“教”而是在“玩”。有67.9%的学生对艺术课和扩展活动等“玩耍课程”有着更大兴趣。校方则希望志愿者侧重辅导学生的弱势科目,监督学生完成暑假作业。然而夏令营支教模式能给学生们带来的课堂知识很少,即使是文化课也是以趣味形式进行教学。家长也希望志愿者能够辅导孩子暑假作业和文化课程,他们表示自己要忙农活,没时间监督孩子写作业。有些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有心无力。“玩”本身并无不妥之处,然而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和调研中受支教地家长和学校展现出的需求来看,农村教育更需要的是教学和知识。

志愿者也希望给孩子们带去知识。此外,他们的支教动机还包括增加自己实践经验、打开外面世界的窗口。虽然不排除某些人有功利动机,但也不能以偏概全,给所有志愿者扣上功利的帽子。志愿者虽然希望传递知识、让孩子们看见外面的世界,但他们对于支教目标的认知往往过于空泛,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支教地的实际情况——只有18.75%的志愿者表示对当地教育现状比较了解。因此,社团在课程设置上出现和当地实际脱节的情况,课程取决于志愿者能教什么而不是看受支教地需要什么。支教时间短不应成为忽视受教者需求的借口,陇上花开的满天星实践队就根据社会情况和当地地理环境设置了性教育以及防溺水课程。另外,有些支教所在地不是非常封闭,他们并不需要志愿者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四)支教缺乏持续性、效果有限

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老师能把支教课堂延续下去:一方面校方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背景下,三四线城市都主攻文化基础课,更不要说偏远的农村地区。在经济基础差的情况下,艺术课程只能是昙花一现地出现在支教课堂中。此外,志愿者参加支教活动的持续性也不高,往往只参加一次支教活动后就不再参加。支教结束后经常有联系的志愿者比例只有不到五分之一,余下的志愿者表示由于年龄和层次的差异,往往一段时间过去双方就没有太多话题。此外,80.5%的志愿者也表示,自己参加的支教活动从不固定学校。虽然支教社团希望能够固定一个或几个受教学校进行对口支教,但支教需要高校、受支教学校、支教所在地政府多方协调。受支教学校在接待志愿者时需要做很多准备,非常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彩云支南的宁夏分队就由于原定地点发生重大社会治安安全事故而不得不在出发3天前中止支教,使得团队的前期准备付诸东流。在紧急商议后,由团委老师联系新的支教地,在短短几天时间内重新准备。

和夏令营模式偏重娱乐性的特点相符,大部分学生认为志愿者为他们带来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只有8.64%的学生表示在支教中学到了文化知识。由于志愿者人数和学生人数限制而采用了拼班教学,35.8%的学生表示可以在支教活动中认识新朋友,觉得非常开心。和大部分志愿者带孩子看外面世界的预期不符的是,只有16.5%的学生觉得收获了新思想。另外,通过对志愿者的反馈信息来看,有部分家长表示志愿者让孩子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了。关于志愿者走后是否难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的问题,学校老师表示因为夏令营模式中志愿者主要注重艺术课和课外活动,对开学后的基础课程影响不大。暑期支教的活动周期短、持续性低,使得支教的质量不易提升、影响力不大,难以达到“为农村教育做贡献”的目标。调查中,很多志愿者也表示“他们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带给他们的”。

三、大学生暑期支教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完善相关培训

支教志愿者宁缺毋滥,否则一窝蜂式支教不但不能给支教地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浪费时间和金钱。应制定规范的选拔标准。一、在选拔志愿者之前组织评审团,由高校教师和有支教经验的优秀志愿者组成;二、针对志愿者所选择的支教科目,利用教师资格考试或其他专业课试题库制作试卷采取笔试形式测试志愿者的专业功底;三、笔试合格者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可以采取无生试讲的模式,考察志愿者的教学能力;艺体、摄影志愿者则可以免除笔试,直接面试。此外,要严格控制艺体、摄影等特殊类型志愿者比重,其人数不得超过普通授课志愿者人数。

在保证支教队伍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有必要落实相应的培训工作。应当改变以往社团开会形式的经验传授,由教师和优秀志愿者以授课的方式进行培训。首先,为所有志愿者详细介绍支教时的团队食宿等生活情况,并且讲授应对紧急状况的各种措施;其次,对于志愿者所要支教的课程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志愿者在支教前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及授课技巧;此外,在志愿者充分钻研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于支教前制定出完整教学计划完成备课;最后,由学校官方层面的主管部门对于支教团队的准备情况进行总体评估和检验,合格者方具备支教资格。

(二)保障支教时间,加大经费投入

大学生暑期支教囿于其自身性质,呈现出时间短的特征,很难予以延长到2个月以上。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暑期放假时间一般在2个月左右,支教时间达到2个月以上会影响大学生正常上课;另一方面,支教时间过短(如7天、10天)会导致支教效果不佳。不过,从目前的暑期支教实践来看,支教时间仍有一定延长空间。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和心理情况,制定暑期支教的最短期限标准——3周,3周以下的全部取缔。此外,为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自身课业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支教时间,在发放补贴和评奖评优时将支教时间纳入考核标准。

支教时间的延长需要经费的支持,志愿者的基本生活也需要经费的保障。经费投入仅依靠志愿者自筹和部分补贴对于支教来说有些捉襟见肘,增加经费需要开源节流:首先,高校应提高暑期支教的补贴标准,至少要涵盖志愿者的路费和食宿费;其次,联合各大公益组织建立支教奖励基金,在支教结束后进行评奖评优,根据评选的等级结果发放奖金;最后,为节省经费,志愿者应选择教学设备相对齐全的地点就近支教,一些交通困难和环境过于恶劣的地区则由政府和有充分准备的长期支教者负责。

(三)找准支教定位,完善课程设置

早先的文化课模式及当下的夏令营模式都各有优劣:文化课模式的课程与学校课程重复、对学生吸引力不高,然而可以帮住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夏令营模式的文艺类课程散乱,但生动有趣、深得孩子喜爱。暑期支教的新定位应当结合短期支教特性和农村教育现状,从上述两种模式中取长补短。可以采取专题课模式,即选取一些当下教育中需要但课本缺少的内容为主题,在一次具体支教活动中,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支教时间长短,选择几个不同专题讲授。此外,针对不同的薄弱科目,对学生编组后进行小组辅导和课本知识答疑。还应满足家长、学校和学生三方面需求,监督辅导学生的暑假作业。最后,每天可以抽出部分时间以供孩子们参加文艺娱乐类课程。

专题课模式的有序、深入開展,需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进一步设置和调整课程。首先,支教团队要对受支教地区的教育状况、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有详细的了解,以便对课程设置有大致方向;其次,应调查清楚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情况,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初步设置课程内容;最后,联系班主任,了解授课教师和参加暑期支教的学生对于具体课程设置的意见,对初步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做相应调整确定最终计划,尽快完成对志愿者的课程培训和课件准备。

(四)注重联系与反馈,提升支教效果

为了弥补暑期支教时间短的缺陷,要在各支教环节中加强高校支教团队与受支教地区的持续交流,提高支教质量。在支教前期的课程设置中寻求任课老师的意见,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内容,从而方便任课教师延续支教课程;支教中期,对于在学生管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时向教师请教处理方法,提高志愿者课堂掌控和管理能力;支教结束后,不提倡强制定量要求志愿者在支教后按时联系学生。但倡导志愿者为参与支教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反馈给当地教师,由当地老师记录并填写,方便后续的支教志愿者了解学生情况。此外,为有效控制教学质量,应当要求支教团队按规定准备教案并备份,以留校方和教育主管部门抽查。

针对“铁打的支教地区,流水的支教队伍”的现象,有必要建立高校与受支教学校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一则,高校方面要选择相对安全无政策障碍的地区,从而防止受支教地区出现社会重大治安事故导致支教中断、威胁志愿者安全的情况;二则,受支教学校应提供安全的住宿和授课环境,不能由于暑期就停止学校的安保和后勤工作。由此,尽管支教团队难以固定支教学校,但在高校和受支教学校的沟通合作下相对确定一些受支教学校,有利于支教团队快速了解支教学校相关情况、顺利开展支教活动。此外,应针对支教队员建立志愿者档案库,按照其参加支教的时间和次数积分并根据积分授予奖状,以此鼓励有经验的志愿者持续参加。

四、结语

暑期支教不应当为了支教而支教。支教本质在于服务,不应该成为被体验的对象;课堂从不是收获阅历和名利的秀场,也不应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验对象。志愿者和团队应当冷静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支教能力再做决定。我们也应当客观理性地评价暑期支教现象,一方面,不能根据极端个例,就认为所有志愿者都是为名为利,否认支教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应当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不顾实际状况宣称短期支教大力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至少在目前,暑期支教给乡村带来的影响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精简支教团队、提升支教质量势在必行。因而,高校、政府、受支教地区应当在物力、人力、财力的分配与调动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尽快建立对口支教平台,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融入暑期支教团队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教学,为开展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以便让短期支教能够真正高效地服务于农村。

参考文献

[1] 佚名.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J].教育观察,2013,2(16):4-6

[2] 赵新星,李博泓.不要让“支教”变味成“扰民”[N].南方日报A13版南方公益,2012-6-19.

[3]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2-06/19/content_7094903.htm

基金课题: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018年上海市级项目 “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暑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调查研究”(编号S2018090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