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文化馆“非遗”保护路径探析

2019-03-08刘敏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馆新媒体

摘 要:当前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使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从新媒体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中的新模式、提高城市文化服务水平、发挥出文化馆的功能和价值,是文化馆相关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 文化馆 “非遗” 保护路径

新媒体时代,人们逐渐养成了上网浏览信息或者用手机获取信息的习惯,这也意味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渠道越来越广。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各地文化馆应建立起“互联网+”思维,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去推广和保护传统文化,“非遗”保护亦是如此:通过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结合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来宣传“非遗”,可以促使文化馆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工作形成模式创新。

一、文化馆传统“非遗”宣传的缺陷与不足

(一)“非遗”宣传渠道狭窄

文化馆在传统宣传“非遗”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比较“物化”的方式来实现,比如说:非遗展演、非遗展厅、非遗基地等。很显然,这些“非遗”宣传渠道过于狭窄,在“非遗”形式和空间的展示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或者出于安全隐患的考虑限制参观人数,这种狭窄的宣传渠道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有两点:其一,限制了群众全方位了解“非遗”信息;其二,阻碍了更多民众参与和体验“非遗”文化。由此可见:文化馆传统“非遗”宣传渠道的狭窄性,是“非遗”保护工作无法在民众中展开大面积传播的薄弱环节。

(二)“非遗”宣传受众范围小

当前文化馆在宣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受众范围较小的现象,就能够参与文化馆所组织的“非遗”宣传活动的群体而言,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群体是“非遗”活动最主要受众群体。这一方面是因為近几年“‘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影响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年群体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非遗”活动。这种“非遗”宣传受众范围小的现状久而久之便会影响“非遗”保护的效率,因为老年群体在吸收和传承“非遗”文化方面毕竟存在着精力方面的局限性,而青少年群体则要以学习为主,不能花更多时间在传承“非遗”上。因此,各地文化馆都需尽快扩大“非遗”宣传的受众范围,让既有精力又有能力的青壮年群体,可以便捷接触和感受到“非遗”文化内容,继而自觉传承之。

(三)“非遗”宣传内容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需求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当前许多文化馆在“非遗”宣传的过程中,却总是以“老几样”的宣传方式去宣传非遗,如:文艺演出、实物展览、纸质阅读等,这些宣传模式,由于其模式的局限性,在内容上无一不呈现出单一之感,难以在宣传内容上取得创新和有效的持续性效果,这种宣传内容较单一的现状,无疑会影响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无法让所宣传的“非遗”内容发挥出应有的文化功能。

二、新媒体视阈下文化馆“非遗”宣传的模式建议

(一)通过官网平台传播和宣传

文化馆通过互联网平台来传播和宣传“非遗”文化,需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建设:其一是“非遗”数据库建设;其二是官网页面展示设计,如此才可以实现“非遗”文化“资源存储”、“资源展示”,以及“资源传播”方面的功能。因此,文化馆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和宣传“非遗”应该做到:

1.加强“非遗”文化数据化储存工作建设,在官网界面中,设计好“非遗”信息搜索的导航模块,使用户们可以根据网站中所设计好的各种数据接口,快速搜索、导出想要了解的“非遗”内容;

2.在“非遗”发布和展示内容方面,要涵盖“非遗”介绍、“非遗”动态、“非遗”艺术特色、“非遗”传承风采、在线视听、展出图文、互动交流等模块。

3.加强文化馆官网中“非遗”板块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设置,有互联网分享意识,在页面醒目位置设置好各类“分享链接”,从而方便民众们将“非遗”信息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分享出去。

(二)通过自媒体公众平台传播和宣传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在使用自媒体平台,人人都是信息的阅读者和传播者,通过自媒体公众平台来传播和宣传,是“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化馆通过自媒体公众平台传播和宣传“非遗”应该做到:

1.通过建设微博官方账号来保护“非遗”。为此,文化馆要策划好微博平台管理部分和负责人员,以高品质的微博吸引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定期向“粉丝们”推出与“非遗”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转发有奖、评论有奖等活动,使微博成为文化馆对外宣传和传播“非遗”的重要平台。

2.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号来保护“非遗”,打造好“非遗”公众号管理团队,设置好公众号中“非遗”栏目,增加“非遗”文化介绍、展示和欣赏方面的内容,吸引民众自愿将公众号所推送的“非遗”文章转发至朋友圈宣传。

3.重视“抖音”、“快手”、“秒拍”等新兴短视频自媒体公众平台在“非遗”传播和宣传的影响力,定期推出精心拍摄过的“非遗”短视频,让青少年群体可以有更多途径去接触和关注“非遗”文化。

(三)通过移动终端平台传播和宣传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7月,我国利用移动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了12.5亿户。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数据,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如果可以建立在互联网上,通过移动网络平台去传播和宣传,必将收获很大保护效益。因此,文化馆通过移动终端平台传播和宣传“非遗”应该做到:

1.文化馆根据移动终端平台中屏幕的尺寸和使用环境,推出以图片展示、音频视频欣赏为主的“非遗”内容,而非大量的文字阅读内容。

2.考虑到现代人在使用移动终端平台的时候,大多数具有“爱分享”的心理,文化馆在移动终端平台推出“非遗”保护内容的时候,要在平台上制作好“分享”模块,从而让用户们可以快速、便捷的将“非遗”内容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间等平台中去。

3.在移动终端平台推出“非遗”内容时,文化馆还要注意加入“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模块,从而做到随时在线解答民众疑问,增强文化馆与民众、民众与民众之间针对“非遗”的交流频率。

参考文献

[1] 曹晶.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文化馆新媒体服务探析[J]. 艺术科技,2015,28(10):91+178.

[2] 魏榕瑛. 文化馆新媒体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 大众文艺,2016(21):13.

[3] 张超秦. 文化馆运用新媒体服务的探索与实践[A]. 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二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2.

作者简介:刘敏,1983年8月生,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100071),中级职称。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馆新媒体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