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安多农区的“冰供”习俗

2019-03-08叶忠措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习俗

摘 要:夏多地区的居民由安多农区不同地区的人口组成,这就使夏多成为各种风俗习惯的交融处,独具特色。而“冰供”就是夏多地区众多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当中的一个,所谓的“冰供”就是将冰块作为供物供奉给诸佛、菩萨的一个宗教习俗。本文将以安多农区为例,来浅析“冰供”习俗的来源、形成因素、仪式、现状及宗教内涵。

关键词:冰供 安多农区 习俗

第一节 “冰供”习俗的来源

“冰供”是安多农区特有的一种供奉形势,它来源于佛教水供仪式,是水供仪式的一个类型。水供就是在七供碗中倒入清水用于供奉诸佛及菩萨,供品除了有水,还有鲜花、香、灯、涂香和朵玛[1]。就如佛教是从印度传入藏地一样,水供仪式也来源于印度。在古印度,人们会在七只容器当中放置七种物品用以迎候贵客临门,“第一只供碗中盛着洁净的饮用水和漱口水。第二只碗中是濯(zhuó)脚水,因为在印度的传统习俗中,人们要洗净双足,赤脚跨过门槛。第三只供碗盛满鲜花,代表印度的一种习俗,即:向男嘉宾敬献项圈或花环,向女嘉宾敬献作为头饰的小花环。第四只供碗内有一炷香,用以吸引众神和乾闼婆并使它们感到令人愉悦的气味。第五只供碗中有一盏油灯或酥油灯,代表智慧顿悟之光。第六只供碗内盛有玫瑰水或香料水,能使人面部和胸部感到舒适。第七只供碗盛着献给嘉宾的美味佳肴。”[2] 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七种供品习俗也传入了藏区。在这七种供品中,两水之供在藏区尤为盛行,发展到现代几乎每家每户每天都会举行水供仪式。

“冰供”作为水供的一个种类,却并不直接来源于印度,它是水供仪式在藏区的一个转变或是升华。印度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除北方少部分地区外大多气候炎热,且在古时,其文化和经济中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因此在其特有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无法出现“冰供”习俗。而藏区地处独特的高山气候区,大体上气候寒冷,有很多四季不会融化的雪山,在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藏民族独特的游牧文化,这样的气候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冰供”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安多农区的先民在水供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冰供”。在藏区,每家每户都会在清晨背着“水桶”[ 木制的水桶,圆口,平底,两边连着绳带,用以背水桶。]清泉或河流打水,用以供奉诸神,而到了冬季,藏区所有河流都会结冰,人们需要凿冰打水,久而久之,人们便直接选择用冰供奉诸神,既方便了自己,又能供奉神灵。“冰供”习俗既源于安多农区,也盛行于安多农区。到目前为止,“冰供”习俗在安多农区传承完好,也有些许变化。

第二节 “冰供”习俗的仪式

“冰供”习俗有其独特的气候要求,只能在冬天进行,而安多农区的“冰供”习俗有其特定的供奉日期---除夕。人们选择在这一天供奉诸神、菩萨和神灵,一是借着新年的喜庆表达自己对诸佛、菩萨的敬畏之心,二是和本着对新的开始的憧憬,祈祷諸佛、菩萨庇佑,人无疾苦、蓄无死伤,众生离苦得乐。在腊月三十下午,人们会驾着马车(现在为汽车)去附近的河流铲冰。没开始之前的“选址”是最重要的,一般会由富有经验的老者或中年男子[ 这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因为铲冰是个力气活,除无男丁的家庭外,大多由男人负责。]选择,因为要选在一个冰源充足、硬度适中又无污垢杂质的地方,冰体太松则铲不了大冰块,有污垢杂质则不能供奉给诸佛、菩萨。铲冰时,冰块要大小适中,块状为最佳,一般男子负责铲冰,小孩负责装袋。运回家后,要把冰袋放在既阴凉又干净的地方,待把家里里里外外清扫干净、摆好“宴席”[3]后,便开始供奉。安多农区的房屋为适应其特有的秋季暴风气候和夏季炎热气候,所有的房屋都有很高的土墙,土墙在地面部分大约有一米,网上逐渐递减,到顶端也能容纳一人在顶面行走,土墙越高它的地面部分的面积越宽,在此高土墙外侧又有一个小土墙围着,相当于自家的院子。供奉时,就要把供奉的冰块隔着一定的距离摆放在土墙上,摆放者会闭口止语,现代人大多会戴口罩,防止自己的气和唾液亵渎了供奉给诸佛、菩萨的供物。摆放时要心禅:表达自己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等的礼敬而无有遗余;用此净水来供养所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诸佛法界诸佛;忏悔由于贪嗔痴三毒之因造下的无数恶业;对众生所作功德和善行感到欣喜;劝请诸佛菩萨悲悯我等一切众生转于无上妙法轮;哀求劝请在未来的尘数劫中请佛长久住世,利益一切有情众生。人们还会本着众生平等之心,在自家的猪圈、羊圈上摆放冰块。冰块放置完后,会任由其在自然中融化,惠及过往蝼蚁、牲畜、鸟兽,恩泽众生。

直至现代,冰供依旧在安多农区占有其特定的位置,深受人们的重视。所有旧的习俗大都被传承了下来,并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一些发展、演变。现代社会中,“冰供”仪式的大致流程没有改变,但人们对琐碎的细节却不够重视。以前,人们对冰块质的要求很高,力求做到最好,而现代人由于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对细微的要求没有足够的耐心,行事比前人马虎,对质的要求下降,有些人家里甚至开始用塑料容器盛水来取代“冰供”,因为容器中的水也会结冰。此外,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安多农区的河流结冰状况不大理想,而且融化的很早,出现了冰源紧张的情况。“冰供”到了现代,又有了一个引申的意义,用有无放置“冰供”来表现这一家在即将要过去的一年里有无丧事发生。安多农区有一个“迎新年”的习俗,村里所有的小孩会在除夕挨家挨户地去“迎新年”,还会去附近的寺院,这时,他们会根据一户人家有没有放置“冰供”而决定去不去这家“迎新年”。因为对于有丧事发生的人家会选择不过新年或自家人简单低调地过一下,这时“冰供”习俗则助他们免受懵懂小孩的打扰,既利于有丧事的人家,又方便了小孩子们的“迎新年”活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第三节 “冰供”的形成原因

“冰供”唯独形成于安多农区,既有其普遍因素也有特殊因素。 1.气候因素; 在藏区独特的高山气候下,大多说的河流会在冬季结冰,这就提供了“冰供”所需的用之不尽的冰源。2.环境因素;安多农区的房屋为适应其特有的秋季暴风气候和夏季炎热气候,所有的房屋都有很高的土墙,土墙在地面部分大约有一米,网上逐渐递减,到顶端也能容纳一人在顶面行走,土墙越高它的地面部分的面积越宽,在此高土墙外侧又有一个小土墙围着,相当于自家的院子。这提供了“冰供”所需的供台,如果是在牧区,便无法将冰块立于帐篷之上。而且土墙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既防止供物被人或蓄踩于脚下而被亵渎,又显得庄严神圣。3.人文因素;藏族人作为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理念已深入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加之安多有拉卜楞寺、塔尔寺、隆务寺等大寺和数不尽的小寺的影响下,人们对佛教的理解与领悟已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人们在对水供的理解与领悟中衍生出了“冰供”,这是“冰供”得以产生的必要因素。

第四节 结语

“冰供”是水供的一种。安多农区的先民为适应自己所在地的气候与环境,在水供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冰供”。“冰供”就是安多农区的人们在腊月三十下午,在自家土墙上摆放冰块作为献给诸佛、菩萨的供物。直至现代,冰供依旧在安多农区占有其特定的位置,深受人们的重视。所有旧的习俗大都被传承了下来,并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了一些发展、演变。毋庸置疑,“冰供”仪式维多出现在安多农区是有原因的,在藏区独特的高山气候下多数河流会在冬季结冰。加之安多农区的房屋为适应其特有的秋季暴风气候和夏季炎热气候,所有的房屋都有很高的土墙围着,这为“冰供”提供了供台人们不再一味重复前辈的仪轨,而是为了适应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在水供的基础上延伸出了一个“冰供”。“冰供”不仅传承了水供的众生平等、因果报应、追求来世安乐的佛教普遍的内涵,还表现出了人们对教义的真正理解,人们不再因循守旧,局限于所闻所见,一味地重复前辈的仪式仪轨,而是本着对内容的真正理解延伸出了“冰供”,因为不管是供碗还是供品,都不会因其材质或供品的珍贵而多些功德,或因为其材质或供品的普遍而少些功德。按自己力所能及供奉,因为对于要供奉的供物,追求的不是量的多少、类的多样,而是质的干净。

注 释

[1] 由青稞面即糌粑、染料和酥油制成,形状为锥状,通常为红色和白色。

[2] [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04 p61

[3] 木制的水桶,圆口,平底,两边连着绳带,用以背水桶。

[4] 这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意思,因为铲冰是个力气活,除无男丁的家庭外,大多由男人负责。

[5] 在藏区,过年时人们会在桌上摆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饭菜不包括在里面,在正月十五后才会撤下。

参考文献

[1] 诺布旺典.《唐卡中的法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04.

[2] [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04.

[3] 科才.慈智木编篡.《雪域十明精粹大全》第十卷—密宗道次修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4] 中國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研究室整理.《萨迦颂词》[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11.

[5]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研究室整理.《觉囊颂词》[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11.

[6] 洛桑开珠.《藏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08.

作者简介:叶忠措,女,硕士,藏学专业,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习俗
觥筹交错:酒觥传入与罚觥习俗
春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