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

2019-03-08董岩滨

西部论丛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政治

董岩滨

摘 要: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为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服务,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制约,当然教育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本文将利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来重点探讨教育发展中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教育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学技术 生产力 上层建筑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存在即政治和经济,是社会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变革了世界的哲学历史,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完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指导教育的发展?下面将一一论述。

一 社会存在制约教育的发展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学校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产生的剩余产品的数量和剩余时间的多少。另一方面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总量、类型和结构,他们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和体系结构。

纵观整个社会的教育史,生产力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一致的。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达到初等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到达中等教育;20世纪中期以后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宇宙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达到高等教育水平;第四次工业革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2: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要求就业者接受不同性质的教育,进而会引起各级各类教育比例关系和其中教学内容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过去比较重视复制,现在注重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实践在发展,认识也需要不断深,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为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服务,教育的领导权受制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即国家,国家通过以下途径控制教育的领导权:通过组织某种政府机构实现对教育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控制;通过任免教育机构领导者实现对教育的领导;通过颁布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实现对教育领导;通过对师资和教育经费的配置,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对教育的领导。

2: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实现教育目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即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等,这也是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并制约着观念上层建筑的体现。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进而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的人,自然传授不同思想道德的内容。

(三)文化(观念上层建筑)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的的确立。教学内容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受文化的影响颇深。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我国教育和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样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例如封建社会的中国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人才培养必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其教育目的是“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新中国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其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教育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一)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与劳动者的创造劳动结合起来,才能把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接受相应的教育,可以使人掌握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把人变成社会需要的劳动,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高等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是进行科学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源泉。以前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所掌握,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生产经验,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为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服务,首先,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和合格公民实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实现教育服务于政治经济的目的。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提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反映了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倡导核心价值观念,例如学校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学校聚集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教师和学生的言行,发表的演讲和文章会形成某種舆论思想,借以影响群众,从而反作用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例如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就是利用教育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中国共产党利用教育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改变政治上层建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改变经济基础,最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对文化(观念上层建筑)的影响

1:从时间角度讲,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通过人的传承来实现文化的传递,教育必选按照政治经济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育内容,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目的。教育将教育内容的文化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从而实现了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2:从空间角度讲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提出过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主要途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访,如互派留学生,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另一方面,教育过程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丰富和发展。

三 教育相对于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情况是进步的教育可以预见和推测未来,指导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落后的教育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外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会出现这种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在某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但是,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完全可以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因为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继承性,这种情况表现在,在人类历史上当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被消灭之后,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思想观念并没有消失。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例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要求我们一方面认识到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巨大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的办学规律。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都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和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产生的。特别是人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教学原则,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不会因为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而是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岳华亭:政治理论辅导讲义.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3] 孙熙国:生活与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平: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 郭齐家: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政治
来不及生产力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办公室政治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