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篷船的历史变迁与江南水乡的经济发展史

2019-03-08方子霖

祖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史产业需求

方子霖

摘要:研究并实地考察乌篷船在历史上的三次重大变迁,探析其折射出的绍兴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变迁,提出继承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关键词:变迁 经济史 产业 需求 必然

2018年5月7日-9日,笔者所在中学开展绍兴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乌篷船作为“绍兴三乌”之一,是水乡文化的标志。笔者选取这一文化产物为考察对象,展现其历史变迁,并进一步分析其折射出的经济发展史及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如何继承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建议。

一、研究过程

出发前查阅《绍兴市志》及与绍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学作品等大量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规划路线。

在越期间走访东湖、仓桥直街至酒务桥一带老城区,实地采访船夫等。

回校后整理笔记,完成研究性课题报告。其后研习《中国经济史》课程并访谈经济界专业人士,完成学术论文。

乌篷船是江南水乡常见的内河运输工具,因外观上的竹篷被漆黑色得名。作为“绍兴三乌”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既是水乡文化的代表物,也是江南水乡经济变迁的见证之一。

二、乌篷船的三次主要变迁

(一)早期(从春秋到隋唐五代)的乌篷船——捕鱼用具

乌篷船的起源年份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正是绍兴的造船史掀开了整部绍兴经济史。余姚河姆渡遗址属古绍兴府,其出土的船用木桨表明7000年前越人即以船为水运工具。春秋战国周成王时《周书》有“於越献舟”;越王句践兴兵伐吴,有“戈船三百艘”(《越绝书》卷八),说明当时越人大批造船,用于军事和进贡物品。这些可以称为乌篷船的前身。

乌篷船是“绍兴船”的一种。唐初诗人贾岛在其创作的唐诗中提到过这种船,由此推断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已使用乌篷船。虽然当时不被称作“乌篷船”,但木质构造及用脚划船的方式与今天相似。当年的乌篷船与今天最大区别在于外形,当时的乌篷船比今天的略大,尤其是乌篷更大。究其原因,绍兴属于长江以南的宁绍平原,地势低平,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年降水量大。当时人们为了方便出行和捕鱼,便制造出这种轻便快捷的小船。小的只能容纳一人,大的不过二三人。人们为了便于捕捞,饮食起居都在船内。乌篷较大,无论船身大小渔人都能平躺在船内。此外捕鱼要求轻便快捷,不便于用橹来划桨,而手划桨又费力,人们设计出了用脚划船.将乌篷船停在捕鱼点,船夫去船尾捕鱼.随后上船用脚划桨到港口卖鱼,天黑回舱休息.这就是当年绍兴渔夫的生活.

结合经济历史分析,隋唐五代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也是长江以南的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越北方的重要时期。东晋南渡客观上是中原地区的原住民南迁,不仅补充了南方曾经缺少的劳动力,更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带到南方。淝水之战遏制了北方羯族和氐族两个异民族的南下,使南方一直处于相对安定的环境,也使经济发展有和平安定的有利条件。与此相对,北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后持续多年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末已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剑桥中国史》中提到8世纪初的唐朝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这其中应有半數以上归功于南方长江流域的经济贡献。

(二)后期的(宋元明清到近代民国)乌篷船——交通工具

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客观上使江南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超过北方,南方出现数个经济中心。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绍兴的经济产业不断升级,新技术带动造船、丝织、水利等行业发展,产业结构由单纯的农业渔业走向了工商业。明清时期从商品生产到贸易甚至贸易衍生的金融业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民国的乌篷船比早期的捕鱼用船更为高大,并被逐渐开发出新的功能。为便于采光全船在乌篷中装上玻璃窗。篷也不止一片,多少视船的长度而定。篷的夹缝中镶嵌一块透明薄片,既美观又耐用,被称为明瓦船。而根据薄片即明瓦数又分“三明瓦”“四明瓦”等。这种设计扩大了船内体积,使其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如果安放桌子还能棋牌娱乐。这些侧面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关注生活品质。部分富人将其改造为私人交通工具。外形上用以划船的船头被抬高一节,搁上一盅黄酒或一碟茴香豆;一边行船一边品酒,颇有几分闲情雅致。官吏富商乘着私家大船出门做客,多少有些炫富的味道。因船的体量增大导致无法再脚踏前进,于是被装上了橹,摇橹航行。鲁迅《社戏》一文中提到:“迅哥儿可以坐这航船一起去”,还写到了孩子们摇橹。此处的航船指的就是这种明瓦船。周作人的《乌篷船》中也有“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的描述。

(三)现代(解放后至今)乌篷船——文化旅游地标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绍兴乌篷船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前的绍兴无论哪个时代,最初用于捕鱼的小型船占很大比例。据船夫介绍即使在几十年前也还有不少带着灶头,衣食住行都在船上的渔夫.现在这类乌篷船已几乎绝迹。当年华丽的乌篷大船,因受限于手摇橹速度太慢也被完全电动的摆渡船替代。

实地考察中笔者发现河道边住户门前的台阶过去用来停泊船只,如今大部分被封堵。经询问船夫后证实目前在用的乌篷船越来越少。仓桥直街一带即使是未被封死的台阶,也不再有乌篷船出入。

随着产业升级,相比于运输业与渔业,乌篷船在旅游业显然具备更高的经济价值。乌篷船被作为旅游用船后,当初的乌篷再无作用而被越做越小,原来可有可无的装饰如船尾的木雕得到了保留,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美学价值。过去被忽略的水乡风景被重视起来成为景点,仅绍兴市区就已有南线和北线两条观光路线。电动摆渡船被重新设计,伴随着古色古香的装饰,行驶起来富有美感。据《浙江新闻》2018年6月20日报道,绍兴全市共有游览乌篷船306艘、船员200人。在几个重要的景区,年接待游客逾50万人次。除了绍兴非遗博物馆设立的船模馆,东湖风景区还成立了乌篷船制造基地、驾船技能实训基地,每年举办乌篷船风情节等。这座城市意识到乌篷船在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中的巨大价值,将乌篷船与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供无数游客切身体味其艺术价值。

三、结论与建议

本次考察通过绍兴乌篷船从古至今的变迁,分析经济及社会发展史,总结如下:

(一)变迁的本质是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乌篷船从最初仅用于捕鱼的小船,到人性化的交通工具再到今天的旅游文化标志,其本质上是随着时代发展主要矛盾改变后事物随之变化的必然结果。

乌篷船的历史变迁与绍兴的经济发展史切切相关,反映产业结构从最初的渔业到交通运输业最后到文化旅游业,符合经济学中发展带来产业升级的经济规律。

《社戏》中的场景出现在眼前时,笔者除了感怀更为能有这样的契机跨学科梳理包括经济史、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类知识而高兴。

(二)变迁揭示人们需求的提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

今天的乌篷船是产业升级的产物,也是人们需求提高的产物。人们的欲望从小船捕鱼的生存需求,到坐大船拥有大船满足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最终成为欣赏美景,享受文化体验的精神需求。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也侧面证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三)如何更好地保护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实中人们常感慨时光不再,传统文化不再,如何保护并发扬传统文化是重要的课题。笔者以为包括乌篷船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和参观游览,建议可以在游船上结合绍兴地方特色的戏曲、民间文学、传统手工等其他非遗表演,融合绍兴的古桥等水乡风情,形成完整的绍兴地方特色文化载体。

不只是目前的306艘乌篷船,希望呼吁绍兴普通市民“从我做起”,每人学习一门非遗手艺,提高整座城市的文化素养。

因为传承和弘扬才是这些古文化最好的归宿,期盼乌篷船早日成为古城绍兴的名片!

参考文献:

[1]《绍兴市志》卷6第二章水路交通http://www.sx.gov.cn/col/col1462630/index.html.中国绍兴,1997.4

[2]王玉茹.《中国经济史》[M].ISBN:9787040225051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3]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M].ISBN:9787010085067.人民出版社,2010.5

[4]鲁迅.《社戏》(《鲁迅全集》[M]第一卷).ISBN:9787547711101.北京日报出版社,2014.5

[5]周作人.《乌篷船》(《周作人散文选集》[M]).ISBN:9787530653593.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6

[6]丁卫国.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西方经济学原理》[M]).ISBN:9787543214620.格致出版社,2008.6

[7]費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M]).ISBN 75004056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

[8]金汉青,熊小芳.为安全再添砝码,绍兴首批次乌篷船证书完成发放[N].浙江新闻,2018-06-20.

(作者单位:上海市位育中学)

猜你喜欢

经济史产业需求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201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