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工学交替的实践研究

2019-03-07杨保华李俊玲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杨保华 李俊玲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中的实践环节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存在脱节的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发要求。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以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的实践环节为例,通过培养主体、培养环节,育人评价三个方面,来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工学交替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5-0114-02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把德育融入包括实践教育的各环节及领域。在教育部刚刚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也指出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了思想政治课堂这个主阵地外,也包含了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等等。其中,工学交替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优点,被称为目前高职院校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工学交替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了社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及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工学交替中,高职学生完成“准员工”向“员工”身份转变的重要环节,是真实职业情景下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综合性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实际知识应用能力,而在工学交替阶段,高职大学生工作的难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工学交替实践工作,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提升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完成工学交替实践环节的育人工作。

在目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背景下,从“课程思政”视角下对高职工学交替实践课程进行研究,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及意义。

1 目前工学交替期间,“三全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分散面广,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主要在校外企业,受到企业规模,经营现状等情况的限制,各个企业接受工学交替的学生规模差异较大,这些都将导致工学交替具有管理難度大、分散面广的特点。学校受到师资力量和交通等环境的制约,难以有效实施紧密跟踪,实现全面育人的功能。工学交替企业只是签订实践协议,对学生约束力不够,其对学生开展的育人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很难奏效。

1.2准备不足,工学交替中的心态未调整

工学交替前期的充分准备很重要,其准备仓促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工学交替生对工程实践单位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学生很少主动去了解相关单位的情况,没有具体了解实践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背景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面对数量繁杂的企业机构,对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前的培训难以应对实际的复杂情况。

这些问题就导致“准员工”高职毕业生仍自我定位于学生,面对崭新的企业环境,工作中的差错,与企业人员上下交流不畅,挫败感和没有归属感将不可避免;面对难以适应的企业刚性管理方式,易出现消极怠工的消极情绪;一些工学交替学生的岗位在生产一线、销售岗位及技术派出现场等简单重复技能岗位,无法快速认知自我价值,易出现丧失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

1.3易受影响,缺乏党组织教育

一方面,由于党团组织在一些企业单位不够完善,这将导致高职工学交替生及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学生党员无法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另一方面,高职工学交替生初次进入社会,没有能力妥善处理比校内要多而复杂的人、事及问题,这些都导致高职工学交替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及突发事件概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面对拉关系、金钱至上、论资排辈及不良客户关系等乱象,这些都对高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 构建校企培养双主体,实现全程育人

2.1精心选择校企合作单位

实行工学交替企业门槛准入制和考核机制,通过项目合作、协会推荐、订单班培养、冠名专业社团等方式进行筛选和长效稳定合作,达到提高实践质量和学生的安全稳定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规避那些把工学交替生看作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2.2创新考核制度

修订适应各个专业的基地标准、工学交替生考核办法的同时,引入“课程思政”考核内容,积极与相关主体签订三方协议,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列入三方协议之中,明确企业主体对学生实践的考核内容,在源头上实现“全程”教育不脱节,消除工学交替生安全与稳定方面的隐患。

3 融合“课程思政”,创新落实环节

3.1提前布局,培育工匠精神

首先,在高职学生前期专业的学习中,将“课程思政”与各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及学生需求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热爱以及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其次,结合《职业规划课》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企业、我国企业在全世界的相关行业的地位与贡献,拓展职业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提高求职能力。

再次,专业社团开设“我身边的职业达人”主题活动,让高职学生及早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和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交流,感受“高校菜鸟”转变为“职业达人”的奋斗历程,为高职学生立自信、树榜样、奠匠心。

最后,理顺高职学生工学交替中的实践与待遇的关系,正确看待工作待遇和职业生涯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知工学交替单位和岗位。

3.2正确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工学交替中的全程育人

首先,强化企业导师的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融入渗透职业素养,补全“全程教育”的企业一环。高职工学交替生的带教师傅(导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还应该包括工作中的以身示范,遵循行企规范,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融入专利申请、5S管理标准、标书撰写等企业要素,及“安全、质量、规范”等职业素养要素两方面。在完成专业技能培育的同时实现对职业理念、职业目标、职业行为习惯、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课程思政内容。

其次,专业教师带队,各级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沟通企业实践情况,为工学交替生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和心理疏通。

再次,实现“互联网+”的工学交替,实现线上线下指导模式。针对工学交替单位分布地域广、岗位变换快、外派时间多等特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部尝试在学校工学交替管理平台之外,积极开展带有“课程思政”的移动式企业实践指导模式,通过微信群(党支部群、团群、寝室群、班级群、年级群、社团群、公司群)、学习强国APP、学院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复合指导模式,引导学生在网上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指导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工作。

最后,依凭心理疏导站,引入挫折案例,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针对学生在工学交替之初的“心理不适应”、“工资兴奋”及最后的“工作厌烦”三种现象,以及如“冲突、生病、回家、外出”等个别危机等采取全程监控和跟踪,实现预防为主。

例如,工学交替初期,由专业带队教师、专业社团指导小组等形式,采用党员谈心、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了解问题,引入克服挫折榜样和案例,积极疏导情绪及压力的宣泄,帮助工学交替生完成调整心态、职业角色转换、提升抗挫能力、进入职业状态。

3.3创新工学交替阶段性总结表彰,引入校级小工匠称号

创新工学交替后总结表彰工作,对于在新的考评标准下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比如机电学院“焊接专业小工匠”称号、企业技能奖、优秀企业实践生等,用于树立榜样,激励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融通。

4 创新管理体系,实现育人评价

4.1三级管理体系,为全程育人提供立体保障

首先由校企“双主体”部门负责人组成工学交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制度考核制度的制订运行;其次,组建专业工学交替工作组,成员包括带队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企业导师、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负责贯彻工学交替专业指导和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环节;再次,组建自主管理小组,由同一工学交替的实践单位学生组成,在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

4.2全程育人中的校企双主体的评价机制

校企双主体共同构筑工学交替生共管体系,实现工学交替工作中的全程育人。组建“三导师制”小组,包括校内教师作为专业导师、学生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和带教师傅作为企业导师,实现对高职工学交替生的双重指导和管理。学生工学交替成绩则包括了专业技能成绩和职业素养成绩组成,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

5 结束语

工学交替是校企合作以及高职学校了解行业企业和客户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质量不可替代的培养方式。在此培养过程中,补全“全程育人”中的企业主体育人的环节,在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课程思政要素。在新时代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将工学交替实践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改革,促进全程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

[2]武春岭,李贺华,鲁先志.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80-82.

[3]杨伟.新入职员工跟进式职业成长导师管理模式浅析——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2017年新入职大学毕业生职业成长管理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8(4).

[4]杨林.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风,2019(19):6-64.

[5]李俊玲,杨保华.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设计与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9,18(2):80-83.

【通联编辑:谢媛媛】

收稿日期:2019-10-19

基金项目: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协同育人机制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KCSZ-09);江苏省2019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项目编号:ZYB355)

作者简介:杨保华(1977-),男,安徽淮北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