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2019-03-07葛恒五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实验

摘 要:物理学科由于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实验;核心素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掀起了研究“核心素养”的浪潮,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教育部于2014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将核心素养落实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呢?基于目前的新课程理念和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 重视物理概念的建构或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根本属性、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基于事实证据基础进行科学推理,从而提出独特的、富于创造性观点的能力与品质。而初中学生由于此前的学习中缺少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总结,因而缺少这方面的能力,在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表现出“三脱离”——脱离客观事物,死背物理概念和公式;脱离具体过程,搞不清知识来源和适用条件,生搬硬套物理公式;脱离知识的结构体系,获取的知识碎片化,无法相互联系,灵活运用。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套路”,创设真实情景,利用问题引领,将学生带入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例如,在“磁感线”这一概念的建立,一般都是老师先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给出下面的模型和定义。但学生很难理解引入磁感线有什么作用?以及为什么要建立磁感线这个模型?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点改进,让学生亲身经历磁感线的建立过程:

第一步:把一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的周围,小磁针还指向南北方向吗?为什么?第二步:在磁铁的不同位置,再放几个小磁针,它们的指向相同吗?这说明什么?第三步:怎样才能了解更多位置的磁场方向呢?第四步:若要更精细地描述磁场,可以用小铁屑代替小磁针,比较小磁针和小铁屑的N极指向和分布有什么规律?如何把这种规律抽象出一个模型?

从磁场入手,让学生在经历一个、几个、无数个小磁针描述磁场分布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要引入磁感线,学会用磁感线简洁地表示磁场。

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方法,设计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的物理思维活动地过程就呈现出来了,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二、 开发小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小实验、小制作是对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合理延伸,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这不仅拉近了物理与生活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动手和操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从而发展了的智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用品大都对物理实驗是有用的,教师应有选择地收集起来,巧用这些身边的材料、器具,开展物理小实验。如用空塑料瓶和橡皮膜演示“液体压强特点实验”;在学习摩擦力的方向时,用黑板擦或鞋刷用力按在黑板上拉动得出摩擦力的方向;用收集的废钢锯条演示振动发声,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利用易拉罐和橡皮筋做“魔罐”,演示弹性势能和动能间的相互转化等。这些小实验器材简单易取,现象直观明了,既贴近生活又便于操纵,而且通过这些没有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小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充分挖掘知识的核心价值,创设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回归自然,体会物理学的价值

物理来源于生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鲜活源泉。例如,鸡蛋是人们爱吃的,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但刚从开水中取出来时就剥壳,我们会发现很难剥,往往是连皮带肉一起下来。而如果先把鸡蛋放在冷水中凉一下,就会很容易。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不同的物质,热胀冷缩的速度和幅度一般又不相同。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的用处很大。生活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各种复合材料,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它们的热胀冷缩的影响。再如在电功的教学中,可以由“交电费”这一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讨论交需要多少电费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出:用电器越多,用的时间越长,用电器的功率越大,用的电就越多,交的电费就越多。然后让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分析归纳能得出什么具体结论。通过这一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

四、 充分挖掘物理学科内涵,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

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一则交通事故的新闻及事故现场的视频,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1)“车祸猛于虎”“十次事故九次快”,为什么速度快就比较容易发生车祸?

(2)在高速公路上有时会发生追尾事故,如何求出汽车行驶时的安全车距?(了解人在正常情况下的平均反映时间)

(3)为什么不允许酒后开车?

(4)为什么乘坐飞机及汽车时要系好安全带?

(5)除了交通事故外,汽车行驶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感悟到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

真水无香,育人无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物理学的学科优势,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学会感恩和珍惜,学会探索和创新。这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各位物理同仁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黄中秋.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境创设和问题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2).

[2]杨雪英.核心素养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2018(4).

作者简介:葛恒五,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思维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做个怪怪长实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