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传性痉挛截瘫1例

2019-03-06陈文军胡风云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痉挛性遗传性双下肢

李 星,陈文军,曾 嵘,胡风云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12;*通讯作者,E-mail:fengyun71@163.com)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多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及痉挛性截瘫[1]。随着病程的进展最终丧失劳动能力,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预防或延缓该种疾病的发生及进展。该病发病率低,基因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我们报道1例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44岁,缓慢起病,因“步态异常30余年,进行性行走困难伴双下肢麻木6年”于2017年4月收入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从学龄期开始出现步态异常,行走缓慢,从不参与跑步等活动;2011年因用力不当数天后出现双下肢行走困难加重,迈步困难,紧张时加重,同时出现双脚踝部麻木;2014年出现右大腿外侧麻木,坐位时双下肢麻木无力症状加重,伴腰部酸困感。既往史:2-3岁有麻疹病史,20余年前有银屑病病史,已痊愈。家族史:父亲50岁时已迈步困难,症状进行性加重,拖曳步态;有一姐姐于2016年10月突发迈步困难(48岁),此后情绪激动时出现症状。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反应灵敏,对答准确,反应力、定向力、记忆力可,四肢肌力5级,双上肢肌张力适中,双下肢肌张力略高,痉挛步态,双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双侧巴氏征阳性,腹壁发射消失。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抗核抗体正常,同型半胱氨酸升高32.31 μmol/L(参考值0-15 μmol/L)。颅脑核磁及脑动脉成像未见明显异常;颈椎核磁示轻度退行性改变,颈4、5椎间盘膨出;胸椎核磁未见明显异常;腰椎核磁示轻度退行性改变,腰5、骶1椎间盘轻度膨出。肌电图+F波示:左上肢未见神经源性及肌源性损害,右下肢腓总神经损害;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未见异常。

完善遗传性痉挛截瘫相关基因检测[二代测序技术(NGS)+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结果为阳性(见表1),依据ACMG的相关条款解释该基因变异,同时还结合了患者的临床特点、家族史进行分析,符合临床提示的致病性基因突变。

表1遗传性痉挛截瘫患者基因检测结果

基因(参考序列)外显子号cDNA水平蛋白水平状态致病性SPAST(NM-014946.3)Exon9c.1215-1219delp.(Asn405fs)杂合致病

结果解释:①检测到受检者携带SPAST基因一个杂合致病突变。②SPAST基因如发生致病突变可引起遗传性痉挛截瘫4型,呈常染色体显性的方式遗传。通常由遗传因素引起,新发突变的概率尚不清楚。致病突变的携带者每次生育子女均有50%的可能为患者。患者父母的其他亲属亦具有携带相同致病突变的风险。

所检测到的基因变异的解释: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突变为移码突变(预计会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自第405位氨基酸Asn开始发生移码,并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该突变预计会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发生截短从而丧失其正常功能。综合考虑,认为该突变为致病突变。

2 讨论

本例患者中年男性,学龄期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基因检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携带SPAST基因第9号外显子的1215-1219的碱基缺失,为移码突变,会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自第405位氨基酸Asn开始发生移码,并导致翻译提前终止,诊断为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肌电图检查示右下肢腓总神经损害,结合患者病史中因用力不当数天后出现双下肢行走困难加重,化验同型半胱氨酸高,考虑合并周围神经损伤。

HSP的流行病学研究得较少,在欧洲,每10万人的患病率估计为3-10例。发病年龄可以从儿童期至70岁,但是首发症状和体征大多发生在40岁之前[1]。此病的特点是起病症状较轻但逐渐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步态不稳,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可以从下肢轻度僵硬到需要轮椅帮助的程度,后期会严重影响生活。所以患者怀疑有平衡障碍的病史时,必须进行彻底的临床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平衡障碍并确定发病机制。

HSP具有遗传异质性,其遗传学是复杂的,报道的已经超过70种基因型[2]。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和X连锁隐性遗传(XR),其中以AD最常见,约占70%[3]。SPAST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单纯型常染色体遗传HSP的40%-45%,且临床研究最详细[4]。国内报道SPG4在我国AD-HSP家系中的突变率为18.2%和20.8%[5,6],并推测8号外显子是中国人Spastin基因[7]。

目前对于HSP的患者来说不能完全预防和治愈,只能对症治疗。近期,长期鞘内注射巴氯芬[8]和机器人步态训练[9]能有效地改善单纯型HSP患者的平衡和行走能力。此外,还可考虑选择性外周神经切断术或其他外科手术,如软组织局部外科干预[1]等治疗。最新研究表明HSP早期出现步态异常的患者,在成年之前给予治疗,患者的步态改变会有一个改善趋势,成年后再给予治疗则改善呈下降的趋势[10],因此对于在未成年发病的患者应尽早给予干预治疗。

猜你喜欢

痉挛性遗传性双下肢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