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利∙波特》到小学魔幻作文

2019-03-06江苏省涟水县安东学校

天津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魔幻哈利波特

江苏省涟水县安东学校 陶 会

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从正式出版到现在,在世界各地被译成70多种语言发行,一直稳居世界图书畅销榜。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拍成的8部电影在全球上映,票房惊人地达到78亿美元。随着图书和电影的畅销,其他的衍生产品诸如主题玩具、游戏、公园等也风靡世界,“哈利·波特”已经成为一个商业奇迹,成为21世纪初文学史、电影史上最引人关注的一种现象。

一、《哈利· 波特》热销原因的冷思考

为什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不分性别和宗教信仰的读者都会被它深深吸引?在哈利·波特热逐渐冷却之际不妨来静静思考一下“哈利·波特”热兴起的缘故,深入思考给我国的小学魔幻作文教学有着不少的启示。除去各种商业化的包装外壳,文本本身的魅力才是赢得读者的根本原因。

(一)作品从儿童出发,回归儿童本位

纵览世界儿童文学史、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凡是真正被儿童所喜欢、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都是立于儿童本位的写作立场,从儿童出发,替儿童发声,迎合儿童心理的。正是因为《哈利·波特》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开放、自由而且受到尊重的空间,才赢得了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儿童的喜爱。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儿童即使有话要说,在成人眼里也是“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精神养料,基本都是由成年人为其提供。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儿童本位”“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的理念,要看作品内容是不是深刻,要看作品表现形式是不是符合儿童心理,对儿童世界、社会现实是不是有一定思考。而我们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教意味浓,总想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进行所谓的道德教育。相当部分家长给孩子看书的功利性太强,基本都是为提高孩子成绩,要么就是为炫耀自己,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各种浅层次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发行。

而“哈利·波特”作品中,哈利的勇敢、罗恩的忠诚、赫敏的聪慧,是每一个儿童身上不同个性的反映,孩子们追求真相、不畏邪魔、真诚友爱,是值得大力肯定的。同时“哈利·波特”生动曲折的故事性呈现方式,也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故事悬念扣人心弦,充满趣味

扣人心弦的讲故事方式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哈利·波特》系列故事曲折生动,悬念设置环环相扣,很快能将读者带入到无比紧张惊险的魔法世界,充满期待的悬念让孩子欲罢不能。哈利的宠物猫头鹰给他捎来神秘的录取通知书,神奇的魔杖、各种奇怪的魔法书,在“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乘火车去魔法学校,以及在魔法学校里所发生的一件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常常是险象环生,而往往又是在千钧一发之际,绝处逢生,极大地满足了儿童好奇、探险的阅读心理与期待。

作品中描写的事物充满了奇思妙想。感觉会打人的柳树,能让青春期躁动慢慢平静的曼德拉草药,长有鹰头、马身、生着一双翅膀的鹰头马身有翼兽,没有五官,能吸走人所有快乐与希望的可怕怪物——摄魂怪。在这什么稀奇的事都能发生:汽车飞在天上,美味的食物能在餐具中自动变出,能让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斗篷,握紧门钥匙就能瞬间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喝了魔药就可以变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三)想象奇特,魔幻与现实、成长相融

在《哈利·波特》作品中既有传统巫术、魔法类作品常有的意象,如狼人、巨人、精灵、飞天扫帚、巫师帽、魔药、魔杖等,同时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作者巧妙地将魔幻世界与校园生活结合,在儿童熟悉的校园生活中展开魔幻世界,在魔幻世界的神奇氛围中表现校园生活,将魔幻、校园以及孩子的成长有机相融,此乃绝佳的艺术手法。

《哈利·波特》作品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与现实世界里的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如此相似,小巫师们要习得咒语、制作魔药也要通过上课、记笔记、做实验等学校最惯常的模式来进行。同样,飞行术、变形术都需要认真的学习、刻苦的训练才能掌握。这里也要测试,教师也会惩罚犯错的小巫师。但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是,这里有可用以逃避考试的神奇糖果,孩子们吃下神奇糖果就会立马生病,就不用参加考试。故事里的魁地奇游戏,与现实世界里的足球赛如出一辙。既有球门的守护、球队双方的对抗,也有世界杯、啦啦队以及狂热的粉丝,不一样的是魁地奇比赛要在空中骑着魔法扫帚进行,并且飞天扫帚也与现实中的电子产品一样,也要进行升级更新。过去我们的儿童之所以远离书本,只能说明孩子们还没有遇到足以打动他们的,更生动更有趣、能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读物,说明我们过去缺乏这样吸引他们的作品。

二、《哈利· 波特》现象对小学魔幻作文教学的启示

(一)儿童的原始思维决定了小学生对魔幻、神怪题材的痴迷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一种不同于现代成人思维模式而与原始思维同构对应的特殊思维,即“儿童的原始思维”。在儿童眼里,宇宙万物也都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意识的。儿童思维与人类初期的原始思维几乎是完全对应的。儿童会把鞋子看作好朋友,他们用肢体去击打桌椅,以示责罚。他们也会怜惜一块石头,因为它孤单地躺在角落里。在孩子心目中,昨天和今天,睡梦和清醒,外部世界与自我,现实与幻想,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完全混合在一起。我想孩子们之所以对充满魔幻、神怪艺术因素的《哈利·波特》如此这般痴迷,主要还是因为儿童天生就对人类童年时代原始思维的艺术化产物——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二)天马行空的想象解放了儿童的思维束缚

《哈利·波特》的艺术魅力源于作品非同一般的想象力,而想象力的超常发挥,则归功于巫术思维的魔幻效果与童话文学的艺术结构。天马行空、神奇魔幻的想象充斥着整部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第二世界”:带翅膀的钥匙,会说话的院帽,会飞的本子,三个头的大狗,伦敦“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对角巷的破釜酒吧,相片中的人能自己眨眼,阴魂隐藏在日记本的伏地魔,能让人起死回生的药剂,能把你变成另外一个人的复方汤剂,还有金蛋、巨龙、冥想盆、魔眼、咒语、魔杖等等,而最让孩子们迷恋的是哈利骑着的一把光轮十二飞天扫帚,还有在半空中比赛的魁地奇球赛。变形、魔幻、荒诞、搞笑、夸张、幽默。时空错位任意组合、非逻辑性、非物性等童话文学的艺术要素,在《哈利·波特》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顺应了儿童思维的特征。无拘无束的想象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死板的命题作文的要求限制。

(三)纯粹娱乐的快感是儿童理解与表达的强大动力

儿童作文一直有三座大山压着,即:不想写、无事写、不会写,也可以说是三个问题,即: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缺少激情,都是在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写作,教师没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写作内驱力,没有让学生达到为了需要而写作,因此应付式的写作缺少真情,缺少与读者的情感交流,写出的文章当然就不会令人太满意。而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喜欢纯粹的娱乐带来的快感,孩子们在电脑上、手机上玩游戏时,那种投入和专注,正是因为纯粹娱乐的强大动力,让他们废寝忘食地投入游戏。而对那些带有附加写作任务的功利性游学、参观,甚至有学生宁愿不参加活动也不愿意进行写作。当学生投入《哈利·波特》故事的阅读、表演和创作中,你会发现学生惊人的创造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会把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纯粹的娱乐故事中完美实现。这种纯粹性的娱乐给儿童带来的愉悦,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深受孩童所喜爱的。

因而,《哈利·波特》现象给我们小学魔幻作文教学的启示就是:多些亲近儿童的喜欢,少些远离儿童的厌倦;多些让儿童想象的自由,少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束缚;多些愉悦身心的自然成长,少些急功近利的任务限定。

猜你喜欢

魔幻哈利波特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成为哈利·波特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好脏的哈利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勇敢的哈利·波特
“魔幻”的迷惘
像哈利那样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