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筑同心圆 携手再出发
——家校教育何以有效融合

2019-03-06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天津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家校初中生家庭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张 彬

2014年央视的一档“家风是什么”栏目,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否和谐共生?家校双方需要作出怎样的配合?家校联动机制如何才能发挥实效?都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点。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积极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争取专门经费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面对家校联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我国迫切需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落实初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家校平等、坚持言传身教”的家校联动理念,和“理论为本、实践优先、网络为辅”的家校共育构建方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认清新形式

基于现实情况需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的前提。

时代新需要。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新经济发展模式、体制深层次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高标准摆在眼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校联动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教育模式,通过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能让初中生跟上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脚步,抵御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冲击,提升综合能力和道德品行。“孩子都是看着父母的背影成长起来的”,近些年来,关于家校共育的观点越来越多,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将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让父母也接受教育,真正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这不仅赋予了家校联动帮助初中生健康成长的职责使命,也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即坚持理论的厚重性和实践的轻巧化相结合,落实家校联动机制,构建“健全教育立法、扭转学生心理、家校联动互补”的战略新格局,努力培养与时代需求相称的高素质人才。

执行新困难。新的一年里,各类与家校联动有关的消息接踵而至,观点越来越多,很多学校深以为然,却袖手旁观,只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见证者。现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需要克服三个层面的困难:从学生角度说,初中生多是12~15岁的青少年,认知能力和知识素养较差,心理较为敏感,对教师和家长沟通较为抵触,更不要说家校联动了。日益多样化、深入化的家校联动形式,在学生看来更多是教师给家长“打小报告”、或家长过度干涉学生生活的渠道,学生非但不能把握其实质,还可能会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百般阻拦和推却,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契合度大减。从学校角度看,大多学校都有意愿与家长保持长效沟通,但面临缺乏沟通平台及保障机制的困囿,再加上部分教师、管理者缺乏联动意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有效性不足。从家长层面说,每个初中生都有迥异的家庭环境,当家长教育观滞后、家长工作忙碌或育人能力有限时,会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想不统一,行动各有统属,影响融合效果。

发展新机遇。随着世界范围内家校联动机制的持续推广深化,以及我国对家校联动发展滞缓的认识、对教育合力难以发挥的反思,我国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家校共育问题,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并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力争使家校联动根苗茁壮成长,最终开花结果。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处于12~15岁的初中生三观尚未健全,但思维活跃、探索欲强、创造力突出,因此更应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积极调动各种资源、主动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在我国,初中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其最熟悉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其最亲密的朋友;学校是初中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初中生教育过程中,如果“家庭+学校”这一组合运用得当,将会产生“1+1>2”的效果。

二、理清新思路

基于教育内在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指出,“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必须以初中生为本。初中生学习主动性、课堂纪律性比较薄弱,但创造性突出、观察能力强;年龄段为12~15岁,心理比较敏感,对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较为反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此外,一些初中生或因成绩不够理想,或因性格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存在自卑倾向,内心深处渴望得到鼓励与认同。这就要求教师抛弃单向灌输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初中生个性特点与价值需求出发,尝试进行平等沟通,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实际上,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是最透彻的,“知子莫若父母”,只是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忙于工作缺乏精力。为了弥补教师因管理学生较多,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面面俱到教育的缺憾,应提倡基于“以学生为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确保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家校平等。尽管家校联动有学校引导、家庭配合的意涵,但不意味着在教育融合中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只是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学校教育会比家庭教育有更多余力和丰富经验。学校教育以培养初中生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是社会化的过程;家庭教育重在保护孩子的天性、塑造其三观和性格,是个性化的过程,两者目标不同、定位有别、过程有异,但是地位是平等的,无论个性养成还是社会化培养,根本目标都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不过,在家庭与学校融合教育中,难免会存在学校以权威性姿态出现的现象,将“引导”误解为“领导”,对学生家长居高临下,过分涉足学生的家庭生活,给家长、学生留下了不愉快的记忆;也存在家长缺乏谦虚谨慎的赤子之心,挑剔乃至无礼指责教师的情况,这些现象动摇了家校平等原则,使家校融合成为空中楼阁。

坚持言传身教。夏启功先生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不能只有知识,而做出违背学识的行为,要学以致用、为人师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的品行、学识有示范性,加上学生特有的“向师性”,会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教师如果只有知识没有正确的言行,就会贻误学生成长;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正身率下,成为学生见贤思齐的榜样。家长也是如此,孩子从小就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好的品行能够使孩子终身受益;吸烟、酗酒、打麻将等品行,也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性。因此,坚持言传身教,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确立新方略

确立新方略,敢为人先,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的起点。

理论为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完备的教育模式,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有着教育教学的职责,而家庭是从古至今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一生的影响。因此,家校要统一认识,携手并肩,共同创造初中生综合能力、知识素养、道德品质提升的美好明天。为此,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共识:一是家庭与学校培养目的一致性,在教育教学上学校具有天然优势,也积累形成了丰富经验,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非正规性,缺乏明确的组织规范和严格章程,多凭家长意愿、能力及所处环境,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谋而合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未来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二是家庭与学校教育内容互补性,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依托的是经年累月的教师授课,具有强制性和理论性,家庭教育则偏向实践,家长可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及时惩罚与纠正,并向其传递“诚信”“爱国”“敬业”等价值信条,这是初中生在课堂上无法领会到的,因此学校的理论指导必须辅以家庭的认知实践,才能使理论焕发真正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家庭与学校教育效果持续性,对初中生而言,三年的初中教育只是其人生的一个片段,而家庭教育却相伴终生,家庭是比学校更好的终身教育场所,因此学校教育不应局限在初中三年的教育效果,而是要考虑到影响的持久性,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联手合作,保持统一的教育理念与行为。

实践优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过程中,除了要以理论为准绳,更要以实践为支撑,真正落实家校联动机制。当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实践的缺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家校沟通不畅导致教育真空,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如家访,能够在表现教师诚意的同时保护学生隐私,但是对教师时间、精力的消耗巨大,且难以实现即时沟通效果,“家长会”可以实现一对多互动,却难言交流深度;新时代的QQ群、微信群能够实现一对一交流,同时共享资料,但是存在碎片化和信息刷屏的问题,联动效果并不高效,这就制约了很多教师、家长的执行与实践,致使家校联动水平无法提高。二是学生对家校联动存在偏见和误解,在很多初中生看来,所谓联动,就是家长教师“串气”,很容易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因此不愿意在家校联动中发挥应有效能,影响了家校联动的执行。

网络为辅。家校联动的践行,因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而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不同的学生和迥异家庭环境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因此,网络成为加强家校共育执行、便利家校联动的重要载体。例如很多家长按照老式理念教育新时代的孩子,瞎指挥、乱弹琴,导致孩子思想激进、学习障碍甚至道德缺失,而此时家长又陷入了茫然与不知所措,如果家长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及时交流,准确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同时反思自身的教育问题,就可以促使自身教育复归良性,并与教师协同并进,步调一致。当然,在沟通平台的建立和选择上,双方也要协调一致,不可过度占用教师工作休闲时间,降低联动效果。

四、构建新格局

制度发展、机制进步、立足学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融合的落脚点。

健全教育立法。孩子出现教育问题,最终的负责人还是家长,正所谓“谁管理、谁负责;谁要求、谁监督”,家长和学校应该就此深化认识,明确各自的职责划分。尽管在实际生活中对初中生教育问题的归责总会落到初中生自己身上,但是家长和学校都不能逃脱责任,反而要增加合作机会,共同商榷问题,并优势互补,促进问题解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是源于家庭、学校之间对自身职责含混不清,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联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可以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由家长组成自治组织,在学校的引导下发挥纽带作用,强化与家长、学生、教师的沟通,提高家庭和学校参与对方教育的积极性。

扭转学生心理。既然学生对家校联动有普遍性的误解,学校就应强化家校联动理念的宣传与教育,通过交流研讨和榜样示范,增强学生对家校联动的认知度,完成从抵制家校联动向理解接受的转变。教师要鼓励学生倾诉自己的看法与困惑,然后引导初中生组织班会进行辩论、举办主题活动共商对策,并澄清对家校联动的误解;教师也要通过这些活动发现自身的问题,寻找改变的方向,并运用在家校联动中,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家长要注重正面引导,在孩子出现成绩不好等问题后,与孩子友好沟通,以鼓励和安慰使其重拾信心,再通过寻找教师商议解决办法,不让孩子产生被“监视”的感觉。

家校联动互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巨大差异,两者不可能相互取代,家庭教育重在“成人”,学校教育重在“成才”。因此,应对一方为主、一方为辅的格局进行纠偏,保证双方优势互补,同向发力,共同负责。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感染性、早期性、针对性、持久性,这是初中三年难以实现的;而学校教育优势在于专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多元性,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局限。一方面,家长不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丢给学校,而应通过积极参与交流研讨会、家长会、配合家访等丰富自身的“成才观”,在与学校合作时能换位思考,理解教师工作的不易,同时,与孩子交流时要做一个客观理智的“倾听者”,通过共育合作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善于利用家长资源提升教育水平,尤其是与家长建立长效联系,主动邀请其参与家长会上的分享,激发其他家长的情感共鸣和教育自觉性,积极学习模范家长的经验,增加对初中生的了解,留意孩子的特殊行为,以避免初中生出现重大成长问题。

猜你喜欢

家校初中生家庭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庭“煮”夫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恋练有词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