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魄知识分子的命运

2019-03-05林璟煌

科学与技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知识分子

林璟煌

摘要:鲁迅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与芥川龙之介的《毛利先生》有诸多的相似、相对立之处。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落魄的知识分子,都怀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情结。但是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这反映了当时两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孔乙己;毛利先生;知识分子

一、孔乙己与毛利先生的形象比较

孔乙己至始至终都是被嘲笑挖苦的对象,整个社会里没有任何一个人表示同情。从他偷书的行为来看,应当是受贫穷所迫,所以他在物质上也是贫乏的。他又是一个穿长衫的读书人,好像有些知识,但仕途显然是失败的。失败的仕途使得那些知识听起来就像笑话一样。 于是,在众人的嘲笑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然而作为孩子的“我”对他也是爱理不理,还在心里认为他是“讨饭一样的人”。邻居孩子更是肆无忌惮,“听着笑声,也赶热闹。”对于成年人的嘲笑,孔乙己要么争辩,要么“不屑置辩”,这容易理解。但是对于邻居孩子,为什么孔乙己不直接赶走他们呢?假如孔乙己的信念中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那么作为一个有动物性的人,他完全可以通过欺负孩子来找到一点心理的平衡,就像位于食物链中间的野兽一样。这种现象容易让人想到两种合理的解释:其一,孔乙己已经被封建礼教严重洗脑,不由自主地死守儒家理论中的一些仁爱的教条;其二,孔乙己还保留着人性的善意,对于尚未腐化的孩子,他不忍心下手。这两种解释也许都是合理的。但是孔乙己确实是还保留着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怀的。在孔乙己与“我”的互动中,孔乙己不仅要教我“茴”字的写法,还要教四种写法。前者象征着实用的知识,后者则象征着不实用的知识。实用的知识“我”已经会了,不实用的知识我却不愿意学。他传授这些知识,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物质利益。而且他还如此贫穷,竟然不考虑谋求生计,还有功夫给酒店的小孩传授古汉语,这也不符合功利化的考虑。这种现象最可能有两种解释:其一,教育本身带给他乐趣;其二,他对“我”还怀有期待。从孔乙己“极惋惜的样子”来看,后一种解释应该是存在的。

毛利先生是代课的英语老师。对于一个老教师而言,代课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再加上他秃顶的外貌,滑稽的服饰,学生一开始就“迸发出强忍不住的笑声”。而在教育水平上,他对英语很精通,但是他的日语词汇却很匮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会是日本人。”这当然也遭到了学生的嘲笑。最使他难堪的是,当他在课堂上倾诉生活艰辛的时候,被学生直接粗暴地打断。这时“我”认为他只是一个迫于生计的失败者而已。但是在结尾的咖啡馆里,毛利先生免费给侍者教授英语,这使得我终于理解了毛利先生的真正信念:“世上如有天生的教育家,那么先生就是。”在小说的结尾,落魄的毛利先生得到了“我”的理解与敬佩。有趣的是,咖啡馆的侍者虽然在背后耻笑毛利先生是“老掉牙”、“闲得慌”,但是依然在认真听他讲课。

总体而言,孔乙己和毛利先生都是贫穷的知识分子,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他们都试图免费给其他人传授知识。但是孔乙己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没有得到任何同情,毛利先生却能够得到一部分人的尊重。

二、《孔乙己》与《毛利先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孔乙己》中,除了旁人的证言以外,孔乙己的一切活动都发生在酒馆里。作为一个失败者,寻求酒精的麻醉是符合常理的。《毛利先生》中,结局发生在西式的咖啡馆里。咖啡能够提神,增强一个人理性思考的能力,与酒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咖啡馆象征着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崇尚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酒馆象征着中国依然沉浸在压制理性的封建传统之中。咖啡馆文化与酒馆文化的对立,已经隐隐揭示了两国此后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鲁迅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都表达了一些对现实的批判。最具典型性的,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的封建式的“人吃人”,以及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河童》中影射的资本式的“人吃人”。 “人吃人”可以视为社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而且接近于残酷的零和博弈。”人吃人“的博弈所争夺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有精神利益。失败者不仅在物质上穷困潦倒,精神上也要成承受一定的痛苦。据此判断,孔乙己和毛利先生都可以算是各自社会“人吃人”博弈中的失败者。

封建式的“人吃人“建立在儒家的公理之上。虽然这些公理最初只是孔孟等思想家的斷言,但是被后来的统治阶级强化为不证自明的真理,用来巩固帝王的统治。由这些公理而生的儒家理论只能是僵化的教条,形成的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所以,封建式的”人吃人“在形式上是僵化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寻找一些可以被欺凌的对象。这样的对象一般来说要么是弱小的,要么就是不符合儒家伦理的。孔乙己属于前者,《狂人日记》里的”大恶人“属于后者。

资本式的“人吃人“建立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金钱虽然不能代表一切,却是近乎能够代表一切的。那么在这样的社会里,利己主义就是第一公理。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人的理性更加宽容,对个人的权利更加尊重,而且在启蒙运动以后,公民获得了一定程度上公开使用理性的权利。这样大众普及的理性,使得资本式的”人吃人“比较个性化,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加之社会对人权的尊重,使得人们对失败者也比较宽容。因此,毛利先生虽然境遇落魄,遭到了一些嘲笑,但是侍者在理性上还是乐于接受他的知识,而且毛利先生最后也得到了“我”的赞赏。

参考文献

[1]鲁迅. 鲁迅小说全编[M]. 广西:漓江出版社,1996.

[2][日]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M]. 高慧勤译. 广西:漓江出版社,2012.

[3][日]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M]. 文洁若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日]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全集[M]. 高慧勤,魏大海主编.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

[5]张婉煦. 芥川龙之介与鲁迅作品比较研究[J]. 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辽宁大学.2015

[6]鲁迅. 鲁迅全集.第11卷[M]. [不详]:鲁迅全集出版社,1938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孔乙己知识分子
《孔乙己》中冷漠的“小伙计”与温情的“我”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你是知识分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