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亟待提高

2019-03-05穆武净彤

语文天地 2019年34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文学作品技巧

穆武净彤

阅读文学作品要有一个懂鉴赏艺术的头脑。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曾经读了不少古典的和外国的经典作品,一开始只停留在“看热闹”阶段,有些作品,只觉得精彩,却不知为什么精彩?后来我学习了一些文艺理论知识,还自学过中国古代文论,逐渐掌握了一些艺术技巧分析手段,从此,我的艺术鉴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认识,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

一、书亦国华,玩绎方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书亦国华,玩绎方美。”文学书籍,凝聚着作家的心血,是国之文化精华,但只有去欣赏、分析和研究它们的艺术魅力所在,才能真正接受它。那些优秀的作品,不仅有深邃的思想教育意义,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文学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我们只有把这种内在因素分析透彻,才能真正感悟到作品的精髓。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过:“应该研究文学劳动的手法和技巧,只有在掌握了这种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我喜欢读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作品,也特别赞佩他们独具有一格、各领风骚的艺术技巧。俄国作家契诃夫喜爱用“一个大月亮和一把小星星”的结构技巧,他的《套中人》和《变色龙》就是明证。核心人物就那么一个,情节也非常单纯,对陪衬人物用笔极省俭,但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却极为突出,跃然纸上。美国作家欧·亨利最拿手的就是“欧·亨利式的结尾”。他编织的故事,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正如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曲尽其妙。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就是妙用这种手法的经典。

二、读书之道首在辨体

古人说:“作文之道,首在辨体。”我以为,读书之道,也首在辨别体裁。对抒情作品,我们要学会披文入情,体味诗人的真实情感。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境的完美结合,即所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诗人感于事、动于情而形于歌诗。我们要弄懂诗歌表现的情感,就须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境遇。否则,我们就无从感悟他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他在东川节度使柳中郢幕府任职时写给妻子王氏的。当时李商隐陷于“牛李党争”,因为娶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儿,被牛党令狐楚、令狐绹父子迫害,仕途失意,飘泊流落到东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只写眼前实景,并没有倾诉自己的心情,但我们从他笔下的景物却可以感受到他此时此地的心情:官场上的失意、飘零的身世和渺茫的前途。他只想有朝一日,返回家中和妻子倾诉今晚的心情。一位外国作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李商隐的创作手法就是融情于景,以景衬情,通过自然景物映衬自己的心灵境界。

我们欣赏诗歌,不但要披文入情,还要“由巧悟法”,正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某种艺术手法,才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艺术魅力,但这种魅力是由什么技巧支撑的,这要做一番分析和判断。有人说,诗人的艺术技巧,往往不是刻意为之,所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不然,有很多技法是可以说清楚的,而且一经说破,就让读者有茅塞顿开之感。

当然,和抒情作品一样,叙事作品亦有叙事的技巧,戏剧有组织矛盾冲突的技法,如悬念、惊讶和期待、发现和突转、典型道具的巧妙运用等。这些都是可以研究、评论的,探究这些技法的巧妙运用,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作文字须是靠实”

南宋的朱熹说:“作文字须是靠实,架空说去,殊不发人意思。”(《朱子语类》卷百三十九)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戏剧情节是虚构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基础,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必须真实。一部电视剧一处穿帮,“满盘皆亏”。好的戏剧文本,不仅情节起伏跌宕,而且细节也必须真实确凿,滴水不漏,所以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其中“失街亭”一集,觉得比小说原著针线细密。改编者细腻地发掘了参军马谡的心理世界。马谡为什么要挺身而出守街亭?剧中写他是个参军,只在军营里参赞军机。但蜀汉有法规,将军只有上阵杀敌才能获得军功,获得升迁。马谡眼见那些久经战阵的同僚们都因此得以提拔,能不眼热?而且他也发现,大家对他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军越来越瞧不起。他不能再沉默了,他渴望在这次守街亭行动中“一鸣惊人”,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诸葛亮也明白他这种心理,所以才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我觉得这种心理活动描写是真实的,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这段内心独白极大地丰富了马谡的艺术形象。

清代的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作文字、编故事能不能既真实,又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主要靠作者的生活阅历。当然,光有阅历不行,还得作者巧妙地构思,时时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古人说,在艺术鉴赏上,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作者在创作时,受时代和生活的局限,他不一定想到他的作品会有那么深远的思想意义,也不一定想到会产生什么艺术效果。然而读者在阅读鉴赏时,却可以加入自己的认识理解,从作品中发掘出新意。这就是文艺理论所说的“形象大于思想”。

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他未见得想去表现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我们今天确实看到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情节。如薛宝钗家垄断了京城所有的典当行业。邢岫烟把衣服当出去了,宝钗说你的衣服不管当到谁家都出不了我们薛家的手心。这种垄断的经营方式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作者这样写,其主观愿望可能是为了证实“晴天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所言不虚,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相差悬殊,但客观上却为研究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佐证素材。在艺术鉴赏上也是如此,有时作者刻意褒奖或贬损某人,但其艺术效果却“南辕北辙”。

我以为评者“未必不然”,艺术鉴赏可以各抒已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子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艺术表现技巧是不留痕迹的。我们找到它,品味它,就是一种鉴赏的成功。

文学鉴赏是一种学问,掌握这门学问,才能领会文学作品的精髓,也才能获得阅读的乐趣。现在的高中生囿于应试教育,凡是与高考挂不上钩的内容都被忽视了。目前的高中生,文学鉴赏能力亟需提高,即使是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其文学鉴赏水平都极其有限。苏轼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认为,“汝果欲读书,功夫在书外”。读书功夫和读书外的功夫都应该有,语文应试部分和应试外的部分也要兼而学之,使学生的文学修养逐步加深加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鉴赏才能和创作才能。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文学作品技巧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问的技巧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