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者胸有情,学生始与亲
——高中语文多元情感教学的实践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34期
关键词:文品祥林嫂高中语文

何 潇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命题,意在强调“情”是“缀文者与观文者”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亲近、同振共鸣的有效链接点。同样道理,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情感浓郁”这一学科优势,借助丰富多元的情感元素,积极开展“以教入情、以生促情、以文品情”课程活动,不仅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自己、与文本之间的实际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有利于不断放大情感活动效应,从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情感智力”效益。

一、以教入情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这一大背景下,在课程教学改革形势如火如荼的今天,对于教师教学活动来说,其根本之道就在于积极有效地“主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来主导课程教学呢?又如何进行“有效主导”呢?笔者从实践与探究中得出,那就是——“以教入情”,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积累。人常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情感教学何尝不是“杯水与桶水”现象呢?单就人文性角度而言,我们应通过拓展阅读(包含社会阅读)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不断增强自身情感内涵的积累与积淀,努力成为情感活动中的探索者和践行者,为“以教入情”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与此同时,要本着“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教学活动的情感预设,努力达成“以教入情、濡染人心”的情感活动目标。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这样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也不会有一个人,一生从来不会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人犯了错误并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你在认识到了错误后应该怎么去做呢?有些人死不悔改,一错到底;有些人善于自省,并从中汲取教训,重新走向‘错误乃正确之母’的良性发展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在认识到自己误解对方后,主动坦然地承认一切,并且在第一时间内登门认错,留下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并且赢得了时人和历史的永久尊敬,他是谁呢?他就是……”“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如此地激情洋溢,不但感染了自己,而且在“先声夺人、以情传情”中激发了学生良好的期待心理。

二、以生促情

时至今日,构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不仅形成了教育共识,而且正在逐步平稳地确立起来。不仅如此,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来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的现象,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这就是“以生促情”的理论依据和客观现实。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情感意识和活动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发挥情感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呢?以《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为例,笔者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以“用现实眼光重新审视大观园人物形象”为题,让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和个体读悟基础上,通过“小组研讨+集体交流”形式,开展相互之间的分享和共享活动。这是一个既有情趣,又相对熟悉的话题,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迅即投入到了兴致勃勃的情感活动之中。

从过程和结果看来,研讨活动异常热烈,而且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实质性效果。有些学生认为,林黛玉弱质多情、聪颖可人,却生性多疑、恃宠而骄,与人难以沟通、和谐共处,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此人仅为梦中有,不宜配婚现实人”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贾宝玉生性风流、情感专注,却懒学惰行、不求上进,严重缺乏家庭责任意识和社会时代感,在现实生活中属于“众美错爱一暖男,此君只是纨绔人”现象;有些学生认为,薛宝钗体态丰美、宽容大度,善解人意、易于相处,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古今贤妻良母范,唯有宝玉不识卿”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王熙凤虽然矫情造作、工于心计、心肠毒辣,却为人聪慧、精打细算、左右逢源,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宜商宜官宜古今,惜被捉弄一美钗”现象……而在原著之义和传统认识中,人们普遍视黛玉为“梦中人”,视宝玉为“痴情人”,视宝钗为“夺情人”,视熙凤为“歹毒人”。由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现代青少年表面上“难入情、不入世”,他们却自有个性思维,胸中蕴藏着“注重实际、照亮现实”的丰富情怀。这些非常浓郁、富有个性的人文元素,难道不值得肯定、珍视和保护吗?

三、以文品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与宋代陆游倡导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以文品情”,不仅契合当前顶层设计的“核心素养”理念和“旅行教学”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

培养情感意识和情感能力在于“厚积薄发”式的长期体悟与逐步养成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借助文本中的“思想与审美”“道德与情感”等丰富多元的人文元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理解”“感受与体悟”“迁移与内化”等系列情感实践活动,从潜移默化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作者通过这一小说,描写了生活在封建道德压迫下的一位农村妇女的人生悲剧。女主人公祥林嫂本是一位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农村劳动妇女,却由于丧夫失子走向了生活的绝境,在历经“多灾多难、生不如死”的精神折磨后,终于得到了永久性超脱——“死”。阅读这一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既令人同情,又让人气愤”。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如下值得深思的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夺去了祥林嫂无辜的生命?究竟谁才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雷同,却层层推进、寻根究底。以此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认知,通过反复多元的解读、品析、交流、辩讨,逐步弄懂了原因——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与洗礼”下,鲁四老爷那副“自私而又伪善的丑恶面孔”以及柳妈那种步步紧逼的封建迷信思想,让祥林嫂在极度绝境中无法挣脱命运的牵绊而“得以超度”,一句话,封建礼教“吃人”于无形之中。这是“祥林嫂”式封建女性的悲剧,更是那种社会、时代的悲剧。

总之,语文课程教学饱含丰富多元的情感和审美元素。它们或在“以教入情”中,或在“以生促情”中,或在“以文品情”中得以充分地显现出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胸中有情、动中生情”,就会让“情感之花”不断绽放在学生心灵上。

猜你喜欢

文品祥林嫂高中语文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家庭教育中文品家品相得益彰的路径探析
李益文品与人品的分离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