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群众体育锻炼方式的成因解析

2019-03-05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全球化体育锻炼群体

李 娟

(安徽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601)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文化人类学功能论认为,人类的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1],文化现象是人类行为决定因素,高于或超越心理现象[2,3]。同时,学者进一步研究指出,人类的行为是有目的性,是一种自我的表达,这些表达方式组合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并且离不开其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时代背景[3]。由此可知,体育锻炼行为是为了满足某些现实需要而存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锻炼形式与人成长的时代背景有关。中国当前的锻炼群体,经历了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因此,各类社会群体选择的锻炼方式具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就以文化人类学功能论来探究当前中国群众体育锻炼方式的成因。

在人类学功能论视角分析中国群众体育锻炼方式的成因前,本研究首先调查了当前中国群众体育现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田野调查结果发现,当前中国群众体育健身中主要有三类代表性群体,分别为,中老年的广场舞健身群体,中青年的乒乓和羽毛球健身群体,青少年的足球和篮球健身群体。 这三类群体的主要共性特点有:参与人数众多,固定的人群、锻炼方式和运动场所;差异为:完全不同运动项目,显著的年龄差异,且似乎完全涵盖了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因此,在中国当前健身群体中具有代表性,能够反应中国群众体育的整体现状。

一、功能主义人类学理论的引入

在文化人类学诸多理论流派中,功能学派的影响最为持久,堪称文化研究的“长青藤”。功能论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主要有B.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和 A. R.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1]。B.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思想的核心是,文化整体性和“需要”与“功能”概念。他认为,人的第一需要是满足自身的生物需求,人们用文化的手段满足基本生物需要,强调文化可以满足人的生存功能[1]。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人类在各种需要的刺激下创造了文化要素,只有充分理解它的经济、技术、社会及仪式功能,才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4]。因此,了解各种体育锻炼方式的的各种功能,是分析出这些锻炼方式的形成原因的关键因素。

二、三种年龄群体选择不同体育锻炼方式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具有一些普遍功能,例如,健身、娱乐、教育、培养情趣、满足情感需要等。相比于其他功能,满足情感需要更重要。首先,情感对行为具有更多的影响力。因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一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相对于具有反思性和理智性的有意识心理,情感则是一种人格结构中的无意识心理。也正是这种无意识情感,它的潜在性特征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更大[5]。同时,体育社会学家麦克.诺瓦克也认为,体育实行的是一种信仰服务的功能,信仰反映出人们一种无意识的文化需求,而体育恰恰符合了这种需求。比如,棒球反映了一种乡村文化。棒球比赛是独立的队员个体,队员间需要协同作战,这符合美国乡村的文化追求。[6,7]。英国人类学大师拉德克利夫.布朗进一步指出,人类的情感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秩序的关键因素,这些情感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8]。其次,情感差异是人们选择不同健身方式的关键。情感来自人的过去经验,人们成长的时代背景不同会形成“库存情感”的差异,也就决定了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行动取向的不同[5]。由此可知,成长于不同时代的群体因为社会环境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需要形成不同的文化方式去满足需求,这是中国社会不同群体锻炼方式差异形成的基础。

然而,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会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等因素,这些历史阶段的社会环境会有很大差异性,那么能够形成稳定情感的人生阶段是决定人行为差异的关键。关于形成稳定情感的阶段问题,当代最有影响力心理学家之一的埃里克森在生命周期理论中指出,青年期(12到18岁)是建立自我身份认同、防止身份认同混乱和体验忠诚实现的关键阶段。通常年青人需要找到一种意识形态或观念来建构自我[9]。而马克思认为,情感可以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他认为情感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和强烈的价值色彩[5]。同时,舒曼和斯科特研究指出,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记忆比起人们后来经历的记忆,具有更强烈、更普遍深入的影响[10,11]。综上所述,青年期是形成自我认同和稳定情感的关键期,对人们一生的情感和行为影响更大,此阶段的时代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各个年代群体的情感差异。青年期的时代背景是各个社会群体形成主要情感特征的基础,人们运用不同文化形式满足这些情感需要,体育锻炼形式也是这些文化方式的一种。针对当前中国出现的三个主要的体育锻炼群体,依据青春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发展规律进行探究,进而找出他们选择此种锻炼方式的原因。

(一)中老年的广场舞健身群体

广场健身舞初步形成于1999年,随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对全面体育的宣传,广场舞进入兴盛期[12],至2016年底,广场舞爱好者人数已约有1亿[13]。广场舞仅为一个群体锻炼的代称,广场舞的内容多样,因舞蹈对性别的不同影响力,参与舞蹈形式的锻炼人群多数为女性,还有健身操、集体健步走等形式,中老年男性也广泛参与。

从广场舞兴盛的2008年来看,以那时候年龄在55岁左右的中老年为基准,他们的青年期12-18岁之间,也就是形成自我身份认同和稳定情感的关键时期,都经历过相同的60、70年代的文化环境的熏陶。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奉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14〗。60、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也有着特殊的情感特征。孙葆丽等体育界学者指出,这一时代的传统群众健身活动被“千人操”、“万人横渡”等活动取代[15]。因此,这一时代成长的群体对体育锻炼没有印象,也没有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熏陶,但对于 “集体主义”为特色的中国广场艺术(集体舞、大型团体操和广播体操等)却有着深刻的记忆[14]。例如,忠字舞。忠字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和印记,深深刻入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心中[16]。

现今,现代体育科学已传入中国,人们开始了解健身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中老年也越来越受到健康状况的困扰,身心健康成为人们的主要需求。同时,政治文化影响下也形成情感需要。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健身和情感需要,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身体锻炼形式,而仪式和身体实践又是传承记忆、表达自我的方法[10,11]。因此,这一群体的健身锻炼形式必然是这两者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广场舞模式恰好满足两者需要,可以满足情感需求,而且身体锻炼的效果也可以满足健身需要。

(二)中青年的乒乓和羽毛球健身群体

中青年的乒乓和羽毛球项目也是当今中国另一个庞大的健身群体。此前已经论述,青年期是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稳定情感的关键时期。从此健身群体的40-50岁为主的年龄上看, 12到18岁的青年期正处于80、90年代,此时我国已经改革开放,电子媒体的出现,让中国人看到了世界,体育事业也到了蓬勃发展时期。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有,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奥委会正式派出一个大型体育代表团参赛,并首次获得奥运金牌,甚至获得金牌15枚,列于当时金牌总数第四。此时的电视转播刚刚兴起,因此,中国的千家万户在电视上同步看到了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杰出表现,以至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也空前高涨。人们甚至认为,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中国内地的首枚奥运金牌,打破和百余年“东亚病夫”的耻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国上下充斥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潮,对竞技体育的期望成为了人们宣泄情感的主要途径,人们开始用群众体育的方式来满足这种情感表达。陆小聪等学者认为,民众用竞技体育的金牌数来重拾民族自信心,因此会对优势金牌项目表现出偏好和参与。因此,人们自然选择了一些素质和技术要求较低,需要投入资源也较低的项目身体力行的参与其中,比如乒乓球[17]。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在80、90年代,学校的体育设施最多的乒乓球台,而且很多都砖砌的简易球台,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学生们参与其中的热情。同样,羽毛球项目与乒乓球类似,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显然,人们从事这两种锻炼项目,已经超越了健身娱乐本身,更多是为了满足情感需要。

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虽然,在当今的全球化体育背景下,现代体育的文化已经传播到中国,而且无论从身体素质还是拥有的资源来看,人们可以选择多样性的锻炼形式,然而,中青年这个群体很多人却始终不渝的热衷于这两种身体锻炼方式。这又一次印证了,人们选择的健身形式主要为了满足青春期形成的情感需要。

(三)青少年的足球和篮球健身群体

青少年的足球和篮球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健身群体,是中国人在全球化体育影响下形成的典型锻炼方式。这一群体的青春期正赶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化时代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媒体更加普及和同时数字媒体出现,交通工具性能更是大幅提升,逐渐压缩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罗伯逊的(1992)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合并成一个整体空间,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的也同时增强[18]。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交流不再受到地理和行政边界的限制,而且人们无法干预和改变全球化的进程[19]。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在经济上,全球化支持者认为,新的国际经济体系的时代有着资本、劳动力和客户全球性的竞争的特点,经济竞争出现了质的改变[20]。在政治上,商业利益越来越不愿配合国家的民族主义策略[20],全球经济和媒体的发展被认为是离域价值和实践,构成了对身份认同的威胁。在文化上,资本主义文化产品(电影、电视节目和体育)刺激,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21]。同时,各国文化一致性的削弱,形成了一个跨文化[21]。通过电信和国际旅行方式,全球社会连接进一步加强,社会角色拥有更大的“全球性”的感觉,也就是,全球化增加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主观意识。

在体育方面,电视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全球普及对体育的影响是划时代的。体育比赛的盛况全球同步直播,观看比赛的爱好者达到空前的规模,二十世纪媒体技术的演变,数字技术的出现和新媒体市场的扩张,推动体育全球化的体育/媒体复合体到一个新的维度[22]。据统计,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产生全球观众就已经累计约400亿 (《今日美国》,2004年10月12日)[23]。这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转播费,同时,跨国公司的出现,为了获得产品的全球性的广告效应,同时为体育组织提供了巨额的赞助费。另一方面,1995年博斯曼法案的出现,打开了欧洲联盟完全自由流动的球员闸门[24],同时也是运动员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开端,高技能的劳动力的自由流通,不仅增加了利润,还带来了球员技能的大幅提高。这些因素,不仅为职业体育带来了巨额利润,进一步加速了球员向有更强实力的联盟迁移,还带来了世界顶级俱乐部的整体实力大幅增加,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空前的体育盛宴。跨国公司、媒体、和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称为全球体育媒体复合体[18]。全球体育媒体复合体的形成,使体育运动发展成为一个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在欧洲和美国,职业体育的开支系统采取一个日益全球性的局面[25]。职业体育迎来了一个全球性的迅猛发展时期。

在全球体育媒体复合体形成的背景下,体育文化进一步全球扩散,运动员的跨国界流动,体育赛事的全球统一传播和消费,这些都明显挑战了国家/本土身份。因此,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一个有国家、运动员、和体育粉丝混合的身份[26]。同时,全球化的文化也表现为“全球本土化”的过程,凭借本地文化来适应和重新定义任何全球文化产品,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信仰和习俗[27]。另一方面了,现代体育科学的传入,人们形成了一个运动促进健康的体育活动和排放“不健康”的迫切需要[28]。于是,成长在全球化一代的青少年形成了新的身体锻炼方式来满足健康和情感需要,这一锻炼方式显然要与当前世界流行的职业体育相关。目前,在世界上存在一个相当数量的体育运动,但是媒体报道关注地位、观众兴趣、经济周转和参与者数量等差异,使得很多运动项目在全球竞争中逐渐淡出、消失。而职业体育中最为突出的欧洲的男子足球职业联赛和美国职业男篮(NBA),因其具有传播最广、媒体关注最多、观众数量最多、获得利润最丰厚等特征,逐渐形成了强大的优势,成为当前世界最热门的运动项目,职业联赛的运动员成为了全球青少年的偶像,这一时代背景也深深影响到中国,中国青少年男子群体广泛参与足球和篮球项目中,这就是中国社会中形成青少年足球和篮球健身群体的原因。

通过功能论对中国群众体育健身方式的探究发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的健身项目具有独特性和规律性,而且这些独特性和规律性不能被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它们受到某一群体青年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局限。因为,青年期形成的身份认同和稳定的情感的关键时期,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人们必然会选择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文化方式去满足这些情感需求,这一文化现象体现到体育健身,就是形成了每个独特的健身群体。因此,人们在研究和看待群众体育问题时,需要遵循这一规律,理解每个群体选择锻炼项目的原因,顺应规律和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猜你喜欢

全球化体育锻炼群体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全球化陷阱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