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

2019-03-05骆光文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红色精神

刘 钊,黄 琪,骆光文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红色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1]9。因此,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红色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学术界对红色精神的定义大都从它产生的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理论来源以及时间范围等方面来论述。概括下来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认为,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的总称[2];另一种认为,红色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3];还有观点认为,“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吸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智慧结晶。”[4]

总结上述观点,可将红色精神定义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精神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阶级性。阶级性通常指在阶级社会里反映一定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最本质的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无时无刻都在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植根于人民,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1]5。

二是实践性。红色精神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社会实践赋予其不同的历史内涵,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工匠精神等。

三是开放性。红色精神通过多方吸收优秀文化来发展、充实自身。其一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思想。红色精神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对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其二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形成的众多精神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随处可见。如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集中展示,抗战精神则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其三,批判地吸收了西方优秀文化。如五四精神中所包含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就是我们借鉴西方思想的结果。

二、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认识到红色精神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红色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学期都会分批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伟人故居、红色基地、新农村示范基地进行考察学习。同时,“马克思主义宣传周”“红色文化宣传周”等成为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特色活动。江西财经大学创新探索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协同”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即“四门课程协同备课、四种教学方法协同配合、四类教育主体协同联动和四度教育空间协同开发”[5]。有些学校在相应的博士点、硕士点中开设了红色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与研究方向。[6]有些学校还利用资源优势,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如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的“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和西南大学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等。这些举措有利于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深挖红色精神的价值内涵,有效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但是,在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对红色精神缺乏认同感

主体总能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容。首先,很多大学生认为红色精神已经“过时”了,认为了解和学习红色精神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用处,学习红色精神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思想上的消极一定程度影响到红色精神的开展和推广工作。其次,教师教学有应付的现象。大多数教师上课以考纲为指导,以学校的要求为标准。红色精神这一块内容如果学校没有明确的要求,上课提到红色精神都是蜻蜓点水般地掠过。教师自身对红色精神缺乏认同,对红色精神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不会注意到红色精神的教育功能。

(二)对红色精神挖掘不够

对红色精神的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浅尝辄止,这些都会削弱红色精神的吸引力。这首先表现在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红色精神到底是什么,对红色精神的定义不是特别的清晰、准确。当一提到红色精神首先想到得都是一些具体的精神,比如红岩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很多同学甚至连这些具体精神所蕴含的具体内容也不了解。其次,多数教师对中国革命史的讲解基本上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以及该事件造成的影响和留下的经验教训。教师教学模式化,除了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外,鲜有教师想到拓展课外知识,深挖教材内容,揣摩编者用意,结合现实讲授理论。

(三)对红色资源利用不充分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大多数学校都已经认识到并逐步开始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效果并不理想。学校组织到红色遗址、烈士园陵去参观学习,大都是走走过场,缺乏对学生有效的组织。这也是高校利用红色资源最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几乎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最常用革命先烈的生平、伟大事迹以及众多的文化事件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忽视了红色歌谣、红色电影、历史纪录片、红色经典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困境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在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中,学校、教师、学生中都存在着问题。以下分别从大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知、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形式以及学校文化氛围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原因。

(一)大学生对红色精神认知不足

首先,大学生接触红色精神的途径单一。当前大学生接触红色精神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一些红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宣传来了解,而这些媒介为了博人眼球、增加点击率,多少有一些夸张的成分。近年来在网络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恶搞烈士、丑化先贤、否认先烈功绩等不良现象。二则通过必修课程以及学校开的讲座和对少量红色书籍的阅读进行了解。通过这些途径所获得的零碎的知识,导致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面,以至于学生对历史非常的淡漠。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讲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学生们也觉得那些历史离他们太遥远了,就觉得没有了解历史和学习红色精神的必要,对是否开展红色精神的学习就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对革命先烈所取得的成就难以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最后,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大行其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等红色精神已成为过去。甚至在少部分学生中还存在着否定中国历史文化、否定党的奋斗历史的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受到了不良影响。

(二)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教学形式单一

第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发展却不够充分,主要就表现在师生比例不协调,大班上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只能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进行授课。他们根据课本上所提供的素材讲解红色历史,很少有人会去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这并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红色精神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第二,一些教师的课件内容不能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忽视时代背景和学生特点的变化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第三,红色精神的传授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满堂灌”等现象依然是常态,课堂教学偏重于形式化,完全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还会逐渐抹杀学生的好奇心。第四,网络时代背景下,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及时性、共享性,教师逐渐失去了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的掌握和支配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如果不运用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缺乏相应的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则会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失语”和“缺位”的现象。

(三)高校红色文化氛围单薄

当前高校对红色精神的宣传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是没有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宣传红色精神仅仅是宣传部门的工作,学校其他部门基本不予重视,尤其是没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二是学校对红色精神的宣传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介,如校报、横幅等,而忽视了对网络和红色实体资源的利用,宣传非常的孤立和单一,没有融入学生的生活,宣传标语只出现在大道和操场,遗忘了许多应该宣传的地方,如教室、寝室、食堂等。三是没有与家庭和社会联合,忽视家庭和社会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作用,传播渠道的限制,导致了不理想的宣传效果。四是宣传过于形式化,只有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纪念日的时候,高校才会大力地宣传红色精神。等时政热点一过,红色精神也就淡出人们的视线。五是高校社团有很多,但是关于弘扬红色文化的社团却不多见,很多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同学苦于平台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扬自己的积极性。六是学校制度的缺陷,量化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严重削弱了教师自主性的发挥。

四、红色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针对社会思潮入侵、市场经济扩张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红色精神中积极的、正能量的因素来抵消和稀释。使红色精神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要立足新时代、坚持新思想、运用新技术、落实新课改。在此过程中,重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作用,使三者形成合力。

(一)立足新时代,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

首先,高校对红色精神的宣传不能只停留于表面,不仅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报纸、官网等广泛地传播,而且还可以与地方政府和家庭联合起来宣传,让红色精神“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7]100,真正做到红色精神进生活、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92,校园中一句革命烈士的名言、一部革命年代的著作、一幅革命烈士的画像、一段革命烈士的故事、一次革命年代的展览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并认同红色精神的动力。其次,教师应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9]。红色精神是一部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其中蕴含着革命先辈的革命史、奋斗史、英雄史。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红色精神中蕴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素材,实行“定点爆破”;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自己,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模式,逐渐扭转学生对红色精神的传统刻板印象,增强认同感。最后,学生自己要积极主动地去接触第一手资料,多阅读相关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不盲目相信网络、电视剧等所描写的历史。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然后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组织的讲座和活动,在他人的讲授和自己实践活动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10]89。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逐渐缩短自己与历史的距离。

(二)坚持新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缓减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压力,必须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四为”方向,如果高校在办学的方向上走偏了,无论如何都成不了“参天大树”。习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外,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同样负有相应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写到文件中,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同时,可以通过校校联合、家校联动、校地联动的方式,逐步构建“大思政”格局,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同行”。其次,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大的示范性。”[11]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外来的思潮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回应,科学、客观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各种错误思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后,学生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人的头脑不能够出现空白。不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就是用另一种思维方式观察问题。”[1]230通过理论学习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思潮。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使“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11]3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理想信念必不可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高本领”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三)运用新技术,推进红色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比如立足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调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再创作,以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团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创办和发展红色社团,实现课上课下全覆盖。学校还可以借网育人,有效利用校园网络,创建红色专题公共论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互动内容的针对性。同时,在校园网的主页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利益相关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其次,教师“思维要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3]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将学生作为一个群体,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行为,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将调查结果转化为课堂内容,使上课内容具有针对性和人文关怀。最后,学生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生活方式,学习革命先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们为理想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坚韧品质。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新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我们不能让网络、手机主宰我们的生活,增强自己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反省能力,增强自己的独立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

(四)落实新课改,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

第一,学校“在办学方向、办学标准、办学质量上,应该有统一性要求,这是共性、是底线。在坚持统一性前提下,要少一些‘一刀切’的规定,少一些零散的项目评比,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15]。积极进行教学体制改革,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科队伍的科研能力,完善学科队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体系的育人功能,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要重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创建更高的平台,为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第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灌输者以及课程的搬运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15]。同时,在微观上要为学生解答“人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作品、社会热点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14]。第三,学生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地选择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教育内容,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上课不能仅仅满足于修学分、应付考试,而应该更注重自己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德和智、身体和分数、能力和知识、实践和书本之间,不能有轻重之分,更不能舍本逐末”。[16]对于老师布置的课上、课下任务,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和完成,意识到自己也是课堂中的一分子,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网络技术高度发达,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本,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善于发现资源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填补书本知识的空白。

五、结语

目前,围绕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上阐释了红色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利用红色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如何利用红色精神的问题。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需要在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红色精神融入路径的实用性以及研究的针对性和反思性上下功夫。

猜你喜欢

理论课红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