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薛瑄道经岳阳诗歌创作述论

2019-03-05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君山岳阳岳阳楼

彭 慧 雅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00)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山西河津人。历官湖广监察御史、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卿、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有《薛文清公文集》《读书录》《从政名言》等著作存世。薛瑄不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一生留下诗歌1570余首,各体散文、杂文260余篇,后人辑为《薛文清公文集》。但由于其主要以理学名家,故学界对他的研究,多集中于探索其理学思想,对其诗文创作成就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基础性阶段,一是关于薛瑄生平的研究,二是关于薛瑄作品版本的研究,三是关于薛瑄文学思想的研究,四是关于薛瑄文学创作的研究[1]。

明清时期,已经存在对薛瑄的诗文创作的评论了。薛瑄的学生张鼎在为《薛文清公文集》所作的序文中评价道:“其诗文平易、冲淡、浑成,不假雕刻,诚所谓布帛菽粟,切于民生日用而不可缺者也。读者自当得之。”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说到“七言最不易工”[2]时,也列举了薛瑄等人的诗句,并评价道:“何尝不极其致”。清代的《四库全书》也对薛瑄的诗文评价道:“大致冲淡高秀,吐言天授,往往有陶、韦之风。盖有德有言,瑄足当之。”以上他人的评价都可以从侧面说明,早在明清时期,薛瑄的诗歌就有一定的影响力了。[3]

本文只是选取薛瑄道经岳阳时期所创作的24首诗歌,从题材类型、创作主旨、艺术风格、价值意义等层面加以论述,以管窥其诗歌创作成就,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薛瑄道经岳阳的因由及次数

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至宣德七年(1432年),薛瑄出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差监湖广银场,驻节沅州(今湖南芷江)。四年间,曾四次道径岳阳,并留下诗歌24首[4]。

薛瑄第一次经过岳阳,是他于宣德三年(1428)年秋赴任沅州途中。进入岳阳境内后,作有五律古诗《入湖南界》。经过城陵矶,又作五律《舟发城陵矶》。进入洞庭湖,写有《舟行野湖中》。抵岳阳城,登岳阳楼,作七律《登岳阳楼》一题四首;又作七律《洞庭湖歌》。

薛瑄第二次道经岳阳,是宣德四年(1429年)秋天,薛瑄从沅州启程赴北京述职,过洞庭湖遇到风浪,作七律《洞庭湖阻风》一题四首;又作《湖中风涛大作》一首。

薛瑄第三次道经岳阳,是宣德四年(1429年)从北京述职之后返回沅州。抵岳阳后,先游圆通寺,作七律《游岳阳园通寺》;后登君山岛,作七律《游君山》;又作五古《游君山寺》。后于洞庭湖上遇雨,作五古《洞庭湖雨中作》;又作有《舟中遗闷》诗。

薛瑄第四次道经岳阳,是宣德七年(1432年)薛瑄从沅州返回荥阳丁母忧,由于心急如焚,一路匆匆,这次经过岳阳,没有留下诗作[5]。

二、薛瑄道经岳阳诗歌创作的题材类型

薛瑄四次道经岳阳所作24首诗歌,从题材类型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吟咏岳阳楼的诗歌

这类诗歌主要是诗人经过岳阳楼或是登临岳阳楼有感而作的诗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登岳阳楼四首》。这组诗写作于宣德三年(1428年),作者由河南至沅州做官,初入湖南境内,入洞庭湖,作五古《舟行野湖中》云:“明登岳阳楼,八荒应在望。”[6]表达了自己明日要去登岳阳楼的期待之情。时值秋日,第二天薛瑄登岳阳楼,写下了这组《登岳阳楼四首》。其一描写了作者对岳阳楼这一名胜古迹的期待之情,从而联想到范仲淹曾在此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其二描写了他登上岳阳楼以后,看到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及景象,从而产生的一种登高怀古的思想感情,想到了许许多多往昔的历史人物。其三写他站在岳阳楼上,眺望远处的君山,再联想到自己应该留下诗作,以供后人欣赏。其四则描写了他在岳阳楼上观赏洞庭湖的景致,船帆、白云、湖水都在作者眼底,作者不由得想起了和此处有关的神话传说,最后转到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将这美景记在心底。

这首组诗描写了作者登上岳阳楼的所见所想,表达了作者对岳阳楼景色风光的赞美之情和凭栏远望的种种思索,气势壮阔,颇有作者的个人色彩。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虚拟云桌面能够很好地满足基础课程教学应用的需要,例如PPT演示、视频播放、Web应用等;但在一些专业性较高的课程教学中往往暴露出处理能力不足的弊端,例如部分专业课程需要搭载Photoshop,Dreamweaver,premiere等高负载软件时,虚拟云桌面因处理能力不足,导致软件运行时出现卡顿现象或者直接无法启动软件。

(二)吟咏洞庭湖的诗歌

描写洞庭湖景色风光的诗歌在薛瑄诗歌中占了很大比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洞庭湖歌》。还有写作于宣德三年(1428年),刚入湖南境内写的五古《舟行野湖中》,写作于宣德四年(1429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洞庭湖遇到风浪写的《洞庭湖阻风四首》,这首组诗描写了在洞庭遇到风浪而产生的不同心境。

《洞庭湖阻风四首》其一写他在洞庭湖上乘舟所看到的烟波浩渺的洞庭,在烟霞飘渺中望见了君山,便更觉得湖水壮阔,回忆起自己去年曾在岳阳楼上凭栏远望,又是另一番心境了。其二写他因在湖上遇风浪无可奈何,看着宽阔的湖面,青翠的君山,便想起屈原、娥皇女英等和洞庭湖有关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其三极写洞庭湖之波澜壮阔,“海内无如此壮游”,赞美了洞庭风光,他便又想起屈原来,从而联想到异乡做客的自己。其四写他仍在船上,无聊苦闷中看着宽阔的、行不尽的洞庭湖,便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了。

还有写于宣德四年(1429年)的《湖中风涛大作》,也是描写了在湖中遇到风浪而产生的心情,写于同年的《湖中阻风望君山》《洞庭遇雨》《舟中遣闷》《洞庭秋月》等诗也抒发了作者经过洞庭湖而产生的种种感悟。

描写“潇湘八景”的八首诗之中的其一的《洞庭秋月》,从“天水远相接”“一曲湘灵瑟”等语句中可以得知,这首诗也是描写洞庭风光的。描写“潇湘八景”的另外一首《烟寺晚钟》从“霜落洞庭树”一句中也可看出,这也是属于描写洞庭湖景致的,这首诗写出了在岳阳地区最自然的自然景貌,“清音出烟雾”一句十分清新可爱,最后一句“月上楚天宽,霜落洞庭树”又向人们展示了一副从夕阳西下到月上柳梢头的画面,自然生动,清丽简洁。[7]

(三)吟咏君山的诗歌

作为和岳阳楼隔湖相望的君山岛,也是历代文人经常吟咏的对象,君山,原名湘山,又名洞庭山、洞庭君山、洞庭山、湖山等,即神仙洞府之意。薛瑄吟咏君山的诗歌有《湖中阻风望君山》《游君山》《游君山寺》等。

《湖中阻风望君山》作于宣德四年(1429年),薛瑄从沅州启程前往北京述职,再次途径岳阳,此时他还未曾登上过君山岛,他说:“一望君山咫尺间,不堪连日阻风湍。”

《游君山寺》同样作于宣德四年(1429年),与《游君山》为同时同地所作,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君山岛上看到的寺庙及由此产生的所感所悟。

三、薛瑄道经岳阳诗歌的创作主旨

薛瑄四次道经岳阳所作24首诗歌,就像是不同的载体,寄寓了他不同的人生感悟,表达了他不同的心境和感受。

(一)寄情山水的人生态度

薛瑄在道经岳阳期间创作题材类型最多的诗歌是纪游诗,这类诗歌中很大一部分都表达了他寄情山水,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例如《晚至云梦》这首诗“云梦行看近,肩舆趁晚凉。稻塍新穗吐,莲沼落红香。密树隐茅屋,芜堤系野航。霜台绝萧洒,容我得徜徉。”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初到岳阳地区的感受,从“新穗吐”、“落红香”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欣赏此地的景色,尾联中作者写到“霜台绝萧洒,容我得徜徉”,更是表达了他寄情山水,将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蕴藏于诗歌之中。寄情山水的诗歌在薛瑄诗歌创作中占的比重相当大,他描写的羁旅行役诗、纪游诗、写景诗,都是作者寄情山水,将自己个人的情感、人生遭遇寓于诗歌之中的体现。

他另一首描写羁旅行役的诗《舟中遣闷》,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很丰富,既体现了薛瑄诗歌创作中简洁明丽的创作特色,又把他在船上无聊、孤寂的心情寄托在山水之间了,“诗思虽难竭,酒壶行复干”,我的诗情画意虽然很难枯竭,可是我的酒壶却因为路途遥远而喝干了。这一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作者在舟中遣闷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好像这山水也随着作者的心理变化而变化了。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都在洞庭风光之中留下了自己的诗篇,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较与上述两位诗人清丽通脱的诗歌,薛瑄则更体现出一种不平之气,首句薛瑄采用了用典的手法,“吾观庖牺《龙马图》,五行惟水居其初”让读者联想起神话传说,诗歌的文学内涵就加深了。第三句“荆南之水亦众矣,壮观惟有巴陵湖”表达了他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诗中“长风歘起层霄间,溟渤汹汹增狂澜。轰天揭地急雷鼓,排空炫目堆银山。”登诗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马上联想起烟波浩渺的洞庭景象,最后一句“我今赋此良不苟,乃知有本无终穷。”又有一点薛瑄的理学观念在诗中,这便有薛瑄个人的创作特色在诗里了。

(二)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都在岳阳留下过自己的名作,李白也是同样四次经过岳阳,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属李白晚年的作品。其中名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更是为历来诗人所称道。李白的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生活的情趣。薛瑄在岳阳地区游览了许多处名胜古迹,在面对历代无数文人墨客都曾赞咏过的美景风光,薛瑄也发表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薛瑄在《登岳阳楼四首》中说,“举目但知天地阔,凭阑不管岁华流”“湖水欲包天地外,棹歌只在水云间”等壮阔宏大的诗句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壮阔的胸襟。

他还在《洞庭湖歌》中他表达了自己创作的缘由,“世俗相传八百里,足迹未到空踌躇”。我早就听闻八百里洞庭的美誉,如果不到这里,那只是空来一趟而已。“今秋持节来南楚,舟泊岳阳访奇古”,如今我作为沅州监察来到这南楚之地,终于有机会坐着船到岳阳来探访这神奇的古迹。而在《洞庭湖阻风四首》中,薛瑄写道,“枉渚维舟苦留滞,岳阳楼上忆凭阑”,也再次表明了他登上岳阳楼是来凭栏远眺,而他想起了什么呢?他写到,“千载湘累无复见,欲从何处吊英娥?”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已经无处可寻了,我又要从哪里去凭吊娥皇女英呢?“骚思难寻澧浦佩,客程频望岳阳楼”,屈原留下的离骚辞赋,已经很难寻到了,我啊,却只能“潇湘久客正思家”思念我的家乡了。在描写岳阳楼的诗歌里,此前黄庭坚也同样做过描写岳阳楼的诗篇《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中“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也是历来被后人称道的名句,诗的首句则以“投荒万死鬓毛斑”一语道出了人生的磨难,但第二句“生出瞿塘滟滪关”却又顿生一种生命胜利的浩然之气,诗人在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读者应珍惜生命。同样是在宦海浮沉,薛瑄和黄庭坚一样,都选择用一种更开阔、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今古留题才浩渺,往来登览岁峥嵘。”这一句诗更说明薛瑄较之黄庭坚在登岳阳楼时不同的心境是,他还希望留下诗篇,以供后人欣赏。

同样是描写岳阳楼,杜甫在其名篇《登岳阳楼》中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深切地表现出他对现实的担忧,《登岳阳楼》中诗人老病孤舟、凭轩涕泅的缘由不仅在天涯,更在“戎马关山北”的忧愁外,写下了《陪裴使君登岳阳楼》一诗,并表示要“从此更南征”。而杜甫在其岳州诗特别是《登岳阳楼》一诗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薛瑄登岳阳楼的感受是有很大不同的。在《登岳阳楼四首》中,薛瑄自己说“今古留题才浩渺,往来登览岁峥嵘”“东南壮观知应少,细读留题记往年”。说明他登临古迹,是想抒发感慨,表达自己对古迹的一种追思、记忆。

(三)思乡念亲的孤寂心情

薛瑄在湖南四年期间,久客淹留难免泛起思乡之情,在《洞庭湖阻风四首》中他感叹道“况是中秋明月夜,潇湘久客正思家。”中秋佳节,独自在湖南为官的薛瑄不由得叹出这样一句诗歌,其思念家乡的情怀感染力很强,尤其是写在中秋时节,也令读者想起自己的家乡来。《洞庭遇雨》中最后一句“莫唱《斑竹枝》,别思满南浦”,《斑竹枝》,指《潇湘曲》。为唐朝刘禹锡所作,借咏斑竹以寄怀古之幽思。南浦是指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作者在这,应该也想起自己远方的好友和亲人来了吧!

此外,薛瑄在诗歌创作中还以理学观念入诗。众所周知,薛瑄乃一代理学大家,其诗歌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他的理学思想[8],例如《游洞庭湖通寺》中的“诸天只在虚空外,万象皆归旷荡中”,天地间的万物都只在虚空之外,所有的世间万物都归于空旷之中,表明了一个理学家对天地、阴阳、理气的认识,可明显看出其理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游君山寺》是一首在游览寺庙的时候写的诗歌,其中的理学思想又带上了一点禅趣,其中“澄心得妙观,忘言契良晤”一句,一个“澄心”既包含了他理学思想中心性体验的部分,又包含了一点因在寺庙被禅意渲染而感发的佛理。

四、薛瑄道经岳阳诗歌创作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薛瑄对岳阳风景名胜的吟咏,从时间上看,不是最早的,从数量上看,也不是最多的,从艺术成就上说,也不见得是最高的,但依然具有其自身的价值:

一是对岳阳地区的湖光山色做了形象、真切的描绘。在薛瑄道经岳阳所创作的24首诗歌中,有多篇写及岳阳地区的湖光山色诗。

如《发云梦二首》其二中的“地远烟迷树,湖平浪拍天”句,《舟行野湖中》其二中的“湖水与天平,波涛亦何壮”句,《洞庭湖阻风四首》其二中的“日射湖心翻锦浪,烟收山顶露青螺”句,其三中的“青山半在波中出,白浪浑如天上流”句,其四中的“数点云山湖上出”句,《洞庭湖遇雨》中的“云雾失君山,波浪连吴楚”句,《洞庭湖歌》中的“壮观惟有巴陵湖”“涵泳虚空开玉镜”句,《登岳阳楼四首》其二中的“湖水欲包天地外,棹歌只在水云间”句,其三中的“天涯楚树千行绿,湖面君山一点青”句,其四中的“连空海水浮员峤,拍岸江声送画船”句,是总写洞庭湖之壮阔、洞庭山水之壮美。《洞庭湖歌》中的“长风歘起层霄间,溟渤汹汹增狂澜”句,《湖中风涛大作》中的“大风终夜鼓洪波”、“银山万叠来高下,铁骑千群入荡摩”等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与浪高。

这些诗句,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对岳阳地区的湖光山色做了形象、生动、真切的描绘,而且富有层次感,极富个人特色。

二是对岳阳地区的人文历史作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位于江南洞庭湖之滨,北依长江,南纳三湘四水,江湖交汇,资源丰富,风景优美。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始源地之一。薛瑄写及岳阳的诗歌虽然不多,但对岳阳悠久的人文历史仍有描写。如《洞庭湖阻风四首》其二中“千载湘累无复见,欲从何处吊英娥”句中的“湘累”,即是写有“百代词章之祖,中国文学之父”之称的屈原。屈原曾经在岳阳生活了10余年,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他从湖湘文化中吸取养料,创作了《离骚》、《九歌》等震古烁今的伟辞,并在此选择五月五日投江殉国,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雄伟的爱国主义丰碑。“千载湘累无复见”,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在岳阳生活足迹的追寻和对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深切缅怀。下半句“欲从何处吊英娥”中的“英娥”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相传尧舜南巡苍梧降伏老在湘江兴风作浪的恶龙,迟迟不归,杳无音信。舜帝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出于对夫君的担忧,遂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舜帝。当她们到达洞庭湖路过君山时,终于听到了丈夫的噩耗,禁不住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薛瑄《登岳阳楼四首》其二中的“湘灵鼓瑟今何在”句,即化用了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寻夫投水而死化为湘灵的历史典故。而他《洞庭湖阻风四首》其二中的“欲从何处吊英娥”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娥皇、女英二妃的凭吊之情。[9]

岳阳地区最著名的人文景观则莫过于岳阳楼了。薛瑄第一次道经岳阳时,就有登临岳阳楼,并写下七律《登岳阳楼四首》。其一描写了作者对岳阳楼这一名胜古迹的期待之情,从而联想到范仲淹曾在此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其二描写了他登上岳阳楼以后,看到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及景象,从而产生的一种登高怀古的思想感情,想到了许许多多往昔的历史人物。其三写他站在岳阳楼上,眺望远处的君山,再联想到自己应该留下诗作,以供后人欣赏。其四则描写了他在岳阳楼上观赏洞庭湖的景致,船帆、白云、湖水都在作者眼底,作者不由得想起了和此处有关的神话传说,最后转到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将这美景记在心底。其一中的“浩想希文话忧乐,关河直北是中州”句、其三中的“江河远客情何似?浩想希文独未休”句,则融入了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典故。

岳阳县西南君山上,有君山寺,即崇胜寺,旧名楚兴寺,据《湖山志胜》载,晋建,寺有古银杏树。县东有圆通寺,据《一统志》:“晋建,明楚昭王重建。寺内有罗汉井。”相传巴陵(今岳阳)的君山寺、圆通寺,桃源净照寺、衡阳圆清寺、衡山衡岳寺等寺庙,意味着佛教已从长沙流布到整个湖湘地区。薛瑄第三次道经岳阳时,先游圆通寺,作七律《游岳阳园通寺》;后登君山岛,作七律《游君山》;又作五古《游君山寺》。其《游岳阳园通寺》写作者游览岳阳圆通寺,描述了他在圆通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在圆通寺游览的而产生的人生思索和理趣。其《游君山》写他两次经过君山都未登临,这次终于登上君山岛,表达了作者登上君山的喜悦之情和对君山历史传说的种种思绪。其《游君山寺》写作者在游览君山时游览到君山寺,表达了作者对名胜古迹的赞叹和感怀之情。

薛瑄在岳阳时期进行的诗歌创作,将屈子投江、二妃的神话传说,岳阳楼、君山寺、圆通寺等岳阳地区的人文景观,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增加了诗歌的人文内涵,将岳阳地区的人文历史的文学史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从以上论析中可以见出,薛瑄道经岳阳所作诗歌虽然只有区区数十首,但对岳阳来说,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意义。透过对二十几首吟咏岳阳风景名胜诗歌的考察,亦可管见薛瑄诗歌创作的特色与成就。

猜你喜欢

君山岳阳岳阳楼
孙高华
Mike21模型在长江岳阳补水泵船洪水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桐君山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试剂盒
君山美学生活馆
关于提高管内岳阳北站和郴州站可控顶运用质量的工作探讨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君山银针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