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2019-03-05

语文天地 2019年16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杂文主义

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

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

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占据主流的多种主义:其一是闭关主义,长期以来,中国闭关锁国,既不会将目光投向全世界,也不准他人轻易迈入,直到被列强的枪炮砸开了国门,中国又开始奉行“送去主义”,列强索要什么,中国就立即送去什么。短时间内还行,只是时间一长,后果不堪设想。

在陈述“送去主义”种种弊端的同时,作者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在提出“拿来主义”的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提出,在拿来的同时,人们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要具有不一样的眼光,凡是列国的垃圾我们一概不能要,要拿就拿精髓,要拿就拿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对自己提出的道理进行论证时,作者逐层深入,毫不留情地揭露问题的本质,读者变得清醒的同时,也领教了作者的锋芒。鲁迅的杂文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强烈的战斗色彩,所进行的论证逻辑严谨,不容人辩驳。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鲁迅不仅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非常善于运用语言揭示问题。因此,他的文章总是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战斗意识,他被称为时代的战士、革命文艺的先锋。

三、点到为止

尽管鲁迅的文章运笔如刀,锋芒毕露,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限制,在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上,他仍然言辞闪烁,点到为止。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统治者对外谄媚,对内却实施高压政策,对于不符合统治者需求的言论,一律封杀,底层百姓很难寻找到一条有效的渠道表达心中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而文艺界也被白色恐怖所笼罩,以至于作者在写作本文时,不得不心存顾虑,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只能选择闪烁其辞,讳莫如深。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尽管也对时局与政治进行了抨击,但大多是点到为止,尤其是对于当局所做的一些行径,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叙述帝国列强对待中国的种种做法时,作者也曾说不愿详细地进行举例。

由此可见,作者真实所见远比文章中所阐述的更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明言,只是隐晦地意指。由此可见,作者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是因为高压政策的限制,只能隐约透露少许。正因为如此,《拿来主义》看似在讨论文化问题,但又不只是针对文化问题,而是着眼于整个局势,在文章所提及的内容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这一方面说明鲁迅杂文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看似将矛头指向文化问题,同时又波及其他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为了让文章能够顺利“面世”,尽可能减少麻烦,作者不得不采用一些“曲笔”,看似在说一件事,其实还包含了其他事。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同时理解作者用笔的真正含义。

在近代文学史上,《拿来主义》可以说是不朽名篇,尽管离文章问世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但至今读来仍具有现实意义,如鲠在喉。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于国外先进的技术及经验,我们必须给予重视,要懂得学习与借鉴。但与此同时,对于其中的一些糟粕,我们也必须始终保持批判的态度,要态度坚定地予以否决。唯有在批判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行接收,我们才会不断取得进步,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杂文主义
新写意主义
画与理
近光灯主义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