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7年坚守,潘玉莲义务开办“爱心课堂”

2019-03-05惠之

金秋 2019年21期
关键词:娃娃爱心教室

文/惠之

陋巷土坯房里响起琅琅读书声

小巷深深,书声琅琅。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新市区社区,有间特殊教室。午后傍晚,总有个脊背微驼身影,拎把茶壶走进教室,等候放学的孩子。“只有看到他们,我心里才踏实。”她说,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我的幸福。老人名叫潘玉莲,她的“爱心课堂”已开办27年。76岁的她,在人生历程中,将超过三分之一时间奉献给了孩子们。充满爱意的课堂,给2000多名维吾尔族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

时间追溯至1992年,“知天命”的潘玉莲从西藏闯荡回到新疆,历经半生沧桑奔波,最终回到故乡疏勒,像是迎来一次新生,她的人生从50岁翻开新的一页……父母双亡,丈夫离世,归来的潘玉莲一无所有,只能和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

上世纪90年代,南疆很多少数民族小孩不会汉语,导致成绩落后。潘玉莲出生于一个多民族家庭,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从小她就精通两种语言,被当地人称为“翻译通”。由于家长下班迟,父母外出打工回家更晚,很多小孩放学后在街上跑来跑去、打闹玩耍。看到这种境况,潘玉莲主动请缨接邻居家小孩放学,路上教他们几句简单汉语。和孩子们在一起,潘玉莲一颗心也愈发柔软。于是,她暗下决心:干脆办个小课堂。潘玉莲家住的是土坯屋,她腾出最大一间作为“教室”,到旧货市场淘来桌椅板凳,一所学校给她捐赠一块黑板,“爱心小课堂”就这样诞生了。潘玉莲不收取任何费用,孩子肯来就行。街坊邻里知道后很开心,想着孩子放学后终于有人管了。可淘气的孩子哪里愿意来呢?在学校待了一天,放学后只顾着疯玩。

起初,前来上课的孩子没几个,潘玉莲没气馁,每天仍然认真备课、讲课。她是个“万能通”,从一开始教汉语,到后来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她一人全包。潘玉莲有语言天赋,读书时学过俄语、英语,西藏6年打拼又练就一口流利藏语,工作后又当过维汉双语翻译。她教孩子自有一套妙法。上课前,潘玉莲手里会先拿一面五星红旗,让他们齐唱国歌;她时常为孩子们讲中国历史,让孩子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她要求每个孩子必须掌握汉语的同时,还要会简单英语。刚来“爱心小课堂”的孩子,有的贪玩好动,有的乱拿东西,潘玉莲时常督促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给他们定规矩,教他们懂礼貌,进门要问好,出门道再见。

不久,凡到潘玉莲“爱心课堂”的孩子,成绩得到明显提升,消息很快传开,慕名而来的越来越多,小课堂逐渐变成大课堂,26平米的小屋装不下,就挪到屋外大空地教,最多时坐着上百学生。每天下午五点半,“爱心课堂”会陆续有孩子来,直至坐满屋子。“老师,我们今天考试了,我又是全班第一。”“奶奶,今天我课文全背出来了,还受表扬了。”孩子们一进门,就叽叽喳喳围住潘玉莲。为了教好娃娃,只读过高中一年级的潘玉莲下苦功练。巴掌大的本子扉页,写着“每天背三首古诗”,里面抄录古诗,随手翻开背诵、温习。她坚持自学,读《论语》、学英语,还自费订阅许多教辅材料。

受师资不足、语言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地维吾尔族孩子普通话水平不高,家长很着急,潘玉莲就重点教授普通话。“如果娃娃说不好普通话,我这个小课堂就白忙活了。”潘玉莲向家长许诺。读课本、背唐诗、写作文……在潘玉莲精心辅导下,孩子们进步很快。如今在湖南师范大学读书的艾克拜尔·玉买尔曾在“爱心小课堂”学习,“我在潘奶奶那里打下扎实语言基础,还有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每次假期回到疏勒县都会先看望潘奶奶,为孩子们辅导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做潘玉莲的小助手。

“犟脾气”下的脉脉温情

小课堂设在家里,家里却不止潘玉莲,还有儿子、儿媳、孙女。“家里两间房,中间隔道墙。娃娃们在那个屋读唐诗,这个屋就啥事干不了,到头来我都会背了。”儿子潘三虎打趣地抱怨。

喀什当地课外补习班费用一月少说也要三四百,别人劝潘玉莲象征性收些学费,她却说:“进了我的门,就是我的娃娃,哪有跟自己娃娃要钱的?”一次,儿媳在家里嘟囔了一句:“自己孙女在外头上补习班一月都要五六百块钱。咱一个月收50块钱不过分吧?”儿媳的话不无道理,潘玉莲心里清楚,家长愿意交点学费,但她拒绝了。“都是街坊邻里、乡里乡亲,一开始就是免费小课堂,况且,我做这个也花不了什么钱。”潘玉莲说得一脸轻松,其实她在“骗人”。潘玉莲是低保户,平常一家人就啃冷馍、嚼硬馕,每月低保金除了维持生活开支,剩下的钱基本都用在孩子身上。钱都去哪儿了?新铅笔、新本子、教辅资料、奖励用的小红花、课前给孩子烧的花茶水……这些都是她精心准备的小礼物。

钱不够时,潘玉莲就拖着有旧疾的老腿,步行几公里去捡破烂瓶卖。遇垃圾堆,她便驻足留步,顾不上腥臭埋头翻捡,把能卖几分钱的瓶瓶罐罐收起来。和一般拾荒者不同,潘玉莲衣着整洁,头发梳理很好。走在街上,卖水果的妇女、裁缝店的师傅、烤馕的汉子,都会叫她一声“潘老师”。

一次,潘玉莲差点放弃了小课堂。那是1998年,乌鲁木齐一家单位想聘请潘玉莲教授俄语,报酬不菲。当时,儿子也在乌鲁木齐打工,潘玉莲经过一番思考和挣扎,犹豫中答应了。可没过两天,孩子们纷纷打来电话,“潘奶奶你去哪里了?”“你家里怎么没人?”“我们好想你啊!”“奶奶今天我考了第一名”……听到孩子的声音,潘玉莲心头震撼了,一边是牵挂的孩子,一边是宝贵的工作机会,该如何选择?两难之下,潘玉莲最终选择了前者。从那以后,她再也没离开过孩子们。潘玉莲会说维吾尔语、汉语普通话、俄语,懂些英文、藏文,她用自己的知识哺育这些可爱的娃娃,一个人辅导5个年级几十个孩子的语文、数学、外语,有时连轴转。在她的精心调教下,有些顽皮孩子变了,“爱心小课堂”总是井然有序。孩子们一来,就各就各位,打开书包,拿出作业,安静地写起来。“我管孩子有一套自己的经验。”时常,一个孩子站在门口:“老师,我能进来吗?”“请进。”潘玉莲答,她和孩子都是用英语打招呼。

“给好心,不给好脸。”这是潘玉莲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在课堂上是最严格较真的老师,孩子们每天都要到她面前背诵古诗,逐一上黑板默写新字,不完成功课,无论多晚不能回家,再晚她也陪着。“冷面孔背后,是潘老师浓浓的爱”,家长一致评价。说到自己课堂上的一脸严肃,潘玉莲笑了起来,“一切都是为了娃娃成长,对娃娃的家长负责,老师越严肃孩子就越认真”。孩子们明白潘奶奶良苦用心,在作业本、手抄报上,写满对老师的爱。哪个娃成绩有进步,潘玉莲会送文具、发奖状,以资鼓励。每逢有孩子过生日,她都会买来蛋糕。每天下午,她还会给孩子们煮上一大壶冰糖水果茶。

在疏勒县人民医院做医生的谢姆西努尔说,当年她在疏勒县第一小学上学,三年级时,学校开设汉语课,从没接触过汉语的她被父母送到“爱心小课堂”,希望通过补习跟上学校进度。“潘老师要求很严,开始有些不习惯。”刚去时,谢姆西努尔字写得不好,潘老师盯着写,直到写好,才能回家。一次,谢姆西努尔的母亲在外面等着,母女俩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二点多。“能说流利的汉语,大学毕业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谢姆西努尔坦言潘老师功劳很大。刚去的娃娃都怕上课严厉的潘老师,但待久了,都能体会到奶奶老师的好。

20多平米的土房挤着16张旧课桌。人最多时,有100多个孩子。教室里坐不下,潘玉莲领着他们到后院果园上课,坐在桃树、杏树、无花果树下。教室里,潘玉莲从盒子中挑出一些可以用手捏住的粉笔头,站在黑板前。面向黑板写字时,潘玉莲佝偻着的背比往常挺直很多。面向学生,她一脸严肃、眼神犀利,大嗓门讲起课文,讲到激动处忍不住比画两下。教室前面两块大黑板,每个年级分到一小块。孩子们每天要上“黑板测试”,掌握当天上课内容才能回家。

一个雪天的清晨,苏麦耶的妈妈像往常一样骑电动车送她和妹妹来潘玉莲家上课,不料途中轮胎打滑,3人被甩到路边,电动车摔坏了。潘玉莲看到母女浑身被雪水打湿的模样,赶紧拿毛巾帮忙擦干。她告诉孩子的母亲,“以后中午不用来接孩子了,留下来和她一起吃饭。”后来,离家远的学生都被留下来,所有人的午饭由潘玉莲承担。慢慢地,社区的左邻右舍也自发给“爱心小课堂”送饭,馕、馍馍、鸡蛋,有什么送什么。

2 4 岁的艾比布拉是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四学生。他清晰记得,17年前在潘玉莲小课堂里,自己因为“上黑板”写不出来哭过鼻子,也是在那里,他学到很多影响一生的品质。“潘奶奶那种坚持、真诚、和善,现在都历历在目。”每到冬季,潘玉莲要赶在孩子们到来之前架炉子、掏煤灰、烧热茶,让孩子们进门就能喝上热乎乎的加了冰糖的茶水。“娃娃们都喜欢喝这甜茶。”潘玉莲指着茶壶告诉家长们,“还别说,娃娃们就喜欢这一口,这壶茶成了吸引他们走进教室的法宝。”“老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老师请吃糖,这是我们的心”……孩子们这些真挚、朴实的留言,潘玉莲看一次眼眶湿润一次。

困境中顽强坚守“爱心课堂”

2010年9月的一天,在外打工的潘三虎在装窗户时不慎滑落摔倒,心肌梗塞引发脑梗塞,经医院抢救保住了命,从此瘫痪在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潘玉莲感到天昏地暗,但生活还得继续。两边都是心头肉,潘玉莲一边往医院跑照顾儿子,一边仍不忘给孩子上课。她不愿看到爱心小课堂停办,心里舍不得那群娃娃。两头跑的潘玉莲不能时刻陪伴儿子身边。一次,当她匆忙赶回医院,竟发现儿子从床上摔了下来,她心疼不已。

此时,不堪重负的儿媳抛下6岁孩子离家出走,这个不幸家庭雪上加霜。从此,一家三代相依为命,潘玉莲的日子愈加艰难。妻子绝情离去,瘫痪在床的潘三虎彻底绝望,他甚至一度将这一切不幸遭遇怪罪到母亲身上,怪罪爱心小课堂。“这些年,你全部心思都在课堂上,你为家做过什么?为我做过什么!”一次,情绪激动的潘三虎将家里锅碗瓢盆砸得稀巴烂。望着脸色铁青的儿子,潘玉莲没回话,只默默流泪。

一生磕磕碰碰,生活早已将潘玉莲打磨成一位坚强女子。“我心中对孩子牵挂的火种从未熄灭,我就是想让孩子们能多学点知识,将来走得更远。”这个朴素心愿支撑潘玉莲迈过一道道坎。困境中,潘玉莲挺起胸膛,“爱心小课堂”一天也没停。那时起,每天除了上课,还要照顾儿子起居。有时为了给孩子上课,她忙得连做晚饭时间都没有,儿子只能吃馕喝茶充饥。“儿子不让我继续办课堂,他问我到底图啥?”潘玉莲哽咽着说。然而,儿子最终理解了母亲,他知道母亲放不下那些孩子。

潘玉莲多年来的坚持和付出感动了学生家长和身边人。“一次我生病住进医院,孩子们趴在床边给我捏胳膊揉腿,替我倒水弄药,家长晚上轮流照看我,我心里很温暖。”潘玉莲说。邻居阿依帕夏知道潘玉莲家庭困难,悄悄往她口袋里塞了一沓钱。潘玉莲发现后立即将钱还给她:“我带孩子不是为钱,如果你愿意帮忙,可以为孩子们买几个本子、书包,奖励学生。”2010年,社区为潘玉莲老人和儿子、孙女办了低保,潘玉莲还担任社区片区长,每年有600元收入。平时孩子们在学校上课,她就去忙社区工作,孩子们放学她就回来为孩子辅导功课。

在当地政府关心下,2013年潘玉莲的“爱心课堂”有了崭新教室,社区专门腾出会议室,重新装修、添置桌椅,供孩子上课。“爱心课堂”搬家前,潘玉莲佝偻着背在新教室打扫卫生,眼泪“啪嗒啪嗒”落到地上,嘴角却挂不住地笑。孩子们终于有了像样课堂,这是她多年心愿。“虽然年纪大了些,但我更有干劲了。”许多孩子在“潘奶奶”教导下成长成才。淘气的阿卜杜瓦犯了错,您让他回家,他站在门口抹眼泪,就是不肯走,他说“喜欢潘奶奶”;已在乌鲁木齐6中读高一的麦日柯乃成绩冒尖,她说,将来争取考上北大,带您去看长城;大四的艾比布拉每年寒暑假回疏勒,第一个看的不是自己的亲奶奶,而是她,而且会来爱心课堂给孩子们上一个假期英语课……

27年光阴荏苒,从“爱心课堂”走出的孩子已超过2500名,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有的已成家立业,有的参加工作,有的正上大学……一到节日假期,来自东南西北的人来看望潘玉莲,他们都是潘玉莲教过的孩子。傍晚阳光依然炽热,潘玉莲站在三尺讲台,孩子们清脆、整齐的童音在教室回荡。“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这些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潘玉莲说,只要身体允许,会将“爱心课堂”一直办下去!2018年12月,潘玉莲被评为十大“感动新疆”人物,引发各族同胞热烈反响!

2019年3月9日,爱心课堂围着一百多名孩子,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好老师,潘奶奶,祝贺您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几个女孩子向潘奶奶送上鲜花。“谢谢!谢谢孩子们。”潘玉莲笑逐颜开。课堂的欢呼声响彻云霄,潘玉莲与孩子们一起陶醉在欢乐中……

猜你喜欢

娃娃爱心教室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爱心树(下)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