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联体云影像平台应用与探索

2019-03-02刘胜红于大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6期
关键词:联体基层医院医疗机构

刘胜红,于大伟,戴 勇,廖 兵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0800)

2015年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 (国办发[2015]14号),在资源配置中指出,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以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在此背景下,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以医联体建设为依托,在区域内搭建云影像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区域内影像数据共享和诊疗协同。

1 区域影像现况

通过对区域内14家基层医疗机构实地调研,了解建立医联体云影像平台的迫切需求。

1.1 各医疗机构间的医学影像系统无法进行数据共享、储存和再利用,存在重复检查现象,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1.2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影像人才缺乏,存在人员少、职称低、摄片技术低的情况。

1.3 基层医院阅片系统单一、运用效率低。

1.4 医生工作地点固定化的缺陷。

2 医联体云影像平台的构建

2.1 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医联体简介 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医联体,于2015年9月开始构建,与贵州羊磴镇卫生院、坡渡镇卫生院、万盛经开区8家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10+1”的医联体服务新格局,通过对口帮扶,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医联体云影像平台,以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云影像平台,于2018年4月开始创建,以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为影像会诊中心,将医联体内有条件9家基层医院接入云影像平台,实现“基层医院摄片、上级医院阅片诊断”的会诊模式,提高基层影像的使用效率。

2.2 医联体云影像平台的业务流程

按照基层医院需求,主要采用两种模式。

2.2.1 重点病历会诊模式:由基层医院将疑难重症病历影像上传会诊中心,由影像专家进行分析诊断。

2.2.2 全部上传模式:基层医院将全部影像数据上传平台,每天由会诊中心医生进行阅片诊断。

2.3 云影像平台功能模块

影像上传、远程影像诊断、全院PA C S服务及本地诊断、远程电子报告、电子胶片等主要功能,同时具有规范的医生电子签名、患者病历附件记录上传等功能模块,有效实现上下级医院之间影像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影像诊断能力。

2.3.1 基层医疗机构影像上传:针对各医疗机构的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影像设备,采用DICOM 3.0协议,满足各基层医疗机构DR、CT、MR等多种影像信息的接口对接,开发影像的采集和提取程序,实现影像信息的有损、无损压缩及自动上传影像数据。

图一 功能模块

影像信息上传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是否住院、患者检查号、影像类型、影像部位、患者病史、检查报告附件信息、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诊断信息均可上传,为上级医院医生实现远程影像诊断做参考。

图二 影像上传

2.3.2 区域中心医院远程影像诊断:

2.3.2.1 专业的医学影像处理系统,区域影像中心的医生可以调阅基层医疗机构上传的原始影像信息,采用HTML5技术,无插件零安装,实现多平台、多终端专业阅片,支持三维、定位线,融合,增强,XA数字减影等处理,全方位帮助医生更准确的查看影像信息,为准确的进行远程影像诊断做基础。

图三 查阅影像

2.3.2.2 远程影像信息上传后,区域影像中心查看患者影像基本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检查部位等基本信息,同时可查看患者的病史信息、检查附件等信息,结合影像信息,给患者进行远程诊断。

图四 影像信息

图五 患者基本信息

2.3.3 全院PACS服务及本地诊断:

传统的影像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影像信息在医院内部的互联互通,仅能实现纸质报告的查看,通过影像平台全院PC A S系统的应用,可实现院内影像信息的互联互通,多科室医生可在电脑端实时查看影像及电子报告。同时本地诊断的电子报告可实时查看,节约患者就医时间。

图六 本地诊断

2.3.4 远程电子报告及电子胶片:

区域影像中心查阅影像信息进行远程诊断后,远程诊断报告可实现信息下传,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影像诊断水平,同时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可享受到区域影像专家的资源,有效节约患者就医成本。

2.3.5 医生电子签名:

中心医院下诊断时需要编辑个人电子签名,确保影像信息的规范及真实性,显示或打印报告时会展示诊断医生及审核医生的电子签名。

3 运用成效分析

自建设医联体云影像平台以来,已与13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云影像平台合作协议,目前已有9家医院接入平台,运行通畅。通过云影像平台C R、D R阅片1393例次,CT10例次,核磁共振473例次,合计1966例次。

3.1 患者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

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将直接影响临床疾病的治疗效果[1]。基层医院对病人进行检查,直接将影像资料上传至云影像平台,上级医院及时进行诊断,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提高了影像的诊断及时性和准确率,让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近享受到区域影像专家的资源,有效节约患者就医成本。

3.2 有效解决基层医院影像人才短缺和诊断能力薄弱的问题

通过调查,医联体内14家基层医疗机构中,放射科人员合计34人,其中技师16人,占50%,初级医师47.1%,中级医师2.9%,医学影像人员数量上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低、摄片技术普通较低,对影像诊断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医院只需要购置影像设备完成拍摄即可,以往最为欠缺的影像专家可以从上级医院获取,减少人力资源投资[2]。通过云影像平台,在区域内实现 7~24小时无间断为基层医院提供高质量的阅片诊断服务。

3.3 转变影像工作模式

影像工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影像科的专家从必须呆在专业工作站前转变为随处可以工作,可以通过手机、Pad等实现远程影像调阅和书写诊断报告,医疗服务模式将从“定点服务”转变为“定人”,服务效率和效果得到提升[3]。

3.4 提高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区域内同质化建设进程

通过医联体云影像平台,实现影像信息数据共享,实现与基层医院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探索医联体内部医学影像分工协作和上下联动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再造医疗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整体性、连续性、协调性的诊疗服务,为区域心电网络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实现“互联网+医疗”模式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推动区域内同质化建设进程。

3.5 促进医联体医院间的亲密合作,提升医联体内整体影像服务效能

通过云影像平台的建设,医院间密切交流和合作,增加医联体成员间的亲密度;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基层医院的影像诊治水平,提升医联体内整体影像服务效能。

4 总结

医联体云影像平台的建设,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了区域内影像设备及影像诊断专家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协作[4]。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让患者更加便捷的享受便捷、高质量的影像诊断服务。

猜你喜欢

联体基层医院医疗机构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探索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新路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