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应性陪伴,您做到了吗?

2019-02-28章淼榕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9年2期
关键词:陪伴框架儿童

聆听了孩子们单纯的心愿和父母的种种感慨,我心中萦绕着感动的情绪,同时也引发了对“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陪伴”这一问题的思考。前段时间,我有机会接触到儿童早期的“培育性照护框架”。框架由联合国儿基会(UNICEF)、世界银行集团(WBG)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贯穿早期儿童成长所需的基本要素。“回应性照护”正是这一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照护中必定包含陪伴。所以,我主张父母不但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而且这种陪伴应该具有回应性。

    首先,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要有一个全心全意的状态。

很多父母忙于事业,有时候回到家还要处理一些公事,往往和孩子没玩多久或没聊多久就被电话打断。还有一些父母心里牵挂着别的事,不自觉地应付孩子或者敷衍他们。这些三心二意的陪伴都是会打折扣的。建议父母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投入陪伴孩子的“工作”中,杜绝一切外在干扰。这样的陪伴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对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保持足够的敏感。

文中接受采訪的爸爸妈妈都相当不错,他们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开展陪伴活动,比如讲大吊车的书、适度地玩数码产品、画最喜欢的孔雀等。不管父母对孩子怀着什么样的期待,陪伴一定是“以孩子为中心的”,让他们更多地主导沟通、游戏,父母则担任配合者的角色,虚心地向他们“请教”,适当地提一些建议,当然采不采纳由孩子决定。

    再次,善于在与孩子的语言交流中表达共情。

有时候,当父母陪孩子在一起时,由于孩子感觉安全,他们可能会倾诉一些烦恼,父母应准确地捕捉这些烦恼背后的动机。举个例子,我们采访二孩家庭时,两个孩子通常流露出争宠的心态,他们会相互比较,企图贬低对方。这个时候,父母要洞悉每个孩子都渴望作为独特的个体被“看到”的心理,巧妙地从他们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加以肯定,减缓他们的焦虑情绪,同时也能起到增进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的效果。

    最后,作为陪伴的延伸,父母要兑现对孩子许下的承诺。

从我们采访的信息中不难发现,父母倾向于对孩子许下诺言——去公园和游乐场、去外地旅游、买新的玩具等。相信当孩子得到这些承诺时,他们一定充满了兴奋和喜悦,把它们当成父母爱的表达。所以,父母必须要信守约定,切不可说一套做一套,让孩子小小年级就体验拿到“空头支票”的失落与沮丧。一旦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信誉,再想对孩子实施有效的管教就会难如登天。

回应性陪伴,不容易也不难,关键看父母是否确信陪伴的意义、是否重视陪伴的质量。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分离之前,我们的回应性陪伴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养成独立、成熟的人格,让将来的分离变得自然、愉快而美好。

专家简介:

章淼榕,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培训部主任,现任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儿童项目主管。多年专注于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咨询与培训工作。

猜你喜欢

陪伴框架儿童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WTO框架下
留守儿童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