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之间的宫廷建筑:烫样的制作与价值

2019-02-28朱庆征

紫禁城 2019年2期
关键词:图样屋顶尺寸

朱庆征

原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建筑史,本文并附文系《紫禁城》杂志编辑据作者生前发表于《紫禁城》二〇〇三年第三期《烫样— 宫廷建筑设计模型》及二〇〇六年第七期《方寸之间的宫廷建筑— 紫禁城延禧宫烫样》重新整理

建筑之始,设计为先。烫样作为建筑的缩影,浓缩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形式和建筑美感。

在内务府营造司样式房供职的雷氏家族正因为是制作烫样的名家,因此得了「样式雷」的美誉,而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八十余件烫样基本上也都出自雷氏一家。

方寸之间的宫廷建筑如何制作?其中又凝结了中国匠人多少智慧与精湛技艺?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清代两百余年间,皇家建筑工程延续不断,样式房图样、烫样的制作也始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内务府营造司样式房供职的雷氏家族数代从事皇家建筑的设计与营造,在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因其是长期制作烫样的名家,所以被人誉为「样式雷」。他们矢志不移,在事业上不断进取,创下了青史留芳的功业,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流传下来的烫样八十余件,内容涵盖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坛、东陵等处。基本上都是样式雷一家的遗存。

建筑之始,设计为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用图画来表达建筑的设计;汉朝初期开始使用图样;到了隋朝,开始使用百分之一比例尺的图样,并辅以木制模型。这种将图样和模型相结合,在三维空间内表现设计意图的传统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清朝建筑工程在管理上一如唐宋制度,有内、外工之分。工部营缮司掌管外工,内务府营造司承办内工。所有建筑工程都要上奏朝廷,奉旨行事。为使皇帝能够更加明确、直观地了解工程建筑的布局、式样,内务府下设算房负责工料的估算,又设样式房负责设计图纸、制作烫样。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具体做法说明,以文字为主,以《工程做法》或《内廷工程做法》为依据,辅以用工用料估算;二是图样,表现的是建筑的平面布局、群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或建筑的立面图形及装修细部;三是烫样,以模型小样为主,直观表现建筑的形象轮廓和区域的群体配置,并在上面标出建筑的主要尺寸与做法。这三个部分有机结合,相辅为用,既明确易懂又可少出差错。

烫样的制作

烫样,是根据一定比例做成的建筑模型小样,因制作过程中的「熨烫」工序而得名。制作烫样是完成建筑设计的重要步骤,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烫样制作的主要材料是纸张、秫秸和木头。纸张多为元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和东昌纸,木头则选用质地松软且较易加工的红、白松之类的木材,制作烫样时使用的粘合剂主要是水胶。制作工具除了簇刀、剪子、毛笔、蜡板等简单用具外,主要是特制的小型烙铁,用来熨烫建筑小样成型。

烫样在形式上可分为两种,即单体建筑烫样和群体建筑烫样。单体建筑烫样主要反映建筑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各类尺寸数据。烫样屋顶贴有表示建筑各部尺寸的标签,其他部位也有标签,注明各构件的名称及其详细尺寸。打开烫样屋顶可以看到建筑物内部,如梁架结构、内檐彩画、室内装修式样等。群体建筑烫样一般以一个景区或院落为单位,除表现单体建筑外还完整地反映出建筑组群布局和周围环境布置。主要建筑物周围的地势地貌、河流湖泊、道路树木、盆景位置等一目了然,建筑关系一清二楚。这些烫样在制作时根据需要分为五分样、寸样、二寸样、四寸样和五寸样等几种。其中五分样的实际尺寸为清营造尺的五分,相当于建筑实物的一丈,即烫样与实物之比为一比两百;寸样每一寸相当一丈,比例尺为一比一百,二寸样为一比五十。以此类推。

一件烫样可分为底盘、墙体、屋顶及附属杂项这几部分。早、中期(大约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烫样的底盘制作比较简单,使用红、白松类的木材做成大约二点五厘米见方的木条,根据烫样的尺寸大小做成横竖交叉的棋盘格样的平面,上面再用几层高丽纸或东昌纸糊平,用墨笔画上路径、河流、小桥等。晚期(大约同治、光绪时期)的烫样底盘制作讲究,虽仍用红、白松类的木材,但做成高约十五厘米带束腰的须弥座式,平面糊宣纸,用墨笔画上路径、河流、小桥等。

墙体的制作材料如同现在的草板纸,用几层纸涂上水胶,人工粘合,晒干后成为一种较硬的纸板,具体需用几层纸则根据墙体的厚度而定。纸板完成后,依据建筑设计要求的形状、式样和尺寸进行剪裁,然后在上面涂饰颜色或绘制图案,最后进行粘合形成完整的墙体。清代晚期的一些较大的烫样的山墙改用木板制作,以增加墙体的强度。

屋顶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色的部分,也最能反映出烫样的精湛工艺。中国建筑屋顶形式有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和攒尖顶等多种,制作起来比较复杂,对此,工匠们往往采用民间常用的「盔作」方式制作。根据建筑屋顶的形式、尺寸,先用胶泥做成胎模,然后用一层高丽纸刷上水,贴在胎模上,再用两层麻呈文纸(这种纸较厚,可增加强度)、两层东昌纸分别涂上水胶粘在高丽纸上,晒干后除去胶泥就形成所需要的屋顶硬壳。底部再糊上高丽纸形成中空封闭状,上面可根据需要添加瓦垅、檐头瓦当、滴水、吻兽等。

从现存的烫样实物来看,屋顶瓦垅是按比例尺的大小来制作,分为两种做法。比例尺大的建筑体量较大,瓦垅也随之较粗,于是采用沥粉做法,即用油画工使用的粉筒子像沥粉一样沥成瓦垅;比例尺小的建筑体量较小,瓦垅也随之较细,就采用「线香」粘接,即先把一根根细细的线香用水闷湿变软,涂上胶水,然后一根根粘到略微有点曲线的屋顶上,再于上面刷盖一层涂过水胶的高丽纸,并用特制的小烙铁在瓦垅间反复熨烫,直到烫牢粘实,成为一体。屋顶形成后,最后一道工序是涂抹颜色或绘制图案。

烫样中的柱、檩、柁、枋、椽子等木质构件多用秫秸或木头制作,然后按设计需要敷饰彩绘。

附属的杂项部分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小桥、山石、盆景、树木和室内陈设等。为了交代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势凸起部分先用泥土堆积成形,再上敷涂过水胶的高丽纸,熨烫至自然平整。河流湖泊有的只是在平面上用颜色勾勒画出,有的则用下凹和填充颜色

的方式来表现。小桥有的是在平面用线条画出,有的则采取立体形式,即先用纸板按桥形剪裁粘接,并用不同颜色画出石柱、栏板和花纹。树木则是将蒿草烘干后用纸把下部卷起做成树状。室内陈设如同小桥的工序做法,只是做工更为精细。

烫样的价值

烫样是古代工匠表现建筑设计意图的模型,时至今日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烫样是历史、是文物。它反映出一二百年前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规划思想,是当时营造情况最可靠、最真实的记录。通过研究烫样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设计思想、建筑发展水平、工程技术状况、而且可以从侧面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工艺制作和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

烫样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与图样、做法说明一起完成古建筑的设

计,但三者各有侧重。烫样侧重于建筑结构、外观、院落和小范围的组群布局,建筑上的装饰、内外檐彩画、装修和室内陈设,都属于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步骤。烫样不同于今天的建筑模型,建筑模型只是建筑的外部大观,没有详细的尺寸,离开了设计图纸便无用处。而烫样则是根据建筑物的设计情况,按比例制作,并且标注有准确的尺寸,是了解当时建筑情况的主要依据。它既可以弥补官书记载和实物资料的不足,而且一旦发生意外导致建筑物损毁而需重建时又作为复原设计的主要依据。故宫博物院在恢复建福宫花园时,就因缺少当时的图样、烫样而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查找历史档案资料,经过反复论证才确定出复建方案。试想,如果相关烫样能够保存下来,再根据清工部颁布的《工

程做法》,复建工作自然就要简单得多。

毫无疑问,烫样作为建筑的缩影,浓缩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形式、建筑美感,而且制作精巧,显示了古代匠师的聪明智慧与精湛技艺,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图样屋顶尺寸
借“光”生财的屋顶
CIIE Shows Positive Energy of Chinese Economy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12
屋顶屋
屋顶的雪(外四首)
D90:全尺寸硬派SUV
《工程制图》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佳石选赏
佳石选赏
寒冬必备!最IN喵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