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景到愿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宣城大地的生动实践

2019-02-28张冬云

民主与法制 2019年6期
关键词:宣城全省文明

张冬云

宣城是新安江、太湖、长江等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多年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牢固树立、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两山”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理念:融汇绿色发展 创建生态文明

有理念指引——全过程融汇绿色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之路的重中之重。自然生态环境是宣城最大的优势和最宝贵的财富,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2013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作为宣城发展的先导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全过程。201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特别强调:“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工作方案》《宣城市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同年9月,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有品位的文化生态之城”,将其作为建设“四个特色之城”的重要内容。

2017年,市委四届五次全会适应新的要求,立足新的起点,提出要加快建设安徽(宣城)绿色发展创新实验区,旨在以优化绿色空间、壮大绿色产业、健全绿色制度、培育绿色文化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空间、绿色产业、绿色制度和绿色文化“四个样板”,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示范基地,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中走在前列,加快建设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群众满意认可的新时代美丽宣城。

有目标追求——全市域开展生态文明创建。自2011年、2016年先后启动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以来,实现了国家生态县全覆盖,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55个、生态村6个。2017年9月,被原环保部正式命名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不仅是安徽全省唯一,也使宣城成为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9个标杆样板之一。同时,绩溪县和旌德县分别被命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满堂彩”。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专门通报表彰宣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并奖励1600万元。同时,宣城市经过多年持续推进“六城同创”,先后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措施:提升环境质量 综合利用资源

有措施保障——全方位提升区域环境质量。宣城2017年森林覆盖率接近60%,部分山区县接近80%,是全省单元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城市之一。宣城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污染物减排,连续9年开展环保“绿剑行动”,强化污染排放监管,连年完成省下达任务。省政府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通报表扬激励,其中宣城市的环境工程项目推进快、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省政府表扬激励。围绕天是“宣城蓝”、地是“宣城绿”、享受“森呼吸”,实施了“洁气、洁水、洁土”工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7年,全市共完成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工业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治理等方面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整治项目535个,狠抓秸秆禁烧工作,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市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2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23%;15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80%,11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在2016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中位居第一。2018年前三季度,空气优良天数近9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2位;地表水国省控断面监测全部达标。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全市无污染场地风险事故发生。突出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项重点任务,提升绿化造林水平,圆满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在省政府2016年年度考核和森林增长工程五年总考核中,取得两个全省第一的佳绩。

有成效激励——全环节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全领域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多年来,宣城加强淘汰落后和节能降耗工作,推进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十二五”以来,宣城提前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5.08%,2016年、2017年单位GDP能耗又分别下降5.5%和5.8%;“十二五”连续5年在省政府“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目标考核中获第一等次,在省政府2014~2016年度及“十二五”期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获四个优秀等次。扎实推进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工作,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消耗建设用地下降目标,并超任务5个百分点。

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阶段,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步加深,绿色发展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产业变绿、绿变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4.7∶52.2∶33.1,调整2017年的11∶48.1∶40.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宣城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助力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宛陵科创城和宣郎广宁智创走廊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特别是G60科创走廊城市间合作。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潜力跃居全省第4位,创新持续力在长三角26个城市中居第3位;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增幅、投入强度增幅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1位。制定并实施《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智能制造,2016、2017两年累计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示范专项企业数居全省第2位。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1.5%和17.4%,占规模工业比重达29.9%和47.9%,较2012年分别提高20.1和16.6个百分点。2018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5%,分别比全省高5.3和5个百分点,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5位。宣城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以2016年成功纳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契机,加强创建工作和泾旌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建设,着力把优美的山水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十三五”以来,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省前三。

>>安徽省旌德县庙首鸭群 视觉中国供图

监督:健全生态文明 制度法治先行

建设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需要制度和法治作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宣城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和创新,以制度之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之基。专门发文明确生态文明与环保委员会42个成员单位116项环境保护职责,建立日常工作机构和议事决策工作制度,健全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建立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逐步构建起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完整责任链条。全面实行环境执法监管双随机抽查机制,涵盖7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深入推进重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离任审计试点工作。2017年以来,在全省率先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和湖长制,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并探索实行民间林长、民间河长制度,进一步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持续发展的林业保护发展责任体系。不断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施水阳江全流域环境管理,建立了白沙河和徽水河上游流域环境联动执法协调处理机制,启动了南漪湖流域跨界污染防治工作。

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重要的实践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宣城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优化人居环境。同时,成功推进和解决旧城改造历史遗留问题。宣城北门旧城改造项目是安徽省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也是安徽旧城改造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规划开发用地64万平方米,是宣城城区四分之一区域面积。2008年,市政府将此项目地块“毛地”出让给开发公司,以期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旧城改造。然而,从2012年起开发公司便陷入困境,2014年起资金链彻底断裂,建筑工地停工,金融单位借款利息停付,到期债务无法兑现,资产被债权人申请查封,项目停工进入僵死状态,数万群众安置和维稳工作成为市委市政府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市政府没有因为项目已是企业行为而避而远之,而是积极创新破产重组机制,坚持依法依规化解,最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解决数万群众拆迁安置难题,实现了这一民生工程的凤凰涅槃,使安徽旧城改造史上最大棚户区改造工程起死回生,该成功经验已成为破产企业重整的范本。另一方面,宣城积极引导百姓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遵循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要求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系列创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活动,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唤起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愿景:践行新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主色调

宣城的生动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宣城人也深刻感受到,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中,必须突出把握三个方面:

要发展,就要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从宣城实践看,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化,不仅没有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反而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0.9%;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两年GDP年均增长8.6%;2017年,宣城在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处于第5位。2018年以来,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好于预期的态势,在上半年省对市经济运行考核中位居第6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增幅为2015年以来最高,居全省第5位,创“十二五”以来同期最好位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7%和9.8%,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6位;前三季度GDP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15%,分别高于全省0.5、1.7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幅均居全省第4位。从招商引资情况看,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和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总量均处于全省前列。宣城的发展实践有力证明,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宣城的发展实践有力表明,习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多么科学、多么正确。

要止损,就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发展。宣城要按照习总书记“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的科学论断,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生态红线思维确定发展的“底线”,决不能追求“带血”的GDP,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要完善,就必须及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系。一是及时完善法律法规。要适应新时代特征和新形势要求,与时俱进,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时体现在相关法律和地方条例及各类行政法规中。二是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比如,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和管理方面,需要围绕加强科学保护来进一步规范。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三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生态环境是综合系统,环境污染具有全面性,不仅影响到农村、农民,也会影响到城市、市民。要尽快制定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修改完善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相关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建立动态调整、奖惩分明、导向明确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避免和消除城乡二元环境分治结构。

猜你喜欢

宣城全省文明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宣城小镇》
宣城以外看宣城
对不文明说“不”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文明歌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