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繁与简”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9-02-26胡文杰施民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言作文同学

胡文杰 施民贵

一、初步感知艺术的繁与简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胡老师想先做个调查。有跟应老师在学画画的吗?

(生举手)

师:为什么会提应老师呢?前一段时间,我跟应老师闲聊时谈到了这么一个话题——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所以,应老师想邀请我为跟他学画画的孩子谈谈文学,用文学的眼光来解读绘画。受应老师的启发,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是不是也给我们童声作文实验班的孩子谈谈绘画呢?宋代著名大诗人陆游在《示子聿》这首诗中告诫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板书: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师:“汝”是“你”的意思。谁能大概说说这句诗的

意思?

生:你如果想学诗,学习的功夫应该在诗外。

师:对,应该在诗外下功夫。学诗如此,学写作文也是如此。

【评析:艺术是相通的。绘画是视觉艺术,写作是语言艺术,都具有表现力,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多读“画”将有助于绘画式的文学写作。】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的国画。

(出示张大千的两幅画)

师:你们知道这两幅画的作者是谁吗?

(生摇头)

师:不知道?也许可以猜一猜。谁来试试?

生:苏轼。

师: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在诗词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在绘画上也造诣非凡。

生:郑板桥,张大千。

师:一下子就说出了两位。你猜的依据是什么?

生:因为郑板桥比较擅长画竹,张大千比较擅长画绚丽的画。

师:你觉得这两幅画出自不同的画家,是不是?虽然有一些出入,但既能说出自己的判断,又有依据,厉害。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同学们,在埋头画画的同时,我们也要抬起头来张望一下画外的天空。比如,了解一下画坛的名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特点。这两幅画的作者其实是同一个人,是张大千先生。张大千先生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画家,他对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尤其在山水画方面很有成就。上个月,胡老师看到一则消息,说他的一幅山水画竟然拍出了天价—— 一亿零八十万,这使得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了亿元大关。我们今天欣赏山水画的目的就是希望从它的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滋养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艺。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两幅画,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呢?

生:第一幅画色彩明丽,画面显得满满当当的。第二幅画比较简单明了,寥寥几笔。

师:有眼力。还有谁有补充吗?我们要想学好一门技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眼高才能手高。我想请应老师的弟子来说说自己的见解。跟应老师学画画的同学请举手。哦,这里有一位女弟子,你來说说。

生:第一幅的色彩比较明丽。

师:相对于第二幅而言。

生:第二幅只是用简单的线条勾勒而已。第一幅画给人的感觉十分厚重,雄伟。

师:山峦呢?

生:山峦重重叠叠,树木密密麻麻。

师:还有吗?

生:我觉得第二幅画有很多的空白,是一种计白当黑的

手法。

师:“计白当黑”这个词好像很专业。专业的名词术语,很有含金量。你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空白处也是一种艺术。

师:留白处其实并非空白、虚无,它实际上也是一幅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此时,胡老师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句诗,你们能猜得到吗?

师:淡妆——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对,评论家也正是这样评价张大千先生的画的。说他的画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板书: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师:一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生读)

师:密的地方——

生:连风也透不过去。

师:疏的地方——

生:可以走马。

师:对,可以纵马驰骋。绘画如此,我们的作文也是如此。与绘画的疏与密相对应的是语言的繁与简。(板书课题:语言的繁与简)

【评析:“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技法之一。虚实相生,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由绘画转向语言,“留白”是一个课题,对小学生而言是优等生的课题。】

二、品析范文,感知语言的繁与简

师:“语言的繁与简”是“童声作文三十六式”中的第二十二式。接下来,请打开《童声作文报》,翻到第二版。我们来看看《谢谢你,朋友》这篇作文。

师:为什么老师今天要和同学们

一起来欣赏这篇作文呢?因为这篇作文在不经意间吻合了我们今天要学的主题。什么主题?

生:语言的繁与简。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

作文。

(生浏览)

师:这是一篇关于什么主题的作文?

生:友谊。

师:它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情来表

现友谊的呢?

生:是通过朋友帮自己补习这件

事情来表现的。

师:按照常规的思路,用“补习”来表现“友谊”这个主题的作文,大多数同学的笔墨会重点放在什么环节上?

生:复习。

师:在复习过程中,比如我遇到

了——

生:困难。

师:也有会描写朋友为我——

生:耐心解答的场面。

师:薛舒文同学却在这些地方很

少着墨,她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哪儿?

生:开玩笑,相互之间逗乐玩耍。

师:薛舒文同学为什么这样处理?正巧,这位小作者也在现场,我们不妨采访一下她。

师:你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我觉得这样可以写出我们两个亲密无间,不会觉得生疏。

师:你想表现亲密无间?你不是写朋友帮你复习吗?

生:……

师:好像胡老师这个问题一下子难倒了你。你的支支吾吾胡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当时写这篇作文时是在记录,记录你脑海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你是在率性倾吐,真情流淌,根本就没有做相关的技术处理。也就是说,不是先构思后写作。这样理解,你觉得怎样?

生:我认为比较合理。

师:刚才,胡老师其实也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比如,我现在回忆起以前教过我的老师,并不是记得他们传授给胡老师多少知识,而是——

生:开玩笑。

师:那倒不是,更多的是他们给予我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对于“友谊”这个词,我想,留存于同学们脑海中也许更多的是像薛舒文同学习作所描绘的那样,是朋友之间的玩笑,打打闹闹。所以,薛舒文同学会情不自禁地在这些环节上进行铺陈、渲染。可以说是泼墨如水。(板书:泼墨如水)

师:而这正唤起了我对那一

段曾经亲密无间的友谊的留恋和向往。

师:但是,薛舒文在有些环节又处理得极为简略,可以说是寥寥几笔,就像刚才这幅画一样,一笔带过,可以说是惜墨如金。(板书:惜墨如金)

师:同学们把这些简略的环节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画线,师巡视。)

师:你来说一说哪些片段、哪些环节是简略处理的。

生:我的心一动。

师:你读到这儿的时候,心有没有一动?

生:动了。

师:嗯,动了。还有谁也动了?举手示意一下。

(生举手)

师:没动的或者一动也没动的也举手示意一下。

(生举手)

【评析:用学生的作文教作文,范文作者就在身边,激励性强。采访作者,实现了读者、作者的对话,写作具有了交际性,是真作文。有读者意识的写作才会有写作对象,有表达交流的自然“喷发”。】

三、聚焦“心中一动”,于空白处生发

师:在这儿心一动的同学读得入情入境、设身处地,所以才会感同身受。在这儿并没有感觉的同学,可能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也就引不起共鸣。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会有心里“咯噔”一下的时候,怦然心动的时候。只不过很多时候,这种来自心底的触动,来自心底的脉动,来自心底的律动,太过隐秘,稍纵即逝,往往来不及细细体味,就被我们——

生:忽略了。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资料。

(生打开资料)

师:资料中的片段就是从你们的习作中节选出来的,记录了同学们在特定的场景下怦然心动的一刻。我们一起再来回顾、想象和体味一下那一刻的感受。

(生浏览资料,师巡视,提示生快速浏览。)

师:借助眼前的文字是否能唤起我们相关经历的回忆呢?一些尘封多年的往事在我们脑海中是否已渐渐复苏?也许,在那一刻你也曾怦然心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旁人是无法感知你的内心世界的,胡老师也无法触摸到你的内心深处,那么,你用什么方法将这种只可意会的感觉摊展开来,呈现在大家眼前,让我们可以清澈见底地见到它?

生:可以借助大自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

师:能说得再详细些吗?你为什么要借助大自然来表现内心的触动?

生:这样可以更加具体地让旁人看到。

师:因为大自然就真真切切——

生:摆在我们眼前。

师:说起来头头是道,到底有没有真功夫,还需要再试一试。刚才说了那么多,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大家举个例子?

生:正是这只铅笔盒,我昨天看中的那一个。此时,犹如碎石散落于平静的湖面,我的内心漾起一圈圈欢乐的涟漪。

师:你借助大自然中的——

生:景物。

师:不仅说得好,还给同学们举了个例子。个头虽小却甚聪慧。同学们好像听得非常入神、非常专注。你有没有听出她精彩的地方?

生:听出来了。

师:真的?

生:真的。

师:那掌声在哪儿?

(生鼓掌)

师:好像有点犹豫,稀稀拉拉的。能不能不吝惜自己手中的掌聲,再次给予热烈的掌声?

(生再次鼓掌)

师:我看你鼓得挺热烈的,非常起劲。不会是受胡老师的“蛊惑”吧?

生:不是。

师:那你说说她精彩在什么

地方。

生:她把自己的心情比作大自然的景物进行描写。

师:把本来看不见的心绪转化成为——

生:看得见的景物。

师:对。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是不是?看来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刚才你评析得也非常精彩。你也能来说上一句吗?

生:我的心怦然一动,仿佛有人拨动我的心弦。

师:哦,心弦?你在心里放了一把乐器。是啊,有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你的心弦。太厉害了。

……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袁野同学刚才的描述。她说,内心漾起一圈圈欢乐的涟漪。涟漪是细小的波纹,用它来描写内心细细柔柔的触动。假如,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恐慌、巨大的震撼,怎么描述?

生:看到这一切,我的心好像被一把有力的利剑刺中了……

师:利剑刺中你的心,那是痛彻心扉的痛。袁野用“碎石散落于平静的湖面”来描述细细柔柔的触动。我们能不能借助她所借助的事物来描述自己内心巨大的震撼?能不能把这碎石换成——

生:陨石。

师:啊,陨石?你来试试。

生:仿佛有一块巨大的、突如其来的陨石击中了我的心湖,水花四溅。

师:水花四溅。再换一个词儿,应该是——

生:波涛汹涌。

师:胡老师是你的一字之师呢,是不是?

生:是。

师:那还不说声“谢谢”?

生:谢谢!

师:要随时说“谢谢”,好不好?

师:水是绵软的,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语言也是随和的,就像一团面团。像不?

师:同学们好像没回过神来。

为什么说语言像一团随和的面团呢?因为我们想要什么样子就可以捏成什么样子,就如刚才那两位同学所借助的事物一样。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们两个描述时借助的是——

生:水和石头。

师:她们借助的是大自然中的同一种物体,却描绘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

生:情感。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语言是——

生:一团面团。

师:刚才,同学们把内心世界跟大自然的物体一 一对应起来。为了叙述方便,我将这些真真切切、明明朗朗以实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物体称为——

生:物理世界。

(师板书:物理世界)

师:与之相对应的是——

生:心理世界。

(师板书:心理世界)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完成资料中的片段11。让我们借助物理世界将内心隐秘的触动、律动、脉动定格成为文字。好,下面开始。

(生写作,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举手示意。哦,已经有同学写好了。你来读一读。

生:“恭喜你。”老师带着满脸微笑,拍了拍我的肩头。此刻,我的心房宛若有一网刚打捞上来的鱼,在心头蹦跳着。

师:我觉得把“蹦跳”换个词儿也许会更贴切。哪个词儿呢,是活蹦——

生:乱跳。

师:“活蹦乱跳”既能描绘出网中鱼儿鲜活蹦跳的特性,也能够贴切地形容出内心那一份“活蹦乱跳”的——

生:喜悦。

师:还有写好的一起分享的同学吗?

生:心堤似被钻头掘开了,把我潜藏在心头的苦水全部哗啦啦地倒了出来。

师:小小年纪,怎么有这么多的苦水?这些体验是来自于书籍、影视剧等其他媒介,还是你的亲身经历?

生:是亲身经历。

师:你来说一说。

生:学习上的压力。

师:你是一位不错的学生,怎么会有学习压力呢?你的父母对你期望很高?

(生点头)

师:像刚才你所描述的那样,用钻头把它掘开来,让这种苦闷的心情释放出去。好不好?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

生:我不禁一颤,好像有人用碎玻璃划过我的心头。委屈、愤懑……

师:碎玻璃?

生:碎玻璃。

师:确定?

生:对。

师:我倒有点疑惑,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多愁善感?是什么事情?愿意向大家倾诉吗?胡老师知道,这段不愉快的记忆郁积在心底,可能并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你来说一说,我們愿意做你忠实的听众。

生:我的玩具小猪被妈妈扔了。

师: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知道这只小猪可能——

生:对我很重要。

师:已经融入你的生命,是你成长中的一段不可或缺的——

生:回忆。

师:但在父母眼中,它只不过是几块钱的玩具而已。这就是代沟。

师:你现在还心痛吗?

生:还有一点痛。

师: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委屈、曾经的伤痛会化为缕缕淡淡的云烟,最后在阳光明媚之下烟消云散。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交流到这儿。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谢谢你,朋友》这篇作文。

(生打开《童声作文报》)

师:在同学们刚才的描述之下,那一刻的感受是有声有色,有形有状。薛舒文同学请站起来,现在你来描述一下“我的心一动”,能不能借助物理世界把它给描写具体?

生:我的心一动,那些快乐的时光犹如潮水般打着滚儿,你追我赶地涌现到面前。

师:“快乐的时光”如果能改成“温暖的时光”也许会更有温度。当然,“快乐的时光”也不错。

师:同学们,我们的环境在变迁,曾经的朋友也可能在不断地更换。但是,那一份快乐的时光一直都在,那份真挚的友情也一直在追随着我们。正所谓,众里寻他——

生:千百度。

师:蓦然回首——

生: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评析:“怦然心动”是选材技巧,“怦然心动”时往往是好题材。“怦然心动”是生活细节,“怦然心动”时往往是抒情点。“怦然心动”,在长文中是大肆渲染的好时机,在短文中又是“留白”处。】

四、辨析语言的繁与简

师:刚才薛舒文同学把“我的心一动”借助联想,把文章原本简略的地方进行了还原和补充,使文章显得生动和丰满起来。但是胡老师有个困惑,这样描写会不会有画蛇添足之举。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是原来简略、一笔带过好呢,还是现在繁杂的描述好?

生:还是“我的心一动”好。

师:你为什么这么理解?

生:如果改成刚才那样,就不能让人浮想联翩。

师:我明白了,简约空白之处给我们的想象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

生:如果整篇作文都是这样细腻的描写,那就会像一个人得了肥胖症一样。

师:嗯,显得臃肿不堪。

生:太简略的话又像胡老师这样……

师:像胡老师这样?怎样啦?

生:骨瘦如柴。

師:是苗条吧。你这是属于不会说话的。你说胡老师苗条,胡老师多开心。你说骨瘦如柴,我发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讥讽的意味。

(生笑)

师:不过,她的意思我听懂了。她的意思是说,我们写文章要呈现曲线之美。要有繁有简,繁简结合才能摇曳生姿。

师:其实,简和繁各有其独特的美丽。简若夏天的荷花,亭亭玉立,清淡素雅;繁若春天的牡丹,层层叠叠,却也雍容大方,华丽动人。

【评析:人的胖与瘦,各有其审美情趣。文章的繁与简,全在主旨需要。许多时候,特别是文科,没有答案比有答案更具有思维价值。教学的要义之一是“学会思考”。】

五、课外拓展

师:接下来,胡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篇大文学家的作品。一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冰心奶奶的作品,谁来说说冰心奶奶的文字特色?

生:冰心奶奶的文字构思新颖奇特,给人一种细腻的情感。

师:我们主要来说说她作品的语言。

生:简单,淡如水,可是,却耐人寻味。

师:用两个词简单概括就是简约空灵、意蕴深刻。还有一篇是徐志摩的作品。评论家评论徐志摩的作品是艳丽、浓烈,是浓得化不开的那种。下课后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拿来读一读,比较一下语言特色,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收获。同学们,记住这两篇作品作者的名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你们现在想不想知道

胡老师评判一篇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生:想。

师:我觉得阅读一篇好文章就像行走在清清浅浅的小溪中,在行进的过程中,偶尔一抬头能看到岸边的花缤纷地开在那儿。它们挤挤挨挨,花团锦簇,给我们的阅读之旅平添了不少风韵。这些焕发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生:语言。

师:语言的——

生:华丽。

师:仅仅是华丽的语言吗?

师:这个答案等同学们阅历增长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看一个录像片段。(播放电视剧《亮剑》片段)

甲:说实话吗?

乙:废话,当然说实话。

甲:干得漂亮,以一个团的兵力,加上地方武装,就敢直接攻击敌人工事坚固、重兵防守的县城,这绝对是一个创举。也为我军在城市攻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战术效果看,这简直是经典的案例。

丙:我去过李云龙那个团,我的感觉是这支部队很特别,从团长到士兵都有一种气质。

乙:等等,你说是整个部队都有一种气质?说详细点,什么气质?

丙:桀骜不驯,性如烈火。

师:我刚才所说的“岸边的花”马上就出现……

丙:这么说吧,整个部队就像一堆干柴,平时堆在那儿并不起眼,只要有一颗火星,轰地一下就是冲天大火,能点着这堆火的人就是李云龙。往往在投入战斗时,李云龙几句话一煽,全团人就嗷嗷叫着往上冲,这样的部队往往战斗力很强。

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欣赏到这儿。下课。

【评析:将冰心作品与徐志摩作品的语言比较是一种阅读策略。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比较又是一种跨界学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科融合、跨界学习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

【总评】

一、感知,由外而内引发思考

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以形象思维为主。感知,利用感官对物体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胡老师的教学从感知入手,从“感知艺术的疏与密”到“感知语言的繁与简”,由外而内引发思考,设计精妙。

首先,胡老师出示张大千先生的两幅名画,第一幅画色彩明丽、画面满满当当。第二幅画简单明了、寥寥几笔。视觉语言描画的“疏与密”,无论是“密不透风”还是“疏可走马”,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着,胡老师出示习作《谢谢你,朋友》,通过“补习”一事表现“友谊”主题。但是,小作者写“拦路虎”及为“我”耐心地解答的场面“惜墨如金”,写朋友之间打打闹闹等环节“泼墨如水”,文学语言描述的“繁与简”,无论是“绘声绘色”还是“一笔带过”,都恰如其分。

绘画是视觉语言,写作是文学语言,都是语言艺术,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图文互换,看“图”说“文”更直观,看图作文、图像化作文的形象写作,给小学写作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聚焦,“补白”比较引导感悟

习作《谢谢你,朋友》的“心中一动”是神来之笔。写作是触发,由触动而引发的文章是会打动人的,有过“怦然心动”的故事往往是精彩的。

胡老师聚焦“心中一动”,于空白处生发——你们用什么方法将这种只可意会、隐秘的感觉摊展开来?

——犹如碎石散落于平静的湖面,我的内心漾起一圈圈欢乐的涟漪。

——我的心怦然一动,仿佛有人拨动我的心弦。

——仿佛有一块巨大的、突如其来的陨石击中了我的心湖,水花四溅。

——我的心房宛若有一网刚打捞上来的鱼,在心头活蹦乱跳着。

——心堤似被钻头掘开了,把我潜藏在心头的苦水全部哗啦啦地倒了出来。

——我的心一动,那些快乐的时光犹如潮水般打着滚儿,你追我赶地涌现到面前。

从课堂写作效果看,胡老师设计的这一练笔非常精彩。胡老师引导学生将内心隐秘的触动、律动、脉动定格成为文字,即用能见的物理世界表达出了不能见的心理世界。

但是,胡老师聚焦“心中一动”,于空白处生发,是为了练习“写具体”吗?是的,对于不会写作文的学生,要学会写具体,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内心。对于会写作文的学生,则要学会“计白当黑”,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个好老师,总是引导学生不断攀登一座座新高峰。

三、思辨,是繁是简因文而异

张大千先生的两幅名画,无论“疏与密”都是神来之笔。

习作《谢谢你,朋友》,无论“繁与简”都是恰到好处。把“心一动”借助联想,把文章原本简略的地方进行了还原和补充,使文章显得生动和丰满起来。但是,简略、一笔带过,能让人浮想联翩,给我们的想象留下更广阔的空间。于是,孰是孰非,唯有文章的需要是标准。写文章要呈现曲线之美,有繁有简,繁简结合才能摇曳生姿。

胡老师的教学,总是引导学生思考,有所辨析,而不是给“答案”。或许,写作教学本来就没有“答案”,学会思考是核心素养,有自己的想法比获得“答案”更具价值。

“课外拓展”环节,冰心的语言简约空灵、意蕴深刻,徐志摩的作品艳丽、浓烈,浓得化不开。《亮剑》中的李云龙只要几句话一煽,全团人就嗷嗷叫着往上冲……这种比较阅读,读写关联,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语言的繁与简”没有结束。

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的一定是好课。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童声作文,儿童的最爱,本课可见。

(作者单位:浙江宁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语言作文同学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