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百日而后成赋

2019-02-26阮华君

知识窗 2019年1期
关键词:西京司马相如竹简

阮华君

司马相如是西汉文学家,他的《上林赋》《子虚赋》最为出名,我们熟悉的成语“子虚乌有”便是出自这里。

据《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为《上林赋》《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猛一读,吓一跳。《上林赋》和《子虚赋》是两篇文章,加起来不过四五千字,怎么能要“几百日而后成”呢?

其实,这里的“几百日”与我们今天讲的“几百日”不是同一回事儿。

在文言文中,“几”可不仅仅是“几个”的意思,还有“几乎”“几案”等常用意思。比如“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清代姚鼐《登泰山记》)”“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由此可知,《西京杂记》中的“几百日而后成”就不是我们一眼看去的意思,它应做如下朗读停顿:几/百日/而后成。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恍然大悟?“几百日而后成”原来是“几乎用了一百天然后才完成”,说好的一年多,立马变成三个月左右了。

你可能还有疑问:两篇文章四五千字,三个月左右才完成,需要那么長时间吗?告诉你,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首先,在《西京杂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扬子云曰:‘军旅之际,戎马之间,飞书驰檄,用枚皋;廊庙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册,用相如。”

这段话的大意是:枚皋(西汉辞赋家,与司马相如同时期)写文章比较快,司马相如(字长卿)写文章比较慢,都是一时名家。司马相如虽慢,但写成文章从头至尾非常华美;枚皋虽快,文章完成,常有赘句。由此可知,快未必完美。杨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评价说:“部队出征,传递信息,发表文告,宜用枚皋;祭祖拜神,朝廷之中,文辞典册,宜用相如。”故而留下了典故“马迟枚速”。

可见,“低产”“迟滞”一直就是司马相如的创作短板。其次,司马相如的时代,提笔写字可绝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古代的字是“写”在竹简上的,最初用刀刻,后来用毛笔写,由刀刻到由毛笔写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用问,发明了毛笔以后,也不是立刻风行开来的。道理很简单,毛笔书写,随着竹简翻动,很快就会字迹模糊,而用刀刻在竹简上的,却经久耐用多了。

所以,如果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全都用刀刻在竹简上,那么洋洋洒洒四五千字绝对是一部鸿篇巨制。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也不过区区五千余言,一部《论语》也就一万多字。即便不是用刀刻在竹简上,用毛笔写下来也是不得了的事。你能想象一下,五千字的文章用竹简写,需要多少条竹简吗?写好的竹简该有多重吗?据史书记载:东方朔给汉武帝写奏折一次就用了五千多根竹简;汉武帝批阅公文,需要两个武士扛公文进书房,并帮他翻动。由此看来,在司马相如的时代,写文章绝不是一件容易事,那是既要脑力,又要体力,更要技术的一项艰苦劳动。

为什么古代教育难以普及,文化难以传播?就是因为读书识字实在太不容易了。

猜你喜欢

西京司马相如竹简
西京砚瓦
凿壁偷光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韦编三绝
长卿彬彬文为世矩
司马相如:追星的最牛境界是活成偶像
韦编三绝
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千古传佳话
渺渺何所思
编辑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