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9-02-26许建新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行针根型艾灸

许建新

机体神经根因为颈椎椎间盘的其他临床病理的变化或是退行性的改变造成其压迫,从而导致神经相对应的分布区感到疼痛,这种表现的临床症状疾病统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医学临床研究分析表明,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在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的基础上导致的病理性的改变,例如钩椎关节或小关节的增生肥大以及椎间盘突出等。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项痹”的范畴,病因主要是人体的肝肾亏虚、气血偏衰[1],造成自身的防御力减弱,使得湿、寒、风等邪气侵入体内的筋脉和关节,导致血行不畅、气行不顺,最终不能对关节进行很好的滋润,发生麻木、疼痛等病症。一般情况下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多使用牵引、药物或物理治疗的基础治疗法,如果基础治疗的效果不佳或是没有疗效,则会对患者改用手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特定穴位实施针灸能够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加速患者的肢体功能的康复。本次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实施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5±1.2)岁;病程1.5~4年,平均病程(2.8±0.9)年;其中男32例,女43例。研究组75例,年龄42~63岁,平均年龄(52.3±1.4)岁;病程1~4.5年,平均病程(2.7±1.1)年;其中男36例,女39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例等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患者及家属都知情并同意,且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2)参加本次研究之前的1周内未进行其他药物或方法的治疗。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骨髓炎、颈椎肿瘤病症;2)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对本次研究结果会产生影响;3)患者有脊髓的损伤并且患有脊柱损伤的疾病;4)患者患有严重的脑、肾、肝、心等重要器官的疾病;5)患者的脊椎管先天性的发育不全甚至脊椎管狭窄;6)在治疗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治疗部位、皮肤患有严重损伤的患者;7)患者还有别的类型的颈椎病;8)患者病变的部位曾经接受过手术治疗。

1.3方法

1.3.1对照组实施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中渚穴、外关穴、曲池穴、臂臑穴、肩贞穴、颈夹脊穴,并对所取穴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行针医生采取平补平泻法,以0.35 mm×40 mm的毫针实施针刺[2],行针医生感觉得气之后再留针3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疗程与疗程需间隔2 d。

1.3.2研究组实施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治疗1)针刺法:取穴:中渚穴、外关穴、曲池穴、肩贞穴、颈夹脊穴、天宗穴,并对所取穴位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以0.35 mm×40 mm的毫针实施针刺。行针医生感受到天宗穴针刺得气后,方可将针由深层皮下退出到浅层皮下,之后按照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实施斜刺行针,且需更换行针的方向。行针时从浅层到深层,分3个阶段缓慢实施,针刺过程中,行针医生感受到新的针感,便将针退出到浅层皮下,之后按照上述操作方法重复施针[3],针刺的过程中,针感尽可能传达至肩背部、颈部等部位,每个方向的行针,针刺后不可留针。其他几处穴位的针刺按照平补平泻法进行常规施针,行针医生感觉得气之后再留针30 min。2)艾灸法:行针结束后,在患者的曲池穴、臂臑穴、颈夹脊穴、天宗穴使用百笑灸进行施灸贴敷,在施灸的过程中,对筒体不时的旋转从而调整艾炷的热力,以免造成对皮肤的灼伤,施灸时间为30 min,1次/d,10 d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疗程与疗程需间隔2 d。

1.4观察指标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治愈:患者的颈部、上肢等功能活动恢复到正常状态,临床表现、肌力测试也恢复到正常;显效:患者的颈部、上肢等功能活动有明显的改善,临床表现也有所改善,肌力测试的恢复较好,但比健康人群稍弱;有效:患者的颈部、上肢等功能活动有好转,临床表现也有所减轻,颈肩部的疼痛也有所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表现、肌力测试、功能活动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比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评分:对患者椎间孔的挤压、颈部的功能活动、手臂的麻木感、颈臂的疼痛进行测评打分:0分是正常,1分是症状轻微,2分是症状明显,3分是症状严重。

2 结果

2.1临床疗效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症状评分研究组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评分对比 (例,

3 讨论

艾灸属于中医药学中针灸法的灸法,多以艾叶做成艾条、艾柱,用法以燃点为主,主要是以激发对应的人体穴位的经气来改善调整紊乱的生化、生理功能,是一种集治疗、预防加保健为一体的自然疗法,可以适应的范围很广泛,拥有补中益气、补虚固脱、消瘀散结、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舒经通络的作用[4]。近现代的医学研究显示,艾灸在燃烧时发出的光谱多是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可以很好的渗入到人体的深层皮下,对人体进行温热的刺激, 可以说热辐射是艾灸特有的物理特性。据相关实验表明,灸疗可以有效的改善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红细胞比容及聚积指数和降低血黏度,从而促使全身和局部的气血运行顺畅,调整血液的流变性,微循环的障碍有效改善;调整氧自由基的代谢紊乱,血管舒缩的功能活动得到改善;炎性细胞因子得到抑制,免疫功能得到改善。百笑灸是依据中医药学中艾灸的传统原理和理论,使用经皮吸收和芳香疗法等科研技术研发而成的新型的艾灸产品。将传统的艾绒制作成比较容易附着在内盘上的柱状体,然后用一个特别定制的灸盒装置成一个艾柱,在人体对应的穴位处黏附好,从而起到温和灸的疗效。相比较传统的艾灸,艾柱的燃烧更加充分、缓和,生成的烟雾较少,患者感受到的灸感比较舒适、温和,热度持续较久。艾柱中的艾绒燃烧起来烟雾不容易向外扩散,能更好的渗透进皮肤的深层,促进温热的效果更均衡、持久。百笑灸可以在人体表层穴位处直接固定,免除了操作者一直手持,且对体位没有过多的限制。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药学中属于“项痹”范畴,引发原因多是关节、筋脉受风寒湿邪的入侵导致气滞血瘀,经脉不通,引发肢体的麻木、颈臂部的疼痛等。苍龟探穴针刺法的重点在于探穴的过程中可以引导经气传感[5],让患者的上肢、肩背部、颈部感受到酸麻重胀,可以让经气能够抵达受损的筋脉,直至病变根部,补充经脉的亏虚,让邪气排出,加上艾灸的配合,让颈臂部的寒湿之气散出,消除瘀血,经脉变得顺通,麻痹、疼痛症状得以去除。

在肩胛冈的下窝中央,沿着肩胛冈的下缘一直到肩胛的下角中上位置 1/3 交点,跟第 4 胸椎持平的穴位即是天宗穴。《针灸甲乙经》中就有天宗穴常用来治疗肘臂痛的记载。天宗穴是手太阳的静脉之气所发的穴位,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穴,拥有祛风散寒的疗效。此外,小肠经从颈项处绕行,对天宗穴进行刺激可以治疗颈椎病,这也说明了,经脉经过的地方,都是可以进行治疗的。苍龟探穴针法最开始出现在《金针赋》中,是通经接气大段之法,经过关节,运行经气,具有激发经气到病变各处的作用,多用于气血瘀滞引发的麻痹之症。与常规针刺相比,更具有加大刺激量、作用面更宽的优点[6]。用艾灸的灸法配合苍龟探穴的针刺能够明显提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上的效果,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不但有效的缓解了患者颈臂的疼痛,还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艾灸的疗法是比较传统简便的实用疗法,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改善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其疗效也得到了提升。苍龟探穴针刺法是对治疗顽疾痹症有很大特效的传统针刺手法。将艾灸配合苍龟探穴针刺联合使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着确切的疗效,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是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推广研究的。

猜你喜欢

行针根型艾灸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夏天怎么做艾灸
邹医师讲针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