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络辨证针刺法配合放血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观察

2019-02-26云建新

光明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经脉湿疹经络

云建新

慢性湿疹属于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的一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增厚、苔藓样变,或伴有丘疹、抓痕、痂皮等症状,具有反复发作、阵发性瘙痒、时轻时重等临床特点[1]。该病广发于身体各个部位,因其症状及病变部位不同,其名称各异。如发于面部者称面游风,发于耳部者,即为旋耳风;在乳头发生者即为乳头风;在脐部发生者即为脐疮; 在肘、膝窝处发生者,称为四弯风;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等等[2]。本病发病机制复杂,瘙痒剧烈,常呈阵发性,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年,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笔者采用经络辨证针刺方法和放血疗法用于2016 年 6 月—2018 年 2 月收治的慢性湿疹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数据研究对象为2016 年 6 月—2018 年 2 月我院针灸科门诊,经确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湿疹患者 70 例。其中男 24例,女 46 例; 年龄在18~70 岁,平均( 43.25±10.50) 岁; 病程 0.5~10 年,平均( 3.25±2.20) 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 经络辨证组) 和对照组( 常规脏腑辨证组) 。对比且验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数据,P>0.05,无统计学差异。

1.2诊断标准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1.3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的经临床诊断确诊的慢性湿疹患者; 2)年龄均超过18岁; 3)患者和患者家属表示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因各种原因不能配合并坚持治疗者;2)皮疹局部合并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者; 3)瘢痕体质、过敏体质及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4)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或造血系统损害、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等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的患者。

1.4治疗方法观察组取穴:取尺泽、阴陵泉、曲池、血海为主穴及慢性湿疹皮损处。针刺方法:采用王居易教授经络诊察方法[4]即通过审、切、循、扪、按等方法做经络诊察,发现异常经络后辨经、选经,然后选取主穴;再根据湿疹所发部位判断其所在经络,再在此经络上寻找异常点,如皮肤色泽异常、硬结、压痛点、瘀络、瘀斑等作为辅穴。最后诊断病经经脉的虚实[5],分别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具体针刺方法:以东邦牌(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0.30 mm×40 mm的毫针针刺上述提及的主穴和辅穴,病经脉象实者辅穴采用泻法,病经脉象虚者辅穴采用补法,主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出针后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隔日治疗 1 次,1 周为一个疗程,共 4 个疗程。拔罐放血疗法:患者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皮损部位。在皮损局部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破皮损部位 2 ~3 处至出血,然后在挑刺部位处拔火罐少量恶血为度。起罐后用1%碘酒局部消毒。对照组治疗方法: 根据脏腑病因辨证法[2]选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及皮损局部。操作:经穴常规针刺,留针15 min;皮损局部用皮肤针重叩出血后,再拔火罐。隔日治疗1次。

1.5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5.1VAS评分和EASI评分赵辨提出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法[6],且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标识为10 cm的横线,横线一端显示0,即为完全不痒,另一端显示10,表示最大的瘙痒程度,依据自我感觉患者于横线上进行标记。

1.5.2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修订综合疗效标准”中提出的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进行分析[7]。疗效指数(EASI评分法)即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患者经治疗皮损症状全部消失,且积分减少程度超过95%; 显效:患者经治疗皮损大部分消失,且积分减少程度处于70%~95%;有效:患者经治疗皮损部分消失,且积分减少程度处于30%~70%; 无效:患者经治疗皮损变化不显著,积分减少程度低于30%。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12组患者皮损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例,

注: 与对照组相比,1)P>0.05,2)P<0.05; 与治疗前比较,3)P<0.05

2.22组患者瘙痒程度改善比较见表2。

表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例,

注: 与对照组相比,1)P>0.05,2)P<0.05; 与治疗前比较,3)P<0.05

2.3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 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中医学把慢性湿疹归属于“癣疮”“湿疮”的范畴,本病是因禀赋不足,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湿邪是主要病因。中医经络医学认为,太阴经为三阴之表,主在里之开,宣发经气,行津液于全身;肺主皮毛,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运化营养物于全身,包括皮肤。因此,很多皮肤病源于太阴经气化的异常[8]。尺泽,阴陵泉为太阴经的合穴,可以调节太阴经气机的升降出入,可以加强肺宣发,脾运化的功能;津液正常运行,濡润皮肤,可散湿气,并且增强正常的气体津液有规律的流动和在皮肤的交换,调节吸收代谢物,同时提供营养物质。曲池,血海为一组对穴,可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治疗由血热血瘀所致的皮肤病效果佳,符合中医“久病多瘀”的理论。

《素问·皮部论》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所以根据湿疹发生的部位诊察所在的病经并间接诊断脏腑虚实也是经络医学的一大特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任何皮部的异常也可提示所在经络以及内联脏腑的异常;而经络则是沟通内外的桥梁,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脏腑的气化功能也是通过经络实现的,所以调节经络可以起到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

中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针灸学的精髓在于经络辨证。经络辨证包括经脉辨证和络脉辨证[9]。《灵枢·刺节真邪》说:“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后取之而下之”。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经络辨证是针灸辨证治疗疾病最常用的辨证方法。针灸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调节机体的,经络辨证的准确是指导临床取穴治疗有效的首要条件。《灵枢·经水第十二》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由此可知,“审、切、循、扪、按”是经络诊察方法,是针灸运用经络辨证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

中医治病的总原则是调整阴阳平衡。调整阴阳平衡在针灸上的体现之一就是补虚弱的经脉泻旺盛的经脉。经络的生理病理活动属于中医“经络气化”的范畴,经络气化是中医经络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8],也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即查病经的虚实于以补泻之。

刺血拔罐采用的是中医“宛陈则除之”的方法,是治疗瘀血致病的有效方法,具有祛瘀泄热活血之功。研究表明,刺血拔罐疗法能够调动和激发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10]。

综上所述,经络辨证针刺方法具有诊断明确,操作有据,取穴简便的特点,再配合成熟的放血疗法,在慢性湿疹的治疗中,疗效优于传统脏腑病因辨证疗法,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经脉湿疹经络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