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解放思想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原副主席胡福明访谈录

2019-02-26

世纪风采 2019年1期
关键词:江苏高质量发展

胡福明(左一)接受采访后与省委党史工办邢光龙主任合影

40年前,席卷神州的那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犹如一声春雷,在沉闷而僵化的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全会公报高度评价了这场大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日,我们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邢光龙主任专程看望了省政协原副主席胡福明,并对胡老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写作的前前后后,畅想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

历史的转折,需要思想为先导

在位于南京市马鞍山路的一处安静寓所,冬日暖阳洒满了庭院,与庭院隔门相对的是堆满了书籍、报刊的书桌,原本的客厅已然成了胡老的书房。年过八旬的胡老依然精神矍铄,我们见到他时,他正与学生在电话里谈论一篇文稿。结束通话,胡老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并感叹地说,视力不好给他的阅读学习带来了困难,每天听夫人读报、听电视和广播成为他这几年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咱们还是从真理标准讨论开始说起。”胡老平缓的语调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40多年前。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联合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新闻专业出身的胡老敏锐地察觉到,这代表了当时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拒绝对事物作任何分析的方针,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上为新形势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设置了障碍。

“我觉得要从理论上批判和否定这种思想。”回首往昔,白发苍苍的胡老依然心潮澎湃,他直言:“‘两个凡是’的本质是唯心论、形而上学,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出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老谋划着写作一篇文章。从哪里着手?他前后考虑了3个月。1977年那个闷热的夏天,胡老一边陪护住院的妻子,一边在病房的走廊里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当年7月他写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文章几经修改,最后由中央负责同志审定,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刊出,《光明日报》于1978年5月11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题目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刊登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说这是“春风第一枝”,也有人说他“砍旗”。在斗争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反复论述了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的标准。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支持下,真理标准讨论在全国迅速地广泛展开。

在那次大讨论中,中央党政机关各部门、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各大军区负责人以及大批理论工作者,纷纷撰写文章或发表讲话,热情支持这场讨论。据统计,截至1978年底,中央及省级报刊登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专文就有650余篇。

追忆40年前文章出炉的前前后后,胡老激情满怀。他坦言:“对于文章后来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是万万没有想到的。”谈话中,胡老反复强调,“这篇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辉煌的成就,源于思想大解放

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40周年的日子里,胡老更加忙碌,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注定成为各路媒体竞相采访的目标。这些天,胡老的书房俨然成了会客厅,他还应邀到各地参加座谈会。

谈笑间,胡老自嘲“闲不住”。的确,他永远都改变不了身上自带的那种富于解放创新的学者秉性和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2001年夏天,胡老开始了退休生活,有了更多的时间埋头做研究,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关注江苏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苏在时代大潮中不负重托、奋勇争先,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对外开放、转型发展重大机遇,实现了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当聊到江苏40年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时,胡老倍感自豪,他坦言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一是上世纪90年代以沪宁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建设。对构筑江苏现代化交通主骨架,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振兴苏北经济、促进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是苏南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些县工作充满生气,经济充满活力,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全国百强县前十名中,这一区域始终是数量最多的。三是江苏的水利建设。1991年的洪水给江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经过几年的努力,1998年再次发洪水时,江苏省内江堤、通江河道和江心洲堤无一决口、无一破圩,水利工程无一处失事,也没有因洪水死一人。

“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40年后的今天,重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字里行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时光飞逝、日新月异,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不断被举世瞩目的发展实践所证明。40年来,江苏更是以奋进的姿态跻身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发展进步的精彩缩影,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复制的生动样本。

胡老对此感到十分振奋,说起改革开放进程中江苏发展取得的经验启示,他如数家珍:“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华西村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壮大,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二是苏南地区创造的开发区。在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江苏独有的特色。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重视区域发展平衡。江苏提出加快发展苏南、积极支持苏北的工作方针,苏北地区已实现平均速度快于全省的可喜局面。四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在靠物质要素投入求得经济增长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成为了江苏的战略选择。”

略作思考,胡老再次重申:“这些经验做法的取得,归根到底,靠的是解放思想。”

高质量的发展,要求思想再解放

现在,胡老每天都要坚持“听”两三个小时的电视,了解国内外时事新闻。他认真地在电视前“听”了两遍十九大报告,每天还要读报学习。报告里提到的一系列“新”字,让他激动不已。“十九大最动人的一个词就是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战略,讲得很透彻,使人耳目一新。”讲到动情之处,他神采奕奕,眼睛里亮光闪闪。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十九大后首次调研便选择江苏。从2013年初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团审议时提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到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再到这次视察关注的坚守实体经济、推动创新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问题,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苏的具体化。

40年来,江苏经济总量增长超过100倍,然而,作为全国最发达地区之一,江苏产业层次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工业投资增长乏力、资金“脱实向虚”、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等问题突出。胡老分析道:“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既有路径依赖的惯性,也有发展眼光的局限;既有拼抢劲头的弱化,也有速度焦虑的困惑。这些都是我们思想的堵点。”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性判断。可以说,高质量发展成为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华山一条路”。在当前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胡老直言:“需要再来一场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定意义上说,通过思想大解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同40年前我们党通过真理标准讨论为先导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说到这里,老人很自然地在书桌上重重地敲了两下。胡老特别强调:“我们要发扬新时代‘四千四万’等江苏精神,以知行合一的思想大解放,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从“解放思想”到“推动改革”,再到“高质量发展”,这背后正是实践的强大力量。40年历程雄辩地证明,解放思想,不仅是认识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必须实实在在落到解决深层次问题上。

胡老思维敏捷,记忆力尤好,浓重的无锡乡音极富感染力。“一个理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思考任何问题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不能动摇。”胡老的话语掷地有声。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他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政府和市场“双强引擎”、抓住用好“一带一路”机遇、更好释放科教资源潜力、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上解放思想。

猜你喜欢

江苏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数读江苏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江苏
数独江苏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江苏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