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2019-02-25仲万军

养殖与饲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产蛋鸡嗜血肌肉注射

仲万军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农牧局,青海海东 810500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布广泛,感染后会造成生长鸡增重停滞,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肉鸡屠宰率下降[1],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一旦暴发,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1 病原学

副鸡嗜血杆菌是本病的病原菌,属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不形成芽孢,无荚膜和鞭毛,不能运动,呈现为两极染色[2]。副鸡嗜血杆菌是一种兼性厌氧菌,5%~10%CO2易于生长,对营养要求严格,体外培养时需加入V因子,培养时最适温度为34~42℃。鲜血或巧克力琼脂37℃培养24~48 h后,形成菌落为露滴样小,不发生溶血。葡萄球菌和本菌混合培养时,呈现“卫星现象”。副鸡嗜血杆菌可以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24~48 h致死鸡胚,鸡胚和卵黄内含菌量高。副鸡嗜血杆菌的抵抗力很弱,培养基上的细菌4℃保存仅能存活2周,鸡卵黄囊内的病原菌在-20℃保存时,也仅能存活1个月。副鸡嗜血杆菌对热和消毒剂敏感,45℃时存活时间不超过5 min。根据副鸡嗜血杆菌的抗原结构可将其分为A、B、C三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血清型以A型为主,各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2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只发生于鸡,育成鸡和产蛋鸡最易感,产蛋鸡多发。发病率与年龄成负相关,1周龄内雏鸡抵抗力强,不易感染,4周龄至3年的鸡易感染,老年鸡感染严重,且潜伏期短,病程长。病鸡及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慢性病鸡和康复后的带菌鸡是本病长期流行的重要原因。本病主要是通过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麻雀也是本病的传播媒介[3]。本病暴发后传播速度快,经3~5 d即可感染全群,发病率高达70%,死亡率不高。本病暴发具有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寒冷潮湿的秋季和冬季,且传播速度快。气候突然改变、鸡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鸡舍闷热、氨气浓度过高、维生素A缺乏、寄生虫侵入等,都可促使本病的暴发。

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鸡群潜伏期短,通常为1~3 d。病鸡主要表现为流涕、面部肿胀和结膜炎。首先是流出浆液性鼻液,然后转为黏液性或脓性。病鸡甩头,打喷嚏,欲将呼吸道内黏液排出,这一现象在采食和遇到冷空气时尤其突出。随后一侧或两侧面部和眶下窦肿胀,眼睑水肿,眼结膜发红,流泪,甚至眼部明显肿胀和向外突出。如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因咽喉被分泌物阻塞,常出现张口呼吸,并有啰音,部分鸡只因窒息而死亡。病鸡羽毛松乱,蜷伏不动,下痢,体重减轻,幼龄鸡生长发育不良。成年母鸡产蛋明显下降甚至停止,公鸡肉髯肿大。病程约4~18 d,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数情况下可以恢复而成为带菌鸡。

4 预防

4.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鸡群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改善鸡舍的饲养环境,改善鸡舍通风,及时清除陈旧发酵垫草,防止氨气过多。做好鸡舍内外的卫生消毒工作,放置新鲜干燥垫草。

4.2 药物预防

饮用水中添加壮观霉素,150 mg/L,2次/d,中午饮水中添加少量食盐和红糖,能够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02%泰乐菌素拌料[4]。

4.3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有效的措施,常用的疫苗为多价灭活油剂菌苗[5],鸡群在5~8周龄时进行首免,肌肉注射疫苗0.5 mL,免疫21 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15~17周龄时进行二免,肌肉注射疫苗0.5 mL,免疫期为6个月。发病鸡群紧急接种疫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可以快速控制本病。

5 治 疗

副鸡嗜血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有一定敏感性,可同时使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协同加强药效。对有食欲或饮欲的鸡群,可进行拌饲或口服治疗,口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投药一般不超过5 d,磺胺甲基恶唑拌料,1~2 g/kg;对于采食量减少的鸡群,可选择肌肉注射链霉素或庆大霉素,成鸡肌肉注射15万~20万IU/次,2次/d,连续2~3 d[6],严重时可进行气雾给药。

鸡传染性鼻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布广泛,感染后会造成生长鸡增重停滞,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肉鸡屠宰率下降。本病暴发后传播速度快,经3~5 d即可感染全群,发病率高,一般达70%,死亡率低,康复后的鸡群仍然带菌,使得本病长期流行于鸡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此外,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鸡舍环境等也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产蛋鸡嗜血肌肉注射
产蛋鸡猝死防治分析
夏季产蛋鸡疾病的诊断及预防
产蛋鸡猝死症防治分析
猪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
产蛋鸡猝死症发生原因和防治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应用双向电泳分析2株不同毒力的副猪嗜血杆菌蛋白质表达的差异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无痛肌肉注射新法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